今年高考結束后朋友圈里又是一波批判高考的推文,大家對著法國哲學考場考生為康德和黑格爾打群架的新聞嘖嘖贊嘆,學術狗們更是對著法國高考題瘋狂地流口水。人們說高考作文題怎么能總搞那一套,看看人家法國人的“沒有國家我們是否會更自由?”,嘖嘖,多牛叉。
但是稍微動下腳趾頭也知道,從小學到高中的應試教育已然形成一條光滑有效的流水線,它龐大、精致、冷酷,足夠將所有的異己吸納進自己的生產循環:素質教育進來了,終于它成為北上廣好學校的專利;自主招生進來了,于是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名額被分配給老師家的孩子;高考改革又發聲了,于是我們焦頭爛額地去聽各色高考專家做出花花綠綠的解讀。可想而知,在這樣雄厚的應試文化下,面對“沒有國家我們是否會更自由”的一類題,市場上會出現種種的押題猜題,于是考生去買資料、去背答案、去報輔導班,而試題所試圖考察的思想,最終也湮沒在無休止的答案復制中。
高考前夕,我試圖向我的好友抱怨一切。她冷靜地笑笑,反詰我:“有什么用呢?”
課間休息,我試圖就最近報紙上的政治議題和同桌討論,他一邊喝水一邊看我,眼里盡是冷漠:“有什么用呢?”
我有時看新聞看得熱血澎湃,激動地念給舍友聽,她不好意思打斷我,眉眼盡是尷尬:“現在看這個,有什么用嗎?”
高中被問了N遍的“有什么用”,而來到大學,某節討論課,一個男生上臺,神色傲慢而倦怠:“作為一個小人物,在這里討論政治,有用嗎?”
從小到大的應試教育里,家長老師唯分數是重,而與分數無干的,一律是“沒用”。有用無用的分野這樣清晰,以至于我們輕而易舉就可以衡量出某事究竟是值得還是不值得。分數是個人的,到最后,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自己,為了分數可以放棄一切尊嚴——高三教室里的勾心斗角亦不少見。而中國下一代中的大多數,就浸泡在這樣龐大而美妙的分數世界里。報紙上趨之若鶩的“美女學霸”、“國際名校”,對一個遙遠的小鎮青年來說都是扯淡。
一開始,“無用”是奢侈的,我們供養不起它;可到了后來,我們已經習慣了有用的思維,有用與否終于成為唯一的標尺。所以今天的中國沉浸在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大潮里,人們不知道德何物,奇怪嗎?一點都不奇怪。我們從小就是這么被教育過來的。而如果我們的教育始終不能夠告訴孩子什么是一個大寫的人,卻通過種種的口是心非(甚至口也非)來灌輸給孩子分數至上的價值觀,那么這種邏輯被無限制地推演在社會各個領域,一點也不奇怪。
所以,當看到“上了大學這么墮落,還真是懷念高三的拼搏時光”類似的言語時,我幾乎是義憤填膺。我永遠都記得康德的那句話:人,是我們生活的全部目的。當莎翁借米蘭達之口稱贊“人類是多么美麗”的時候,這里的人,永遠是一個大寫的人。分數是工具,人是目的,不要相反,不要讓它反過來吞噬我們自己。
寫得潦草,也有口是心非。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