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精靈,靈魂穿越
文、三峽劉星?
“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這是乾隆夜宿嵩山少林寺時的偶感——細細品來,其實不過是詩人玩性而已。在日理萬機的政壇之上,這樣的偶遇,也僅僅是時下的集中旅游“長假”而已。放松的是短暫,調整的是身心;爾后,便是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煙火紅塵了。
審視大山,我不夠格。事實上,夠格的人也沒有幾個。
作為棋迷,我自然對爛柯山敬仰,敬仰的不是青霞福地洞天的神奇,而是那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作為讀詩人,我更向往青城山。不是因為“青城天下幽”,這對于三峽來說不足為奇,奇的是少年李白在哪里學“飛禽術數”。作為書香圣地,我更在意“巴山蜀水”——李白也是這樣統稱的,說“輕舟已過萬重山”了——而且,似乎理所當然,不談緣故的傳說,也不說人類學的考古,單說三峽。
三峽的確是最賦有詩意的唯一的一條大峽谷,而且是巴蜀、巴楚、楚漢文明交匯之所;第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出自三峽,第一篇最浪漫的女神也出自三峽,三峽成就了詩圣桂冠的加冕……我曾經將我的部分文字匯集為《三峽吹奏的單簧管》大致如此這般自傲……
因為支教的緣故,我來到了三峽腹地的無量山山上工作。盡管只有短期半年時光,許多的未知讓我滿懷一種創意的期待。何謂創意,也就是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對未來充滿期待,對未知充滿了渴望。更重要的是因為走進,融入,更親近某種無邪之念的純——還原自己的靈魂,讓人格在新的環境中定制、更新、升級——是的,從整日眺望大山,到深入大山之中,這不是采風,而是扎扎實實的生活,由此,更加審視自己對于“大山”的態度。
在秋雨的淋漓中,我便開始了進山之路。
路上很是新奇,盡管很早就熟知這無量山之名,仰望其高度;但是,車行數小時之后,才知道,無量之“無量”的縱深厚度,絕非浪得虛名。這里三縣接壤,抵觸偏僻,唯有這樣的地方,才留不住人才;也唯有這樣的地區,才適合接受我們這些外來的“援兵”。
細雨漸漸朦朧。沿著湯溪清澈的小河婉轉而行;過南溪,抵雙土,開始進山。小車,一咕嚕鉆進山腹,沿途風景逐層展開,像打翻了的七彩畫卷——大自然中能夠想象的色調,這里都有;詩人夢寐的色彩,這里觸目驚心;油畫家渴望的濃墨重彩這里渲染得一塌糊涂;越來越往上,山色更顯得蒼遼而深邃,更像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古典中國山水畫,我甚至覺得與其做一個畫家,不如做一個看山的香客,到處都是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的“山水名畫”般——這些畫面水滴滴、清新撲鼻、總會給予一種靈動的享受……隨著轎車瞬間的轉向,那些永恒便剎那印刻在心間,又倏然遠去……巍峨的群峰高低錯落漸漸逼近,跌宕的溪水掛起白練似乎觸手可及間……
經過了無量村。年輕的司機說,“連空氣都可以看透了”。
是啊,視野及其開闊。我想真有這種感覺。視野之內的所有高山幾乎都低矮了半截,靜靜地漂移在方圓之外的天邊。而遠處若有若無的幾絲云彩恍若輕紗,正飄逸的遠去。青松、柏樹、野雞、斑鳩、白鶴、不知名的鳥兒總會在不經意之際從視野中闖入,又倏然消失在蒼松翠柏中。除開視野清晰,空氣清寒之外,我最欣賞的莫過于山澗突然闖入視野的瀑布。人們總是用李白在廬山下看見的“飛流直下三千尺”來形容水勢之壯美。此刻,我卻想到的是“飛瀑跌宕轉瞬間,怦然雷霆千叢山。美景自然何須尋,深處三峽更驚嘆”來表達我的愉快是最貼切不過的了。
山頂沒有路,我們經過一個埡口,稍微停歇下來,車門一開,寒氣不請自來。但是,周圍的景色到是十分的怡人——高陡的山勢,至少是80度以上的懸崖,懸崖很少有裸露的石崖,而是被郁郁蔥蔥的樹林和灌木掩映著。不時有鳥兒的影子在公路上空的樹木空隙處飛過。據說野豬成群。公路兩旁最常見的是針葉的松樹和柏樹,還有闊葉的泡桐樹,楠木等。偶爾露出來的空地上栽種的水稻半黃半綠,正需要幾個陽光的暴曬之后,便可以收割、打谷、曬谷、收倉了。(這里省略2000字,大意是第二天正巧百年不遇的大暴雨,之后是大洪災,大滑坡,而且至今,進山的公路還沒有修筑好……)
翻越埡口,便是一汪水池。一路暢快而下,便到了目的地田壩小村。稍微安排妥帖之后,久久佇立在水庫堤壩,看白鶴翱翔,觀云天景色,倒也神清氣爽。而縱目遠眺,群山環抱,青翠潑墨,倒也有幾分豁然開朗之四野;終不覺大山之高峻、險要、崎嶇——這里,正是無量之處。
入夜,我居于兩條橫亙數百里的大山脈余脈交匯的田壩之正中央。我依稀撲捉到為什么山“無量”,幾乎可以自圓其說。
寫到這里,不僅澄清一下,雖然名“無量”,卻和“無量壽佛”沒有一毛錢的關系。但是,面對無量之不可限量,我不禁遙想——對于大山,我們卻有著天然的敬畏之外,更可以冶煉自己的骨骼。山高無量,不是高度也,而是靈魂埋葬的深度;山體無量,不在廣度也,而在于大山的內存的厚度。高山至高,不在意是否有仙靈仙居,關鍵是有這樣一個靈魂正與大山對接,而且必須駐守大山的最原始的精靈……
此地,東有“桑坪”,西有“咸池”;南是“無量山”,北有“長龍山”。這地理命名的一定是一位深諳周易之經的大胸懷之人士。所謂古訓有“日出扶桑,入于咸池”之處,大致如此——待萬物暗昧之際,便是五行沐浴之時。所以,必須有南北匹配兩座大山挾持放可保一方平安福,佑黎明百姓之憂。而北是長龍山,而南是無量山。如此地理才是名正而言順?至于是不是名至而實歸,哪到未必?
——我夢著了,卻笑醒了——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蒼龍無影,無量莫測也!?
也許,是因為世代居住在三峽之畔的緣故,對于山水從來都是親近而無間隙的,既不存在叩問的敬畏的盲目,也不存在“遠天下,小泰山”的藐視;只是感覺,大山大河從來都是我的朋友,我的摯愛。也許,我應該成為一只“山水的精靈”。
2014年秋寫三峽劉星于三峽的山中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