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社2013年1月
序(倪紅艷)
《旭日》又在新一屆的二中學子里接手了。很欣賞二中的社團文化,很欣慰二中有著熱愛讀書的學生。因為愛著閱讀,所以我們看到這樣靈氣的文字,看到這樣靈動的思想。這里有著生活小事的體悟,有著社會現象的議論,有著內心靈魂的獨白,有著人間真情的抒發(fā)。
雖然我們身處著一個世故豐蘊的世界,我們滿眼充塞的是急急忙忙的腳步和匆匆促促的車陣,速食的文化和發(fā)達的媒介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懶惰、讓我們的感受變得麻痹、讓我們的思考變得重復。但,總有生命中的一天、讓我們意識到這樣的活著缺了什么少了什么,于是乎,閱讀又成了我們常談常新的話題。因為人類無窮多的心靈景觀、無窮多的智慧財富都能在閱讀中找到。
很喜歡清人張維屏的一首詩:“滄桑易使乾坤老,風月難消千古愁。多情唯有是春草,年年新綠滿芳洲”所以,很想,讓我們的心中日日都有綠綠的草地,讓我們的生命年年都有勃勃的春意。
多情如春草,多情亦如閱讀。
目錄
首卷語
序(倪紅艷)
考場點兵
融合(邱欣)3
融合(束靜怡)4
觀樂(束靜怡)6
生命的色彩(羅來源)7
鮮紅的真能量(胡心瑤)9
做正能量的主人(俞冰)10
正能量(鹿嘉銘)12
感恩苦難
有些苦難是財富(汪雨欣)14
有些苦難是財富(蔣露怡)15
有些苦難是財富(朱帥男)16
有些苦難是財富(錢鑫燕)18
談談“幸”與“不幸”(張熠騫)19
談談“幸”與“不幸”(蔣露怡)21
談談“幸”與“不幸”(王昊)22
談談“幸”與“不幸”(李逸聞)23
談談“幸”與“不幸”(羅來源)25
人我之間
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涂子軒)27
身邊那縷陽光(楊子捷)28
身邊那縷陽光(張楚昕)30
身邊那縷陽光(阮耀祖)31
學會理解與溝通(杜毅迎)33
生存競爭
在競爭中生存(吳曉蕓)35
在競爭中活出精彩(潘佳佳)36
競爭讓生存開出美麗之花(王韞歡)38
斗(朱宇雯)39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謝曉敏)41
生活智慧
退亦是進(秦佳藝)42
向后退步向前進(陸霄鵬)43
退一步海闊天空(王俊杰)45
淡泊方可致遠(朱雯劍)46
忍一時之痛,厚積而薄發(fā)(金彬)48
屈伸有度(馬怡雯)49
彎腰側身之智(王嘉歡)51
忍一時風平浪靜(李鉞)52
讓自己奔跑起來(謝直)54
讓自己奔跑起來(趙奕蕓)55
回眸往昔
那一張臉(蔣伊杰)57
那一張臉(沈世偉)58
啊,那些事(孫繼欣)59
哦,那些事(唐逸晟)61
哦,那些事(胡心瑤)63
哦,那些事(徐秋鈺)65
雜談縱橫
苦瓜(李凡)67
獵豹(周楠)68
信仰至上(王昊)70
遠去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影評(汪雨欣)72
回望的瞬間(薛雯)74
留在心底的風景(朱怡怡)75
南京!南京!(劉嘉怡)78
尋找陽光(孫贇)80
痛苦也美麗(胡依霞)81
人生路途
生命中的賽跑(嚴皓青)83
人生如賽跑(王佳倫)84
與時間賽跑(俞亮麗)86
讓人生綻放生命之花(馮夢云)87
一期一會(張楚昕)89
在路上(馬敏晴)90
在路上(朱毅成)91
顧問:朱靖
統籌:錢慧青、喬長虹、劉至寧
主辦:閔行二中語文組
旭日文學社
主編:倪紅艷
編輯:高菊香、余淑琴、何劍、董丹、
王艷紅、俞芳
學生主編:胡心瑤
學生編輯:劉艷萍、莊樂怡
封面設計:趙穎
地址:上海市閔行區(qū)瑞麗路33號
郵編:200240
網址:http://www.mhez.com
考場點兵
融合
高一(2)班邱欣
熟悉貝多芬音樂作品的人一定會知道這首著名的曲——《歡樂頌》,可是,有人也許不知道這也是歐盟的會歌,歐盟以此為會歌,看中的是它所表達的自由、平等和博愛。
而這些便是使歐洲各國走到一起、融合成一個聯盟、使用同一種貨幣、在遇到各種問題時一起應對的基礎,與此同時,這也是讓世界各個領域實現融合的基礎。但是,有一些國家卻誤讀了其中的意思,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何為自由、何為平等、何為博愛吧。
何為自由呢?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有一首詩很好地闡述這一切,那便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如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位詩人也最終在民族解放的戰(zhàn)線上,血灑疆場。自由是人們用生命去捍衛(wèi)的。不說遠的,就說從20世紀至今,有多少人為自由而犧牲,就我們中國而言就有上千萬的人在抗日戰(zhàn)爭中喪生,而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蘇聯一半的男性走上戰(zhàn)場,更發(fā)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自由便是個人的獨立到民族的獨立,個人的獨立帶來了靈魂的自由,民族的獨立帶來了文化、經濟、政治等的自由。多一份獨立,多一份自由。
何為平等?初中歷史課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時,常聽見的幾個詞便是“弱國無外交”、“強權即公理”……早期的平等只限于大國與大國之間、小國與小國之間,大國與小國之間更多只是雇傭與被雇傭、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無任何平等可言。對個人而言,平等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激勵;對于國家來說,那便是相互合作,利益均沾,不再受到主權的威脅。平等的環(huán)境,人可以得到很快的發(fā)展與提升,而國家更會因此避免許多悲劇。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因是猶太人而受到基督教徒安東尼奧的不平等的看待,以致發(fā)生割肉抵債。平等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因為,它要跨越膚色、種族、信仰等一系列障礙。對人多一份尊重,那便是給了人一份平等。
何為博愛呢?中國有一句古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博愛有時可能是在別人有困難時向他伸出援手,也許是錢、也許是熱湯、也許是米飯,也許僅僅是一個微笑。博愛在生活中無一不被體現出來,無時不在點滴之間流露出來,只要我們有善于觀察的眼睛。國與國之間的博愛在于適時的援助與支持,像我們中國汶川地震時,俄羅斯、日本的救援隊來幫助我們一同應對災難。當日本、海地發(fā)生地震,我國也派出了救援隊。對于一個國家,對于世界,什么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人,在任何危難關頭,人的價值總是放第一位,如何做好博愛,那便好好想想一個人的價值有多么重要吧!
自由、平等、博愛這三者構成了融合,世界的融合在于此,而人類的融合更在于此。
【注】本文獲“外研社杯”第25屆上海市中學生作文競賽初賽暨“閔中杯”閔行區(qū)中學生作文競賽三等獎
融合
高一(5)班束靜怡
融合,“容納并合”謂之“融合”,我記得我讀到過的一句話叫“廣博而精”。我對它的印象很深刻。如只細鉆一面,那么這一面就會特別好。但吸收各方面的東西知識面就廣了就博了,這就是融合的力量。
不說別的,就拿離我們最近的學習來說,不就是一場融合嗎?史通文,數學輔助物理和化學等等。而我們最終反應在卷子上的,不正是我們把知識融會貫通之后所表達出的嗎?融合不僅僅就在我們的身邊,而且已滲透了很多的領域。
電影,電視,不就融合了許多的事物嗎?先是編劇的創(chuàng)作,再是演員的表演,還有音響和燈光,后期的電腦制作……正因為融合進了這么多的元素,才能有如此好的效果,讓觀眾落淚、讓觀眾歡笑。融合,已不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缺少。
而如今,我們人類需要發(fā)展,文明需要進步,所以,整個世界,每個國家,都積極地融合到一起。
就像宇宙空間站的建設,每個國家,不對,應當說是每個大國,科技水平發(fā)達的國家都參與到了其中。而這宇宙空間站,就是我們融合的成果。
不僅如此,更多的還是文化的融合。
我們的歷史文化五千年,源遠流長,所以美國就有了唐人街。而中國也不斷地汲取著外國的科技文化,對外派出學習小組,這都使我們及整個世界有了巨大的進步。融合的力量竟如此強大。
我認為融合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學習得越快,學習得越透徹,而你的融合也就越清楚越快速。
萬事萬物,有容乃大。容納,融合,我認為是不可分割的,是緊密聯系的。融合,這個千百年來被推崇的理念,已在不斷地升溫。只有融合,才能使自己的水平提得越來越高,才能使集體的力量積得越來越強,才能使國家使人類的發(fā)展越來越好、越來越美。
融合,“廣博而精”,只有在融合下,所有的東西才能看得更明了,更清晰。
【注】本文獲“外研社杯”第25屆上海市中學生作文競賽初賽暨“閔中杯”閔行區(qū)中學生作文競賽三等獎
觀樂
高二(5)班束靜怡
人生在世,會有許多不如意,而面對這些不如意時,有多少人都在自怨自艾,卻不知人生要觀樂。
當花凋零了,大多數人都會為花凋而惋惜,卻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明白“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道理。所以,當我們面對事、物、人的負面時,不僅要樂觀,還要觀樂,看到事物或人積極的、好的一面。
千古以來,都有觀樂之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被貶惠州這樣的荒蠻之地,蘇軾不僅沒有自怨自艾,反而又找到了這樣生命的口腹之快。他一路被貶,總能積極地去發(fā)現身邊的美好,隨遇而安,在既有的境況中獲得滿足,讓生命保持生機的充盈,從而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之作。看吧,即使是人生的低谷,盡管天不遂人愿,但只要樂觀,只要觀樂,即使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壓又怎么樣?人生、生活一樣可以很精彩!
或許,我們會抱怨或不喜歡某人的性格或個性。但是,我們要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取長補短。
漢高祖劉邦,知道韓信心高氣傲,但是還是任用了他。為什么?因為漢高祖觀樂,看到了韓信出眾的軍事才能,可以幫助他取得天下。觀樂,不僅僅是要面對事物樂觀,而且更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對人我們同樣也是這樣。每個人的眼光不一樣,所以不能因為個人的喜好而判斷某個人的好壞。而觀樂,看到人好的一面,往往都會有所收獲。
樂觀是一種心態(tài),而觀樂更是一種精神。當居里夫人一次又一次失敗,但一次又一次重新開始的時候,她想到的不是眼前的困難,而是以后的美好,幻想著鐳的漂亮的光澤,所以她忘記了眼前的辛苦。當一個人能觀樂一輩子的時候,這個人一定會很出色。因為只要觀樂,對人,看到的是人的長處,從而取長補短,吸取人家的長處;對己,能讓自己淡然眼前的痛苦,從而心懷對未來充滿的希望和憧憬,積極地向著前方前行,這就是觀樂的力量。
對于未來,對于我們人生路上的種種可能,我們未可知,但只要擁有觀樂的精神,那么一切的負面和不測都不會阻礙我們前進的腳步。樂觀,更要觀樂!
生命的色彩
高三(6)班羅來源
生命本是一張白紙,經過人生的閱歷后,生命便有了不同的色彩,在人生不同的階段,給予我們動力,讓我們生命的航船在海洋中不斷地前進。
——題記
我的生命本是一張白紙,我乘風破浪,行駛在人生的海洋中,海水不斷沖擊著我。沖擊時,我會感到疼痛,但也正是因為沖擊,我走過了不少的海域,領略了數不勝數的風光。
在這場漫長的旅途中,我從一身潔白,變得五彩繽紛,在海洋中,我的色彩不斷增加。
當我一開始起航時,我身上大部分是紅色的,那是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
我慢慢向前行駛,沉靜、幽遠慢慢落到我身上。遇到一些不平事,我總是挺身而出,與邪惡抗爭,為正義而戰(zhàn)。于是,正義的藍色,開始遍滿我的身上。
不過,有時候,我很沉默、自私、寂寞、冷淡、這樣,灰色就會慢慢地到我的身上,不過,每當我開心的時候,它就會悄悄地走開,可真是來得匆匆去得匆匆啊!
當我關愛別人時,身上多了陽光的橙色;當我被別人關愛時,身上多了安全的綠色;當我努力在人生的船上生存時,身上多了青春的粉色;當我在船上拉起優(yōu)美的曲子時,身上多了高貴的紫色;當我在思考問題時,身上多了莊重的黑色……
春天,漫步樹林,抬頭便是生機勃勃的青綠,那是樹木的顏色。酷暑,汗流浹背,紅似火的光芒灼燒著大地,那是烈日的顏色。秋天,立于田間,大片大片的金黃撲入眉宇,那是麥穗的顏色。寒冬,松開窗戶,每一個角落都是銀裝素裹,那是皚雪的顏色。
這些,都是造物主賦予自然的顏色。何其幸運,人類也有斑斕的色彩。
拼搏奮斗人生的時候,仿佛紅色的戰(zhàn)袍系于衣襟,滿是熱情,慨且慷。偶遇挫折而不得志的時候,似乎被蒙上了灰色的薄紗,滿是哀傷。施人以援手的時候,仿佛為橙色的陽光浸透了全身,滿是溫暖。為人所幫助的時候,仿佛頭頂湛藍的天空,滿是希望,豁然開朗。
浮世俗塵,生命斑斕得似乎理所當然。只是追根溯源,生命本來都是沒有顏色的,恰是心靈的渲染,給了生命繽紛的顏色。
各種色彩都是生命的驛站,在這其中,每一筆每一畫,都要付出無數的辛勤與汗水,當你行駛完人生的航道時,你會驕傲地發(fā)現,曾經的生命旅途是如此的色彩斑斕。
生命有始有終。每個人都擁有一張本無價值的白紙,但它的色彩運用全掌握在你手中。當你看到這張描繪完成后美好的藍圖時,你是否感受到了生命的色彩?你又是否該無憾地度過有價值的一生?
【注】本文獲閔行區(qū)第六屆“交大二附中杯”現場作文大賽高中組三等獎
鮮紅的正能量
高二(2)班胡心瑤
有一朵鮮紅的牡丹花在中華的歷史舞臺上常艷不敗,它的名字叫正能量。——題記
曾聽言:“若魯迅為中華魂,那么冼星海則為中華的音樂魂。”在那樣一個混亂的年代,他用一首《黃河交響曲》唱醒了千萬革命者。他是個海邊的窮困貧民,卻自強不息,從幼小就立志成為音樂家。雖然,沉重的學費和崇洋媚外的社會現實不斷地拖拽了他前進的步伐,但是一次次地機遇和拼搏的精神讓他站在了最高的成就碑上。他那像黃河一樣洶涌奔騰、永不停息的愛國情懷;他那像黃河一般、克服千難萬險、堅持不懈的人格品質;就是一種鮮紅的革命正能量。
冼海星的紅折射出愛國與革命,那么周汝昌的紅則透出一股剛毅的堅持來。
《紅樓夢》乃中華之巨作,文學之精華。若其為文學里程碑,則周汝昌為“紅學”研究之標志。周汝昌畢生潛心致于“紅學”研究,時余六十載。其文品細膩,見解獨到,深度揣摩曹雪芹之圖。后逝世,眾人皆悲痛緬懷,再閱其文,不折其文之深度而感悟,而也多為感動與感慨。問后人誰能六十年載只愿窮困潦倒堅持研究一本書?其答必為“否定”。此之為英雄者也。周汝昌,“紅學”的標志,一種堅持專一而不浮夸的正能量。
而如今,身邊生活也不乏有正能量者。就像我們永遠難忘的今年八月,孫楊披著國旗站在最高領獎臺時,那抹熾熱的紅,照亮了所有中國人的心。無數汗水、淚水,無數喜悅、辛酸凝結成一塊金牌,沉甸甸的。無日無夜的訓練是什么在堅持?是理想,紅色的理想。他用自己的理想拼搏出了整個中國的理想。當燈光聚焦于鮮紅的中國國旗冉冉升起時,一個大國正在世界舞臺上崛起。數億中華兒女感受著這種正能量,不斷努力,創(chuàng)建更和諧的社會。
這樣的事例太多,還有“素王”孔子的儒家之紅;有季羨林《沉思錄》嘔心瀝血之作之紅;有莫言,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紅艷;還有居里夫人堅強女人的紅麗;更有千千萬萬為自己的祖國為信念作拼搏的紅。這些鮮紅赤誠的愛匯成一股正能量帶領人類邁向更好的起點。
后記
我們要明白,那朵鮮紅的牡丹花不是由紅色革命冼海星、“紅學泰斗”周汝昌、紅色國旗下面的奧運冠軍孫楊組成,而是由千千萬萬個我們組成,需要我們將這樣鮮紅的正能量傳承下去,讓這朵姣艷不敗的花在歷史舞臺永保青春!
【注】本文獲閔行區(qū)第七屆“交大二附中杯”現場作文大賽一等獎
做正能量的主人
高二(6)班俞冰
“正能量”,這個如今風靡一時的詞,已經隨處可見,它被用于網絡,媒體,甚至網絡的著名品牌——凡客,也以正能量為主題,出產了一系列的T恤。在我看來,正能量這個詞不僅代表著積極,樂觀,更是人們不斷向前,努力、奮斗的動力,而我們都需要成為正能量的主人,作一個有正能量的人,做一個不管在什么條件下都努力前進,積極樂觀的人。
擁有正能量的人,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長。
自古以來,出身微寒,歷經坎坷,而最后卻茁壯成長成參天大樹的例子并不少見,而細觀他們的成長之路,始終有正能量的影子伴隨左右。斯蒂芬·喬布斯是蘋果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本是一個被領養(yǎng)的孩子,領養(yǎng)他的是工薪階級,甚至不能供他讀完大學,但他卻一直很樂觀,盡管為了吃到教堂一周一次的免費食物要跑很遠,盡管與伙伴一起完成的電腦四處碰壁,無人購買,而他自己只能睡自己工作的車廠……但他擁有正能量,對購買方對他的“作品”的貶低不放在心上,最后,他的“作品”終于賣出了,而且一下就是一百臺的大單子。
——因為他是正能量的主人。
擁有正能量的人,能越挫越勇。
雅典奧運會,劉翔拿下金牌的樣子仿佛還在眼前。上海的速度——劉翔,也一樣擁有正能量。劉翔在雅典奧運會上奪冠時,他受到多少祝福?多少歡呼?08年的北京奧運會,傷病讓他不得以退賽,他又背負了多少質疑?手術后,劉翔的12秒88讓人們眼前一亮,但是12年的倫敦奧運會他再次黯然離場,面對無數罵聲,躺在病床上的劉翔揮手微笑:“我還會站回田徑場上的。”劉翔定會越挫越勇。
——因為他是正能量的主人。
擁有正能量的人,能創(chuàng)造奇跡。
與姚明搭檔的前火箭隊球員特雷西·麥格雷迪是一位患有先天脊柱側彎的病人,在聯盟的歲月中,他有了21處傷病,當他進入聯盟時,有人預測他的職業(yè)生涯不會超過兩年,但是他如今依舊在球場上。沒人能忘記他帶領著火箭隊22連勝,沒有人可以忘記他只用了35秒就拿下了13分,扳回了12分的分差,鎖定了勝局。當他創(chuàng)造35秒13分的奇跡時,他沒有想過放棄么?當然想過,但他沒有放棄,依舊努力,就好似他的職業(yè)生涯,充滿了坎坷卻以積極的正能量撫平一切。
——因為他是正能量的主人。
所以,成為正能量的主人吧,別為其他事情而悲傷,你應該積極樂觀,讓活著成為值得,舒服,有趣的事,成為創(chuàng)造奇跡的人。
【注】本文獲閔行區(qū)第七屆“交大二附中杯”現場作文大賽二等獎
正能量
高二(4)班鹿嘉銘
就像所述的那樣,正能量總是反映了積極的一面,能讓人由心而發(fā)地認可一個人,一件事,可以激勵被傳遞的人,也可以使原本看似無法達成的事取得一個意外的成果。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對父子參加了一場戰(zhàn)役。父親已是一位將軍,而兒子還只是一位馬前卒。在入戰(zhàn)前,父親交給兒子一個箭囊,金繡的邊,銀勾的線,末端閃亮的飾物被兒子一眼看出是孔雀的羽毛,而這個箭囊里只有一根箭。父親對兒子叮囑,這箭囊乃無上神物,佩著它便能驍勇善戰(zhàn),但斷斷不可將箭取出。
于是兒子佩著箭囊上了沙場,一路過關斬將,一箭射下了對方的將領。
看到這里,我不得不將效果歸功于那箭囊,不為那無上神力,而是他所給予的正能量。
為什么一個箭囊就能使人如此的神勇,為什么要擁有正能量?就拿這篇故事而言,也許只是父親對這箭囊賦予的高度評價,也許只是華美的外形使兒子不得不相信這個說法。但是,我不得不承認,兒子奮勇殺敵時已擁有了正能量,擁有了信念,擁有了期望。
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
在戰(zhàn)爭即將結束、鳴金收兵之時,沙場之上卻發(fā)現兒子被亂軍所殺的尸首,而身邊是一個箭被拔出的箭囊,在箭囊邊是一把斷劍。
這個結局令我吃驚,他那如此強大的信念,如此強大的正能量竟因一把斷劍而瓦解殆盡。
為此,我不得不聯想到自己,聯想到了現在。
現在,我坐在這里,滿懷焦慮,我的正能量也似乎在流失,我甚至不知道這篇文章是否有效。但是,我依舊坐在這里,即使有一把斷箭擺在我的眼前,我也希望,我能擁有最后的權利去抒發(fā)自己,這難道不也是一種正能量嗎?
正能量不僅只是笑容才能擁有,當我們被現實所拋棄,被事實所抨擊,只要我們還是自己,就有擁有獲得正能量的權利與源泉,如果在此時,我們落入絕望的黑洞試圖逃避,那么,等待我們將是前面的終果。
或許,這篇文章只有我自己知道,但無論如何,它總會成為一種告誡,一個激勵,為我自己,為了那些曾同我一樣幾盡沒有資格來寫作的人,正能量永存與每一個自尊、自強、敢于抒發(fā)的人的心中!
【注】本文獲閔行區(qū)第七屆“交大二附中杯”現場作文大賽三等獎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