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代第一部剛上映的時候,我上高二,激動地攜了一大票親朋好友去影院貢獻票房,實在是人生中一大壯舉。而在那之前,我曾跑過很多次書店去購買“小時代”系列的紙質書籍,在看到故事結尾處時小小地扼腕感嘆了一番。那個時候我十七歲,重度幻想癥外加玻璃心,覺得郭敬明真是一個厲害到不行的作家,寫盡了青春的眼淚和遺憾,這種崇拜在某一段時期到達了匪夷所思的程度。我知道,現在有很多年輕的孩子和那個時候的我一樣,有自己喜歡的偶像,就沒有理由地去支持他,很正常的。
在過去兩年的時間里,我從高中生變成大學生,小時代從第一部拍到第四部,總算也有了一個正式的告別。不少粉絲在看完電影之后含淚發朋友圈,紛紛表示真是悲傷得不能自已,順手附一張美圖過的自拍。我有些納悶,明明我們的身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一些或感人或傷人的時事,很少有人去關心,而把為數不多的情感傾注到了這樣一場娛樂至上的數字影像里。
私以為大多數的觀眾其實都是普通人,普通人不愿意去關心普通事,義無反顧地將自己代入到物欲橫流的富人世界里去,不知道意義何在。面對外界的質疑和批判,郭導一次次強調這部電影體現的是一群人成長里的愛恨別離,是友情和親情的感人肺腑,是一種人生觀和世界觀,并沒有純粹的炫富。對于炫富這點,我表示理解,人家有錢,錢也是自己賺來的,沒偷沒搶,就想炫炫富開心開心,且沒有干殺人放火傷天害理的事,為什么不可以?但是我才疏學淺,不知道這樣一種元素融入到電影里到底想傳達出什么思想來。是想告訴人們一定要努力賺錢走上人生巔峰?還是要擦亮眼睛傍上個有錢的朋友從此衣食無憂?
90后在一直都飽受爭議,在這樣一個時代里,青春小說從明曉溪、郭妮等人過渡到了郭敬明和韓寒,暢銷小說頂著“青春文學”的帽子以星火燎原的姿態快速覆蓋過落落寡歡的傳統文學著作,90后作為主力軍前赴后繼地推動著這股浪潮。我也是90后,我知道在我們這一代思想已經和前幾代人有很大不同,對未來有自己的追求和認知,也有盲目的推崇和熱愛。在我終于放下《悲傷逆流成河》、《夏至未至》等柔情傷感的青春小說時,一群比我更年輕些的90后及00后開始繼承衣缽,坐在操場上四十五度仰望天空,留下一個孤單的側影。笑,其實這是一種成長過程里的階段,以后自己長大了,回想起來,沒什么不好意思的,該好好紀念緬懷一下才是。
在我成長的歲月里,郭敬明和韓寒這兩位一起從新概念走出到現在紅遍大半個中國的作家,一直都在上演著相愛相殺的戲碼。你寫小說我也寫,各收取一票忠心耿耿的粉絲,閑的沒事就掐架,掐贏了舉杯慶祝,掐輸了重振旗鼓。直到《小時代》和《后會無期》的誕生又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大門,作家轉型當導演的事跡開始為粉絲所津津樂道,同時也讓大家又得知了一個真理:只要有錢有名,電影想拍就拍。
電影的門檻被踩得這樣低,對于一些真正的導演真是造成了身心的創傷。在我心里,一部電影哪怕不能拍成《霸王別姬》、《一代宗師》那種水準,至少也不能隨隨便便找一群美女帥哥對著鏡頭笑一笑,脫脫衣服,穿一身名牌說幾句矯情的臺詞,上演一段撕逼和好,最后莫名其妙同歸于盡這種戲碼吧。從這點上來說,韓寒還算有點良心,雖然灌了幾碗噴香濃郁的雞湯,電影從本質上來說還是電影,沒有喪心病狂地把它弄成一部加長版MV。
我一直以為《小時代》是電影圈里唯一一朵讓人欲言又止的奇葩,沒有想到這種時候《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大電影橫空出世,勢如破竹突破重重阻礙,一腳將小時代踢下爛片寶座。講句實話,我覺得這種大型真人秀節目放在電視上是很好的,當今社會壓力這么大,人們急需這種能讓人捧腹大笑的良藥來調節心情,不至于活活淹死在漫無邊際的工作里。后來大概是這劑良藥賣得實在太好,制片商不由自主將目光瞄到了電影市場上,緊緊盯住觀眾的錢包。
在以前,科技沒有現在這么發達,很多事都沒辦法偷工減料,信息覆蓋量沒現在廣,沒有微博沒有微信,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從前的作家一輩子只干一件事,一生只寫幾本書,寫盡了人情冷暖,寫到讀者的心坎里去,極為可敬的。老一輩的導演長時間雕琢劇本,亮著眼睛挑演員,再花幾年拍出來,不求討觀眾歡心,但求問心無愧。老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花幾年時間拍一部電影和一年時間拍幾部電影,毋庸置疑,這是云泥之別。
我生活的這個時代,人心愈加浮躁,藝術被扭曲得不成形狀,真正的驚艷之作偏安一隅,剩一群張牙舞爪的妖孽大呼小叫,有些遺憾。明星去當作家,作家成了商人,商人晉級成導演,導演仍躲在角落里十年磨一劍。靠臉賣書的作家天天在微博上煮雞湯;默默無聞的小作者披頭散發寫小說;當紅偶像隨便發一句“今天天氣真好”,底下轉眼評論過萬;窮困畫家病逝在地下室里無人問津。
你看,世上是不是多有心酸和無奈?時代洪荒下,有人終于妥協,有人撞了南墻還不回頭,最后成了末路英雄。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