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一個精瘦的如同蘆葦樣的漢子,一個叫著蘆葦卻不愿意像蘆葦一樣呆在原地生活的漢子,精靈一樣的到處用身體、思維和語言瀟灑地行走,一路沿著心靈的指引,探索鄉(xiāng)土的真諦。”——題記
第一印象的蘆葦
蘆葦,一聽到這個名字,我就會想到家鄉(xiāng)河邊、水渠、路旁,那種瘦瘦的,迎著風(fēng),隨風(fēng)搖擺,但卻屹立不倒的蘆葦。而我今天要說的,并不是這種植物,而是一個叫蘆葦?shù)娜恕P睦镆矔挥傻叵胫@個叫蘆葦?shù)娜耍欠褚彩沁@個樣子呢?蘆葦,甘肅省平?jīng)鍪徐`臺縣的一位散文作家,本名于凌鵬,蘆葦是他的筆名。這是一個行走的蘆葦,一個生長在文字中的蘆葦。
懷著這樣的想象,翻開《行走的蘆葦》,一張中年男子的照片映入我的眼簾:中等身材,臉型微圓,皮膚不白,有點黑紅的麥膚色,一幅眼鏡架在他那雙快要瞇成縫的眼睛上,正微笑的看著你呢;藍白色的襯衣上,套著一件黑藍色的休閑夾克,雙手隨意的插進藍色的牛仔褲口袋;站在一間石頭房子前面的梨樹下,雪白的梨花正盛開,石頭房子的后面是隱約可見的一座白色墻面的平房。整個畫面和諧、自然、溫暖。看著這張照片,一位質(zhì)樸的,親切的,又似乎熟悉的文人形象,就定格在我的腦海里了。這個形象和我從他部分文字中種下的第一印象有些差異。給我第一印象的蘆葦,是對世事不屑一顧,偏激,傲慢自負的,還有點大男子主義。
為何會對他有如此看法呢?是因為他的兩篇文章。說到他的文章,那還得從去年春天說起。去年春天,我與文字結(jié)了緣。在品讀我的文字寫作啟蒙老師的文章時,會看到好友對他文章的評論,覺得好的,就會進他(她)的空間去欣賞,在欣賞時,又會看到好友的評論,就又去欣賞。如此這般,就是這樣的連鎖反應(yīng),讓我走進了蘆葦老師的空間“葦塘秋影”。這是一片蘆葦?shù)奶斓兀以谶@里看到了一株生長在文字中的蘆葦。進去后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他的文章寫的真多,真好,文友也真多。當時想著,既然來了,就停下腳步欣賞欣賞吧。那么,首先看到的就是他最近發(fā)表的日志和說說。一篇關(guān)于散文觀點的文章《吃是為寫做準備的》,以及一篇對女同事看法的文章,首先映入我的眼簾。所以就有了之前對他的這個第一印象。
之后,隨意打開日志欣賞了幾篇,娓娓道來地敘述中透著樸實,好友對他是贊賞有加。后來又有幾次走進他的空間,沒敢留下腳印,自卑心驅(qū)使自己淡出了一段時間。直到今年初,心態(tài)平和了,對文字,對任何事不再過于執(zhí)著,時間也相對寬裕。于是又一次走進他的空間,并被他的文章再次吸引,所以鼓起勇氣加他為好友。我知道他的散文集《行走的蘆葦》早已出版,就向他購書一本。蘆葦老師原本是想給我贈書的,我沒同意,因為我知道他售書的目的。后來通過拜讀蘆葦老師的文字,顛覆了我對他的第一印象。
有著鄉(xiāng)土氣息和豪邁氣慨的蘆葦
收到書,迫不及待地打開,看完照片后,葛水平老師為此書寫的序《光陰之外》,似乎已經(jīng)拉近了我和他之間的距離,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蘆葦。因為自己的水平有限,我怕自己的拙筆影響了他的好文章。所以,在這里,我只想說說從文字中讀到的蘆葦,就是對他文章的部分評論也多是感性的。
空閑時,我一邊欣賞書中的文章,一邊欣賞他的“葦塘秋影”。他的“葦塘”里最多的是文字,除了文字更多的就是那些家鄉(xiāng)的花鳥蟲草、藍天白云、綠樹碧海、黃土大坡、冬天的雪、夜晚的天空……這樣的照片有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通過這些照片,我可以想象得到,他是怎樣的熱愛自然;我可以想象得到,他看到這些時,眼睛里閃爍出的那種喜愛的光芒。后來,我知道這些都成了他的文中之物,他的一些寫作靈感也來源于此。“美,在于內(nèi)心,只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就夠了。”這是他文中的一句話,我覺得他就長了一雙會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那雙看似近視的眼睛,卻有著獨特的超能力,捕捉著一切自然界的美。在他的筆下,漸漸生出了許多,富有生命力的,自然萬物的孩子。他的想象力不得不讓人佩服。比如,河邊奇特的柳樹,都能被他寫的活靈活現(xiàn)的,就如綠色的妖精,經(jīng)過一個冬天的等待,在春天活了過來,在他的文字里,又一次開花、結(jié)果。
他大學(xué)畢業(yè),到了貧困的山區(qū)梁原教書,在那里度過了長達八年的教書生涯。后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家鄉(xiāng)縣城某部門,做了一名公務(wù)員。這個部門是和文字打交道的,這就使得他有了更多的創(chuàng)作機會和空間。他的一篇篇文章,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在他的“葦塘”里生根發(fā)芽了。
那段時間的很多時候,他都會陷入一種蒼茫的情緒中,眼神憂傷。他常常蓬亂著頭發(fā),甚至胡須根根豎起,在遙遠的記憶跌宕,夢境中流放。他的思緒常常會回到他曾經(jīng)待過的地方。盡管他后來進入了城市,但他依然狂熱地癡迷于那片原生態(tài)。如果有閑暇的時間,他的思緒依舊眺望那些綠的發(fā)亮的樹木,高險的洞山......因為他們,都與他的心境有關(guān),與他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盡管現(xiàn)在過去很多年。他總是在夜色中坐在電腦前,看著發(fā)出輻射的屏幕,陷入沉沉的往事,那些依稀的片段,那些擁有的情節(jié)歷歷在目。《久遠的梁原》、《梁原走筆》、《北溝有個郭家成》、《黑河岸邊》等一系列文章就這樣出生了。
隨后的日子,我跟隨著《行走的蘆葦》,在《口外散記》中,《西出陽關(guān)》,《路餐高臺》,走過了《夜色下的河西走廊》,到了《金燦燦的烏魯木齊》,在《呼圖壁》和朋友們歡聚暢飲,和《妹夫一家》盡享親情的溫暖,見到了妹夫家的《土坯房和菜園子》,在《溫暖的棉花田和番茄地》里,“棉質(zhì)的花,溫暖貼近了肌膚,美好貼近了生活”,還與《鄰家的河南老兩口》親切交談,《在孔鯉家》嘮家常,了解并熟悉了《野西瓜》,《在新疆的棉田里》和外甥們給棉花打藥。這些經(jīng)歷都是那么的親切、熟悉。
《口外散記》中,突出了幾個小的主題,每個小主題又蘊含著大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背景。在《西出陽關(guān)》、《路餐高臺》、走過《夜色下的河西走廊》時,我看到了一個博學(xué)多才,有著豐富的地理、歷史知識的蘆葦。他談古論今,對詩句巧妙地運用,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描寫,無不反映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從這幾篇文章里,我也看到了蘆葦豪邁的男子氣概。
到了《金燦燦的烏魯木齊》,讓原本對烏魯木齊沒有印象的我,領(lǐng)略了一番新疆獨特的西域風(fēng)情。烏市的天空、城市、街道、女子、音樂……每一個場景和細節(jié)都讓我細膩的看到了。不知道該怎樣形容這份美,只是忽然間有了一種要去一游的沖動。
在《呼圖壁》,“菜上桌。酒開瓶。一箱子啤酒。很大的酒杯。你敬我,我敬你,喝完再續(xù)上,續(xù)上再喝完。……多少的親情濃縮在這一杯酒中,多少的悲歡離合也在這一刻浮現(xiàn)。”樸實的話語,道出了這次相聚的歡樂,道出了這次相聚的不易。每次的相聚都是一次次的別離,下次的相聚又不知在何時。此時此刻,蘆葦感慨萬千,他珍惜著每一次的相聚,一切情意盡在這酒中體現(xiàn)了。
這次《陌生的西行》,用一些文友的感受來介紹吧。花舞香隨說到:“貌似漫不經(jīng)心地描述西行之旅,實則道出了民族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所以這樣的行程才會讓作者感覺到‘陌生’......文字由描述追溯到歷史淵源,剖析有一定的層次,讀來脈絡(luò)清晰。細節(jié)刻畫更為本文增添了亮點,一幅原滋原味的生活畫卷被作者細膩的筆觸描繪得生動靈犀,如同咀嚼著疆域的‘馕’餅,就著一碗熱氣滕騰的羊肉湯,嘴角呵出的寒氣都在這個冬夜被文字消融,說不出的酣暢與實在!此刻,只想閉上眼睛,用心靈,去做一次旅行......”藍色寧靜說:“一個倔強且頑強不息的民族縮影,在你的筆下徐徐生輝。那種陌生和‘隔閡’是他們民族獨立和自尊的體現(xiàn),走不近,卻不怨恨。文中對人物和事件的細節(jié)描寫,和引文、風(fēng)景的描述銜接的也是那么自然。拜讀此文,感覺到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責(zé)任心!”
對《關(guān)山野荷溝記游》,我細賞兩遍,還是不敢妄評,生怕我的拙筆影響了他的美文。這篇游記真的是太美了,景中寄情,情中有景,任何一個普通的景致,在他的筆下都充滿了靈性和活力。欣賞著美文,仿佛置身于這關(guān)山野荷溝中。借用文中的一句話:醉臥在這樣的美景中,我連睡夢都是幸福的。蘆葦真不愧是這片西北土地上的語言大師(記得他的文友這么說過)。我們不妨來欣賞一些片段:“水面擎著無數(shù)團扇樣的葉子,晾曬在細碎的陽光里,沒有躲閃,也沒有遁逃,盡情舒展著,像無數(shù)冉冉浮起的清幽幽的霧。微風(fēng)起于青萍之末,葉片傾側(cè)著,弱不禁風(fēng)的樣子,不過很快穩(wěn)住了,葉梗肥碩,發(fā)出青玉一樣滋潤的色澤。褐色的根團在一起,扎進水下的石頭縫隙里。捧著一掬水,滴在葉子上,晶亮剔透的水珠‘骨碌碌’地滾下來,濺落到漣漪中。翠綠色的青蛙鼓著肚子,坐在葉子上,看見我們的影子,翻身躍進水里,一鼓氣游到遠處,蹲在石頭上瞪眼看著我們,有點驚魂未定的樣子。站在水邊,聆聽著谷水清吟淺唱,我疑心這就是江南的畫面,在飛紅冷翠里,望著錦瑟流年,緩緩流逝……”“這一谷荷花,深入淺出地生出幾許生趣,似乎忘記了世外的轉(zhuǎn)換和歲月的輪回,兀自不言不語,如夢如幻,不帶一絲煙火氣息。伸出皓腕,荷氣濡香,葉梗冷碧,在于不即不離,若即若離的觸摸中,對我默然微笑,折疊過的記憶一疊疊次第綻開,輕盈浮動于無邊的空寂中。野荷花之于我的感情,或者我對她的情感漫漫渙渙散開,只剩下她仍在低眉淺笑,在咫尺之間,恍然千里之外,而她是主角,我們,俱是過客,混跡于紅塵中,浪跡于江湖。”
“山怎么看都古老,像老年人的臉,滿是皺紋,嘴一咧,就是很滄桑的那種眉眼,灰頭土腦的。”這是《那個叫做黎家河的村子》他對山的描寫,一句話就將山的特點盡顯出來了。在他細致入微的觀察下,在他紀實的描寫下,看的讓人心酸不已。這樣的村子,我還是在小時候的記憶里有過,偶爾也從電視上見過,可是它卻真真實實存在于我們的身邊。我感受到了山區(qū)村子的偏僻、落后,感受到了山區(qū)人們的樸素、實在,感受到了他們生活的艱苦、無奈。但那些在外上學(xué)的孩子們,孕育著蓬勃春意的柳樹等,又讓我看到了這個村子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希望!文友花舞香隨在此文后說到:“于老師的文字,總是給人以親切、瑣碎、啰嗦、絮絮叨叨之感。寫文章的大忌,在他的筆下卻有別樣的趣味和情趣,文章視野開闊,縱橫捭闔,信筆寫來,涉筆成趣。情與景交融得如此唯美,文字中滲透著些許憂傷,也淋漓出關(guān)愛和希冀。這是一個有良知的文人應(yīng)該具備的操守。濃郁的生活氣息被他細膩的筆觸一一洇染開,一幅靈動的鄉(xiāng)村小景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生生地刺痛了我們的眼睛和心靈。在這些春風(fēng)吹不到的山坳里,還有多少人間疾苦是我們感知不到的?筆墨用盡,又豈能繪出良辰美景,給他們愛的供養(yǎng)?”
蘆葦?shù)奈淖郑坏兄鴿鉂獾泥l(xiāng)土氣息,還有著豪邁的男子氣概,也有著溫柔的女子情懷,以及一些理性的思考。通過一些作品,如詩歌、小說、音樂、畫作、影片等,來深刻理解他們,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他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做出理性思考。雖涉及一些現(xiàn)實問題,反思一些社會現(xiàn)象,但文字中始終透露的是對生活的熱愛,折射出的是陽光的一面,是積極、樂觀、向上的。
《草垛里跳著孤獨的舞蹈》,是他對詩集《孤單的草垛》的賞析。詩歌本身不好理解,他卻認真、細膩、獨到地解讀了。我感覺他比作者還要理解詩集中的意思,這足見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在欣賞這篇賞析時,心中有的只是贊嘆和佩服!
《愛,在死亡里升華》,是蘆葦對一部朝鮮影片的觀后感。讀了這篇觀后感,我又一次被他的文字觸動了。他對一部影片分析地如此透徹,通過影片表面,看到了編劇者的意圖:“來表現(xiàn)一個深刻的哲學(xué)命題,以凡人瑣事雄辯地論證了人具有向善性這一觀點。”“當真愛回歸的時刻就是情之升華的時刻,善行的一個重要方面——愛情的美或許就在于此啟蒙了。”這是他對這部影片的完美總結(jié)。
《石靖事件是映射人性的照妖鏡》中,“手心手背都是肉,石靖是我們的同胞,流著我們的血,淌著我們的汗,我們可以以寬容的心來寬容,以理解的眼光來理解,請不要戴有色眼鏡來對待,尤其是更不要用棍子打死自己的人。否則,那才是真正的悲哀。”通過這段話,折射出了他對社會現(xiàn)象的反思,對人性善惡的思考,對人、事的寬容之心。
《誠信的審判》,通過一件民事訴訟案,對誠信做了一番思考和論述。在文章的最后,他說到:“誠信是一架沉甸甸的天平,放正它,公理不再搖擺不定,美德會毫不猶豫地傾向正義的一面。誠信是一個流光溢彩的瓶子,唯有與永恒的陽光映照,才能析出對待生命的真正高度。誠信是一泓山澗的清泉,能夠漂盡浮華,蕩滌躁動,置換虛假,留下感悟靈魂深處的妙諦。”拜讀此文,讓我們對“誠信”深深地思考,對道德、對人性、對法治深深地反思。
音樂的美,在《與音樂同在》里,顯示出了它無與倫比的力量,直擊著人的心靈。欣賞了他的這篇文字,才知道他對音樂還有如此感悟和研究。讀著他的文字,腦海里浮現(xiàn)著他的樣子,怎么也不能把文中的他和現(xiàn)實中的他聯(lián)系起來。看來通過部分文字,讀到的蘆葦還是片面的。
那么,我們就來多欣賞一些他的文字吧。
有著女子情懷的蘆葦
幾年前,晚上沒事時,他守著電腦,走進一位位文友的空間,通過空間和文字去解讀他們。如果單看他寫紅顏的一篇文章,你會感覺那是一種狹隘的兒女情,你會感覺他對她是情有獨鐘。可是這樣的文章看得多了,你就知道了,這些皆是通過文字,因為文采相惜所致。開始,我以為她們都是他認識的人,后來看了文章才知道,她們只是他通過文字讀出來的。他對著電腦,將自己的對文友、知己的一點點情感融進筆端。單憑空間和文字,就對文友有如此認識和分析,可見他確實是用心走進了,并且感受了。文字多少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內(nèi)心,通過文字確實可以了解一個人的大概,不說是否與文友本人相符,至少這些文章將他對文友的感覺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夜晚寧靜時,他的思路也如行云流水般傾瀉而至,一篇篇飽含感情的,寫紅顏的文章就誕生了。有南方水鄉(xiāng)里,生活在網(wǎng)絡(luò)里的嫵媚女子;有北方土地上,生活在身邊樸實的朋友同事;還有大洋彼岸遙遙相望,心心相惜的高貴女子。我也從他的文字中,認識了一個又一個才子文人:西苑主人、夢江南、關(guān)山狼。一個個紅顏知己也躍然紙上:欣然、蕊兒、仙兒、夏雪、寒冰、袖舞劍魂、雪兒、清雅月韻、背影、秋水湄、一棵開花的樹。這樣的女子情懷和在《口外散記》中表現(xiàn)出來的男子氣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爺》,不是他的文友,就是他的二爺。此文沒有修飾,只是實實在在的敘述,卻將二爺?shù)捏w貌特征、身份形象、生活狀況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文章開頭一句話將二爺這個主角引進來,結(jié)尾“夕陽老了,二爺老了。”同樣是一句話就將二爺?shù)囊簧偨Y(jié)。質(zhì)樸、感人!
《廷璧,歸去來兮》,是他得知文友劉廷璧已故時,悲傷之情的展現(xiàn)。“陽光在窗外照射,而室內(nèi)冰涼。”此一語就將他得知逝者已去的消息時,那種哀傷之情盡現(xiàn)。盡管他們互不相識,卻有文字作為紐帶,他通過逝者的文字,了解了逝者的性情、文品、為人處事。蘆葦用真情、豪邁的語言,表達了對逝者的不舍、惋惜以及祭奠之情。此文,感人至深!讀罷此文,更是感慨萬千!
《西苑主人》,被他刻畫的活靈活現(xiàn),主人公的外貌、性格、喜好,在他的筆下一一展現(xiàn),讓讀者認識了一個愛好文學(xué)、愛好繪畫的藝術(shù)主人。他將文學(xué)比喻為一個魅力非凡的女人,文中的主人公,在他文學(xué)的精神世界里,當他自己的主人,這樣的描寫形象貼切,是極好的。而那句:“因為文人的性情所在,這種氣宇中先天具有并加上文化素養(yǎng)的陶冶,因而有血有肉愛憎分明了,所以接近的人往往為其所吸引,覺得其人可敬、可親。……文化藝術(shù)的洗禮,進而使他成為一個對社會、對他人、對生活有著深刻理解和熱愛的人。”這既是他對西苑主人的印象,也是欣賞蘆葦?shù)奈淖忠詠恚覍λ挠∠蟆?/p>
《來自關(guān)山深處的狼》,先是寥寥幾筆,勾勒出“關(guān)山狼”的整體印象;再是一段吃肉、喝酒的細節(jié)描寫,形象至極,眼前仿佛就出現(xiàn)了他們吃肉喝酒,那種很是享受的情景。隨著他的描寫,一位為人處事低調(diào),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帶著鄉(xiāng)村泥土氣息,熟識中草藥,又熱愛文學(xué),渾身充滿書卷氣息的文友形象;一個外表粗狂,內(nèi)心溫柔的西北漢子形象,就這樣在讀者的眼前呈現(xiàn)了。
我敬佩蘆葦老師的直言不諱,敢于表達,情系筆端寫心中所想。這是我對《夏天飄著永遠的雪》讀后的感受。我在想,要懷著怎樣的心情才能如此透徹的解讀一個人?是用靈魂去解讀,是用心靈去書寫的吧,也是只有知己間才能達到如此境界吧。一個情感上受過挫折的女人,一個敢于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感性的女人,一個帶著憂傷的女人,一個渴望平靜生活的女人,一個美的化身的女人,一個不事修飾內(nèi)心天使般的女人……從他的文章中,我看到了這樣一個,不知道還要怎樣形容的女人。在我看來,夏雪又是一個幸福的女人,因為她有他這樣的知己相伴、懂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引用他文中的一句話,是“因情而生,為愛而歌”的。
閱讀一個人,不是憑借她驚人的美麗和氣質(zhì),就可以輕率地得出結(jié)論。二者必須契合起來,才能夠全面了解其人、其事。”這是《最后的寒冰》里的一句話。是的,從他的一篇又一篇文章中,我感覺到了他是怎樣去閱讀一個人的。文字的力量就是這么強大,他通過文字被吸引,從而進一步了解了一個人的內(nèi)心,乃至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前半生充滿坎坷,卻以這種坎坷的人生體驗和社會實踐為財富,創(chuàng)作出一篇篇憂傷的,動人心弦的文章的人。寒冰也視前半生的坎坷命運為財富,珍惜過好現(xiàn)在乃至以后的生活。
在《袖舞劍氣在,詩意蘊筆端》中,我看到了一個人見人愛,內(nèi)心裝滿陽光,大眼睛、黑皮膚的女子。她是一朵“很樸素的花,有著嫵媚的笑意,有著羞怯的溫柔,開幽微的花,散清冽的香氣。”我被文中的主人公吸引了,走進她的空間再次被吸引。我喜歡袖舞劍魂的才情,喜歡她的性格:陽光、開朗、俏皮、幽默。
一個西北漢子卻有著一個女人細膩的情懷,這是我從《靜聽月亮的聲音》中聽到的。如果單看這篇文字,我會感覺這是一位女性的杰作。文字細膩優(yōu)美,情感豐富真摯,這就是文字的力量,是文者之間互相欣賞所致,只有用心去閱讀一個人,才會寫出如此真情的文字。清雅月韻,在他的筆下,也如她的名字一樣,美的讓人喜歡,羨慕!
去空間評論他書中的文章,路過時無意看到紅顏知己寫給他的文字,開始沒看注解,以為又是他寫給哪位佳人的呢。我還開玩笑似的評論:“您到底‘迷倒’了多少才女佳人啊?”仔細看后,才知道此文是一段真情的告白。他確實帶給了對方溫暖陽光的感覺,這種感覺對女人來說,是很美好的,是值得永久珍藏的。無關(guān)地域、無關(guān)年齡、無關(guān)生活背景的差異,只要彼此相伴、懂得。淡淡地相處,默默地關(guān)懷,悄悄地給予,默默地奉獻,如此足矣!文章的作者,懂得珍惜,懷著感恩之心,道出了自己最真摯的感情,看后很是感動!蘆葦有此知己,也是他的幸福!
大愛的蘆葦
通過閱讀蘆葦老師的文字,以及幾次簡短的談話,徹底改變了我之前對他的第一印象。
在一個七月的文字中,他反醒自己,通過對自己內(nèi)心的剖析,和自己內(nèi)心的對白,我感覺出他經(jīng)過這次后成長了。他說:“無論何時,都不要展現(xiàn)出自己的丑陋,要隨時隨地要求自己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值得別人和自己尊敬的人。”這些,我是很有同感的。我也從一些點滴中感受到了,并看到了一個,文筆下始終藏著一份大愛的蘆葦。
《在山村教學(xué)》時,當他走進教室,發(fā)現(xiàn)一個座位空著,得知是一個學(xué)生的父親去世了,他買紙親手扎好花圈,來到學(xué)生父親的墳前,暗暗說到:“你的孩子,我一定會給你教好的!”當下起飄飄的雪花時,他給孩子們提供溫暖的爐火;當秋雨霏霏時,他會把一杯杯熱茶遞到顫抖的手中;有誰臥病在床時,他會叫醫(yī)生來看,生起碳火,熬氣味難聞的中草藥,端著濃黑的藥液送到宿舍……這些細微的點滴,都讓我深深地感動。在看這篇文章時,我的眼睛濕潤了。雖然,他不是雪中送炭的那個人,他只是盡他最大可能去幫助弱者,同情那些需要幫助和關(guān)愛的人。但我還是被他的善良,被他的愛心,被他的同情心震撼著,久久地震撼著。
他和幾位朋友,幾年來一直資助著故鄉(xiāng)好幾個貧困學(xué)生,他的書稿費部分也用來資助藏區(qū)的貧困兒童,這也是之前我不接受他贈書的原因。他捐贈電腦給殘疾人作家,他編輯出版亡友的作品集……而他僅僅是一位工資微薄的公務(wù)員啊。
他還幫文友修改準備出版的書稿。看著那一段段的文字中,大到關(guān)鍵性的不合邏輯的地方,小到字詞和標點,比如的、得、地的運用,比如頓號、逗號、句號的運用,多余字的刪除,遺漏字的補充,句子的分隔,模糊不清的地方,這些他都用紅色筆清楚地做了標注。
他平易近人。對于我這樣一個初學(xué)寫作的人,并沒有看不起,而是對我隨意寫的文字,提出他的看法。他說:“不要把自己寫出來,用旁觀者的眼光寫,也不要加入自己的觀點,要抓住細節(jié),抓住一兩個場景。謙虛寫景,以及讓你印象深刻的語言、動作,看看別人怎么寫的。你可以這樣開頭:兩個人迎面走來,一個高,一個矮。高的牽著矮的手……你那個太直白。感覺你的語言功底不錯,喜歡就寫。要把身邊發(fā)生的事,像說話一樣寫出來,怎么說話就怎么寫,你也可以這樣寫的。語言要樸實,質(zhì)樸最難。這樣的寫法看著簡單,實則很難。文章想要寫的華麗很容易,只需要堆砌詞語即可。”這是他看過我之前一段說說和一篇日志后,給我的意見和建議,這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我都記在心里了,并在心里由衷地表示感謝。
等等以上這些,我還能說什么呢?借用葛水平老師的一句話吧:“不知是愛使他成為作家,還是作家身份使他成為了內(nèi)心蓬勃著愛的人。”
對于他寫女同事的那篇文章,時隔一年,我再來看時,沒有了去年的那種感覺,只是忽然覺得自己去年的看法同樣偏激、片面、幼稚。我對蘆葦老師的愛憎分明,敢愛敢恨,大膽直言很敬佩,也為自己去年的狹隘理解慚愧和尷尬。
他空間的留言板,有許多都是他曾經(jīng)教過的學(xué)生留下的,我從那里感受到了學(xué)生對他的尊敬,對他的熱愛,對他的感激。作為老師,還有什么比得上學(xué)生如此呢?做老師,一直是我小時候的夢想,只是此生與此無緣,但從小對老師的好感,對老師的崇拜,對老師的敬仰之情一直還留在心里。看了他的文章,讓我更多了一份對他的尊敬,認識他以來一直稱呼他為老師,以后還會這么稱呼,因為他是我真正意義上的老師,不管是哪方面的:他的人品、他的為人處事、他的文字,都是值得我好好學(xué)習(xí)的。
一座帶有靈性的城,“散發(fā)出厚重的人文氣息,飄著一股墨香的書卷味,眉目清秀,滿面春風(fēng)。”在這座小城里,孕育出如蘆葦一樣,一位位充滿靈氣的才子才女,創(chuàng)作出一篇篇錦繡文章,讓我等平凡之輩也跟著欣賞,陶冶情操,沾著靈氣。這就是蘆葦生活的城市,甘肅靈臺。
生活在靈臺的蘆葦,他愛看書,看過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看過《春秋列國志》、《呂梁英雄傳》、《說岳前傳》、《施公案》、《三俠五義》、《隋唐演義》、《兒女英雄傳》等書籍。他還摘抄了很多唐詩宋詞,反復(fù)研讀。大學(xué)里,他看了很多國外名著,俄國高爾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xué)》,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復(fù)活》、《戰(zhàn)爭與和平》,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還有其他的,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他愛寫作,身邊發(fā)生的事,生活的萬象都是他寫作的對象。在他去年生病的一段時間,堅持每天寫作,將身邊發(fā)生的一切景、事、物以及自己的切身感受記錄下來。他也愛炒股,喜歡抗跌的銀行股。他說:“掙點錢,抽根煙,請朋友喝喝酒,吃個飯。如此,足矣!”
這就是蘆葦——一個看似過著簡單、平凡的生活,卻不簡單、平凡的蘆葦。一個在文字中行走,在文字中生長的蘆葦!
后記
《行走的蘆葦》,我斷斷續(xù)續(xù)讀了一月有余,上月就有要寫的沖動,但是怕自己的解讀不夠全面,直到前幾日全部讀完,才把這篇讀后感發(fā)出來。雖感覺還是有些空洞膚淺,但這些都是我真實的感受,做到寫心中所想就無憾了。
收到蘆葦老師的書,打開,有一絲絲地失落,因為沒有看到蘆葦老師的親筆簽名。剛給他留言,說書收到的時候,他發(fā)來了一句:“對不起!書走得急,忘記給你簽名了。”我回復(fù),沒關(guān)系,知道您忙,理解的。我不能說:“那我發(fā)回去,您給我重新簽上吧。”其實,有自己崇拜喜歡的老師的書就好,就不拘泥于有些形式性的東西了。我不否認,我一直是喜歡他文字的粉絲,是他文字忠實的讀者。借用他文中的一句話:“我就是這樣,并不為因公然贊美自己崇拜的對象而膽怯。”
讀《行走的蘆葦》第三部分時,他大膽地表達了對文友、紅顏的喜愛、贊美之情。這給了我一些觸動,我也受到了他的感染,寫心中所想,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這篇文字。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xué)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quán)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