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庫 > 文學理論 > 論文專著 > 康橋上的徐志摩(書號:3635)
康橋上的徐志摩  文/羽隹鴆

“康橋上的守望者”——論人文主義精神對徐志摩其人的影響

一 摘要

本文試圖通過西方人文主義精神來對徐志摩進行解讀。

對于徐志摩,人們都在關注他的詩歌的成就。但是,很少有人能夠關注到他的人文主義情懷,然而,正是他獨有的人文主義情懷,給予了他與眾不同的角度,不僅成就了他的詩歌,也成就了徐志摩其人。

根據徐志摩的生平及作品,全文共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其在美國的經歷及所受到的人文主義啟蒙,二是其在英國留學期間不同人物的不同人文主義思想對其的影響。由于人文主義本身的復雜性,我們這里只選擇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有代表性的思想對徐志摩的影響,分別是華茲華斯的自然觀,拜倫的反叛精神,濟慈的死亡價值觀。此外,我們還重點剖析徐志摩與羅素之間的往來,以達到全面解讀其人生價值觀形成的目的。

二 引言

說到人文主義,很容易將其與人道主義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有著很大的區別。人道主義的出發點是“同情心”,讓人聯想起自由、慷慨、博愛等。但人文主義,則出發于對“人”的關注與肯定。人文主義,是一種思想態度,它肯定人,重視人的價值,通常認為具有文化復興文化的主題。但是,又不同于個人主義,人文主義雖關注人,卻并非自我為中心的態度,而在于人的理性與尊嚴。它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關系。強調人的精神的重要性,如:教育、自由、民主、人權。

徐志摩的人文主義,并非完全純粹的西方人文主義,而是融合了中國古典哲學的精神。他摒棄了中國古典哲學與精神主流儒家學派中的“無我”的思想,而是從“自強不息”的精神中建立起了中西方哲學的共同點。所以說,徐志摩的人文主義既有西方人文主義中的對人的關注與肯定,又有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向上的精神。

三 緒論

在美國那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各種思想、理論、思潮互相激蕩、碰撞,徐志摩閱讀了大量的哲學、歷史和政治方面的書籍,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文主義思想,以此觀察和評判資本主義社會和物質文明。在美國留學的兩年是他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期,在英國的兩年特別是劍橋時期則是他思想的定型期。徐志摩人文主義思想的真正精神資源是來自于英國文化傳統中的那批西方智者們。徐志摩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痹谟幕难障?,在與各種各樣的英國文化名人的交往中,徐志摩的性靈得到了極大地解放,他的自我意識孕育成形,主導他一生的思想得以最終完成。

除此之外,在英國的兩年間于徐志摩詩歌創作和文體風格方面同樣是不可忽視的。正如如果說初出過門時的徐志摩還是梁啟超式文風,頗具中國古典特色的行文用字筆鋒犀利而充滿火力,這樣的慷慨激昂和淋漓盡致卻在徐志摩留英后鮮少見到。一方面,劍橋的優美風景及彼時與林徽因的相識軟化了徐志摩的內心;另一方面,其時西方的文化思想與輝煌的文學成就極大刺激了徐志摩廣泛的求知欲,他開始廣泛地結交歐美文化界名流人士,開始大量閱讀、翻譯文學大師的作品,如饑似渴地汲取他們文學創作中的先進成分與現代意識,尤其是對19世紀浪漫主義及其詩歌創作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徐志摩對此投入了極高的熱情并作出了自己獨特的取舍與融合。

“整十年前,我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也許照著了什么奇異的月色,從此我的思想就傾向于分行的抒寫。一份深刻的憂郁占定了我;這憂郁,我信,竟于漸漸地潛化了我的氣質?!边@就是徐志摩當年作詩的最初心理情狀,更是他受西風文學精神影響而轉變的極好體現。西方吹來的那一陣奇異的風,一下子吹醒了徐志摩對西方現代詩藝認識的自覺意識,并引導他邁出了走向詩壇的步伐。這股現代意識的自然流動不僅為他的詩歌創作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生機,更為他在中國現代新詩的創新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從詩歌創作的思想內蘊來看,徐志摩很注意突破傳統詩歌淺白直露的形象描繪,追求西方詩藝中那種具有深層次內蘊的抒情模式,即非常注重詩歌的內在思想意蘊。拿詩人的那首《無題》來看:全詩以“朝山人”自喻,抒寫為了攀上“那最理想的高峰”而不畏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與毅力,很含蓄的表露了詩人勇敢向前、毫無退縮的奮斗精神。這里“朝山人”攀向“那最理想的高峰”的意象就頗耐人尋味。他是詩人早期詩歌創作激情與理想追求的真實反映,凝聚了詩人生命的信仰與詩魂的追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與樂觀主義者的現代意識的自然流動。 此外,這種意識在詩人的其它詩作里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如《朝霧里的小花》、《丁當——清新》、《珊瑚》等等。這些詩作均是通過日常事物凝練出來的具有深層次內蘊的理性思考,常常發人所未發。如從窗前閃過的“艷色的田野、艷色的秋景”詩人可以想到短暫的人生和易逝的光陰;由眺望那從山肩升起的一輪明月詩人可以想到追求愛情幸福的坎坷;從朝霧里輕含露珠的小花可以思索“淚怦怦”的人生……將抽象的哲學道理與深層次的思想內蘊融于具體的物象之中并營造出深遠的意境與想象空間,令人回味無窮。此外,從表現現代新詩的詩藝技巧與藝術品味層面看,徐志摩大量運用多種表現手段與修辭技巧,尤其注重詩歌的暗示性與象征意義,以及想象、聯想、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段。因此,他的這類詩作在藝術層面上表現出了強烈的審美效應與高度的藝術價值,成為奠定他在我國現代新詩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基礎。

四 結論

1 徐志摩人文主義的萌芽——美國留學時期

毫無疑問留學英倫的經歷真正地使徐志摩的人文主義精神成熟,但最初在美國的留學是他人文主義的萌芽階段。

1918年,徐志摩赴美留學,正當時年輕氣盛,滿腔救國的熱血。

他認為當時國難當頭,所有男兒都應該團結起來,他說:“方今滄海橫流之際,固非一二人之力可以排奡而砥柱,必也集同志,嚴誓約,明氣節,革弊俗,積之深,而后發之大,眾志成城,而后可有為于天下?!?

確實,他做到了,僅用了兩年的時間,便獲得了碩士的學位。并且,他還積極地投身入各種運動中。正是這個時期他積極向上的追求,不懈的努力,讓他開始關注人的價值,把焦點對向人。他意識到教育的重要,尊重理想,反對暴力,愛好和平。

在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中,一直強調著“無我”,即是對于集體與社會的服從,然后美國的留學經歷給徐志摩帶來了新的氣象,這即是對人的肯定。

隨后他對哲學有了興趣,尤其是尼采。雖然徐志摩沒有完全理解尼采所有的思想內容,但尼采的人生哲學中的那種自強不息對徐志摩產生了影響,也正好與當時徐志摩人生的主旋律產生了共鳴。

正是這個時候,徐志摩的人文主義情懷開始萌發,隨后他即迷上了羅素的思想,從而展開了他的英倫留學時期——思想的定型期。

2徐志摩對華茲華斯自然觀的接受

卞之琳說過,徐志摩“一落到英國、英國的19世紀浪漫派詩境,他的思想感情發而為詩,就從沒有能超出這個籠子?!笨梢?徐志摩與19世紀英國浪漫派之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他深受英國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及英國文化的影響,也自然地接受到了華茲華斯自然觀的影響。華茲華斯是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主要奠基者,被雪萊稱為“大自然的歌手”, 他的山水詩極其靈秀,名句如:“我好似一朵孤獨的流云”。而徐志摩,自稱為“大自然的崇拜者”,也曾把自己喻為云,寫道:“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毙熘灸εc華茲華斯,他們都是大自然的歌者和崇拜者,都選擇遠離城市的大自然作為詩歌創作的題材,謳歌自然、極力贊美自然的偉大,關注大自然對人類心靈的影響,主張人類應回歸自然,從而恢復人類的自然本性,拯救人類的心靈。

3徐志摩“拜倫式”反叛思想的形成

人文主義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對人的認可,對現世世俗的反叛。徐志摩詩歌所表現出的個性解放思想和對于社會、習俗的反叛精神,可能與其深受拜侖的影響有關。拜倫在《海盜》中塑造的康拉德等“拜侖式英雄”給徐志摩的思想注入了一絲憤世嫉俗的色彩。徐志摩曾在 《小說月報》上公開贊揚拜侖的反叛性格和傲視世俗的精神,稱頌拜侖為“一個美麗的惡魔,一個光榮的叛兒”。徐志摩的吟唱,與拜侖所鐘情的“梅朵拉”一樣,是一個象征,一個超凡的理想?!哆@是一個懦怯的世界》開頭便以憤世嫉俗的筆端勾勒了“懦怯的世界”, “戀愛”在這里已經升華為一個意象,它凝聚著一切理想———自由、和諧、美……“懦怯的世界”缺乏這一切,其中最重要的是缺乏“自由”。詩歌表達了敢于反叛而又勇于追求理想的拜侖式的英雄氣質,而詩歌所描繪的理想世界,仍然是一個“海 盜”世 界:“看呀,這不是白茫茫的大海?……無邊的自由,我與你與戀愛! ” 徐志摩和拜侖一樣,創作中有著一個重大的社會主題,表現出對于社會歷史進程的強烈關懷。他接受拜侖的自由精神,懷著同樣的政治熱情,渴望沖出一個重圍。

4徐志摩對濟慈詩中死亡意義的探究

徐志摩的人生理想是愛、自由和美。為了愛,為了美,為了自由,他可以不顧一切,甚至獻出生命,去撞地獄之門。在《為要尋一個明星》中他這樣說,“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著一口牲口/黑夜里躺著一具尸首/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光明由何帶來?竟是“死亡”。

在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十分巨大,而儒家先師孔子說過“未知生,焉知死?”,引導人們要關注今生今世,執著今生今世,大談 “修齊治平”。但徐志摩所處的社會并不是專為人而生的,戰爭頻繁、民不聊生;而他在英國接觸了濟慈等人的思想,從中發現了一根看似黑暗卻指向光明的繩線——“死亡”。 “哦,我要一飲而離開塵寰/ 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隱沒/遠遠地、遠遠隱沒,讓我忘掉 /你在樹葉間從不知道的一切/ 忘記這疲勞、熱病、和焦躁/ 這使人對坐而悲嘆的世界?!泵鎸χ鴿鹊摹兑国L頌》,徐志摩如此揭示,“‘生’是有限的,生的幸福也是有限的--詩,聲名與美是我們活著時最高的理想,但都不及死,因為死是無限的,解化的,與無盡流的精神相投契的,死才是生命最高的蜜酒。”這樣美麗的死于夜鶯、于濟慈、于徐志摩自己都更似永生,只有在死亡中他們才能找到一生追求的精神與真正的快樂,這便是極致的人文主義思想罷。

5徐志摩對羅素人文主義哲學觀的傾慕

當然,真正對徐志摩人文主義思想產生巨大影響的,還要數羅素。早在美國,徐志摩便閱讀了包括《戰爭時期的正義》《社會重建的原則》《自由之路》和《我們對外在世界的知識》等書籍在內的多部哲學、社會學專著,羅素文章中所體現出的尊崇人道和平、提倡創造及反對壓抑天性的思想深深吸引了徐志摩,這也恰是他將目光投向英國劍橋的原因。

不巧的是,徐志摩初到英國之時恰逢羅素周游世界,徐志摩因此未能如愿。1921年,羅素終于返英,并與妻子多拉結婚。不久后,徐即向羅素寄出了他們間的第一封書信,在這封短簡中,他向羅素表達了自己的景仰之情以及拜訪的愿望,還提到渴望讀到羅素新婚妻子朵拉發表在美國《新共和》雜志上的一篇有關中國的“大作”。信中的這篇“大作”其實是一封有關中國問題的信,題為《美國的中國政策》。文中批評了美國政府虛偽的中國政策,同時向中國表達了“最崇高的尊敬和最真摯的愛”。她鄭重聲明:“他們的古老文明與歐洲和美國文明是平等的,而正在發展的新中國文明,可以設想,將比我們和你們的都優越。”盡管徐志摩曾指出即便曾經周游中國,羅素對中國的現實仍然了解甚微,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政治思想層面,徐志摩對羅素的親近與推崇是此前從未有過的。

徐志摩在世時非常熱衷于評介羅素的著述,他不僅翻譯了羅素的《教育里的自由——反抗機械主義》,介紹了羅素寫的書《論教育, 特別是幼兒教育》,還寫過好幾篇關于羅素的文章, 如《羅素游俄記書后》《羅素又來說話了》等。徐志摩在1922年從英國返回中國,途經巴黎時,雖未能與羅素見面告別,但接到羅素送他的一本新書《中國問題》,徐志摩答應回國后就此寫一篇書評。1922年11月7日,他寫下《羅素與中國——談羅素著<中國問題>》一文,發表在同年12月3日的《晨報副刊》上。文章中,徐志摩贊揚了羅素對中國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寫道:“羅素去年回到倫敦以后,他的口液幾乎為頌美中國消盡,他的門檻也幾乎為中國學生踏穿。他對我們真摯的情感,深刻的了解,徹底的同情,都可以 很容易從他一提到中國奮烈的目睛和欣快的表情中看出……他說中國雖遭天災人患,其實人民生活之快樂直非歐洲人所能想。他說中國的青年是全世界意志最勇猛, 解放最徹底,前途最無限的青年;他確信中國文藝復興不久就有大成功……”同時,徐志摩還從中西文化交融的角度肯定了《中國問題》一書。他認為,“羅素這本書,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經程中,確實地新立了一塊界石。他是真了解愛惜中國文化的一個人,說的話都是同情化的正確見解……” 徐志摩指出,羅素希望并相信中國 “自會得在百十年間吸收外來他們所需要的原素,或成一個兼具東西文明美質的一個好東西”。這表明羅素當時是熱望中國人民既要吸收歐洲先進的科學文明,又要繼承中國的優良文化傳統,并實現兩者的完美結合的。僅此一點,便為徐志摩極其看重而頗有同感。

從那時起,徐志摩便開始了與羅素密切的往來。徐視羅素為20世紀的伏爾泰,他曾這樣贊頌羅素,說他“是現代最瑩澈的一塊理智結晶。而離了他的名學數理,又是一團火熱的情感;再加之抗世無畏道德的勇敢,實在是一個可作榜樣的偉大人格,古今所罕見?!辈粌H如此,羅素在個性氣質上也與徐志摩相合?!读_素又來說話了》一文中這樣寫道:“羅素先生經過了這幾年紅塵的生活——在戰時主張和平,反抗戰爭;與執政者斗,與群眾斗,與癲狂的心理斗,失敗,屈辱,褫奪教職,坐監,講社會主義,贊揚蘇維埃革命,工黨,游鮑爾雪微克(按:布爾什維克)之邦,離婚,游中國,回英國,再結婚,生子,賣文為生——他對他人生的觀察與揣摹,已經到了似乎成熟的(所以平和的)結論。他以為只要有四個基本條件之存在,人生便是光明的。第一是生命的樂趣——天然的幸福;第二是友誼的情感;第三是愛美與欣賞藝術的能力;第四是愛純粹的學問與知識。這四個條件只要能推及千民——他相信是可以普遍的——天下就會太平,人生就有顏色?!?/p>

羅素對于人的幸福的理解與追求深深地感染并影響了徐志摩。有學者曾比較過兩人的生平,并在其對于婚姻與愛情的態度上找到了些許相似。羅素一生有過四次婚姻,多位情人;之前提到的多拉正是羅素的第二位妻子。羅素在《三中激情》中這樣寫道:“三種激情雖然簡單,卻異常強烈,它們統治著我的生命,那便是: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的難以承受的同情。……我曾經尋找愛,首先是因為它能使我欣喜若狂——這種喜悅之情如此強烈,使我常常寧愿為這幾個小時的愉悅而犧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尋求愛,其次是因為愛能解除孤獨——在這種可怕的孤獨中,一顆顫抖的良心在世界的邊緣,注視著下面冰涼、毫無生氣、望不見底的深淵。我尋求愛還因為在愛的融合中,我能以某種神秘 的圖像看到曾被圣人和詩人想象過的天堂里未來的景象?!倍熘灸σ簧臒崃仪楦凶钪卑椎捏w現,便是他對自由愛情的執著。他不惜反抗家庭,不顧一切非議,與張幼儀離婚,離開英國,追求林徽因。徐志摩在回復其師梁啟超的信中有這樣一段流傳甚廣的話:“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兇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毙熘灸Φ淖杂蓯矍槔硐胴灤┝怂囊簧@樣追求的本源,便是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內核。

深受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熏陶的徐志摩,對生命意義的體會與對幸福自由的追求串聯了他的一生,或許也正因如此,徐得以回歸人性的完整得以從無盡的遺憾中解脫。“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坐臥也可死,死于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边@是蔡元培為徐志摩提寫的挽聯,當然,此乃后話。

五 參考文獻

論文引用的文獻資料主要有《追求與堅守 徐志摩的人文主義思想》﹑《徐志摩:對人文主義的追求與堅守》﹑《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道主義》、《徐志摩研究資料》、《羅素文集》、《魯迅全集》、《新月派的紳士風情》、《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等。

本章作者隨筆:

        徐志摩學術研究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滬)字59號  滬ICP備14002215號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0012號

精品午夜久久福利大片|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99精品久久| 天天综合久久久网| 久久毛片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久久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一二三区|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免费视频|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图片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蜜臀色欲|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 韩国免费A级毛片久久|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国产女人aaa级久久久级|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一极黄色视频久久网站| 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2020| 日本高清无卡码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23页|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久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日韩精品国产自在久久现线拍|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 | 国产午夜免费高清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