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練已經結束一段時間了,大家依然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
一天傍晚,李文饒有興趣地說,小辰,你那天豫劇唱得真得很好,劉勝軍也問他,你的戲劇是咋學來的,給我們講講行嗎?
張小辰說豫劇和秦腔一樣動聽,都是瑰寶,說話間,美好的回憶就像剛剛過去的昨天映在了眼前……
張小辰出生的小村莊滿廂村往西走不遠就是黃河大堤。為了防止黃河泛濫,人們不停地加固河堤,慢慢地,河堤寬了、高了。
自打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河水也沒有以往那么大了,黃河禍害兩岸人民的次數越來越少,純靠農業生活的人們才得以喘息。
小辰的家鄉是武術之鄉,小辰的父親有空就也和鄉親們練習,漸漸地,練就了一身好身板。
張小辰生下來就比較瘦弱,父親便有意識地打小就帶著他到黃河大堤上鍛煉。父親先是帶小辰在大堤上慢跑,等身體熱乎了,關節疏通開了,就壓腿、下胯,進一步舒展舒展筋骨。而后,沖上幾個百米。累了,就休息一會兒,接下來再走幾趟小洪拳。
就這樣,張小辰受父親的影響,也隨著父親跑呀、跳呀的,慢慢地,就算父親有事,他自己也會主動地來到黃河大堤上,有時一個人,有時也和幾個小伙伴一塊兒來。時間長了,黃河大堤成了他鍛煉身體的好去處,也培養了他黃河兒女所特有的深厚而樸質的情懷。
練習完,站在大堤上,四處遙望,看著各處奔忙的人們,哼唱上幾句豫劇段子,能陶冶他幼小的心靈。
一開始,張小辰所在的村莊也不大,由于地勢的優勢,每次發洪水都能幸免于難。慢慢地,周圍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秘密,加上政府的引導,周圍的幾個小村的人們開始往這里搬遷。幾年下來,一個小村成了有四千多人的大村。
不知道從啥時候起,村里自發成立了個戲班子,雖然歸屬山東,由于離河南很近,大部分習俗與河南的也差不多,唱的大多是豫劇,也有唱曲劇、墜子等小戲種的。
農閑時,人們會在村中間搭個戲臺子,唱上幾天,找個由頭讓村民們高興一把。那時,村里不通電,又沒有其他娛樂節目,聽戲也就成了人們最大的希望。每每,做完老師留的作業,小辰便和幾個小伙伴把家里的舊衣服拿來,扯成”戲服“,再開個臉,扮成演員的樣子,唱上幾句,亮個相,逗得大家開懷大笑。
戲班子的演員也會集中或分散著到黃河邊練底子,練底子主要是吊嗓子、練戲功。戲班子的哥哥、姐姐們喜歡拉上小辰這個愛好者,教他一招兩式。
說到學戲,張小辰說,應該感謝的是老師王軍印,沒有他的指引和教導,自己學不到今天這個樣子。
張小辰還清楚地記得,起初,父親晚上經常和大家輪流看大隊看油坊,還幫著油坊記記賬目。賬目很簡單,其實也沒什么好記得,就那點收入和支出,一目了然。可村里會扒拉算盤的不多,大隊干部就看上了他。晚上張小辰就和父親住在一起,和父親作個伴。
別看張小辰身體比較瘦,可個頭長得可不慢,比同齡的男孩子高一頭,大家平時都說他只長個子不長肉。在武戲里,一般演員的個頭都不高,張小辰的個頭算差不多。
王軍印是戲班子里的頂梁柱,之前團長看他是快料,專門派他到河南省豫劇二團跟班較為系統地學習過一年,也算是半個科班出身吧。他家就住在村里油坊的南面。不忙時,王軍印就會到油坊的院子里喊上幾句,也會教張小辰一些。
漸漸地,王軍印覺得張小辰可塑,就試著教張小辰《三岔口》《白水灘》等里面的武戲。先是一段一段的教,后來就串起來,整段一起來。慢慢地,有時還他讓穿上戲服,開了臉,像在舞臺上一樣找找感覺。
王軍印告訴他,學戲要學最基本的,幾乎所有的戲功里都是由基本功而推陳出新的,萬變不離其宗。
上世紀50年代是武打戲最盛行的時期,一方面是為了讓觀眾看個熱鬧,同時也起到調劑場上氣氛的作用。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武打戲的蹤跡變很少了,或者說被邊緣化了,但還是很受群眾歡迎的。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