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畢業進了公路系統,因我學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單位就讓我搞宣傳工作。10年中,我寫了400多篇稿件,采訪過勞動模范和先進職工,也采訪過先進段處和班站;寫過消息,寫過通訊,寫過征文,也寫過散文和詩歌,但大多數篇章的主題都都離不開“公路”二字。
1996年5月,省公路局要舉辦全省公路系統先進人物事跡巡回演講,我們總段選定的是一位道班班長,叫李玉元,于是,單位派我去采訪撰寫李玉元的先進事跡稿件。那天早上,這位全國交通運輸系統的勞模跟我談經歷,談養路,談人生,一談就是三個多小時。我被感動著,不光是因為李玉元他們的路養得好,他們班好路率連續10年保持100%,更令人感動的是一些細節,作為道班班長的他,連續9年的春節都是在道班過的;妻子住院他顧不上去看護;職工病了像親人一樣地端屎端尿;因為參加百日勞動競賽,家里的麥子熟了沒能及時收割,卻被冰雹打了……一樁樁一件件,我們不能說他干的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偉業,但平凡里寄寓著偉大。世界上有一種最可寶貴的精神,那就是奉獻,而這種精神在李玉元身上得到最集中的體現。李玉元當上了勞模,他的事跡被人寫成了文章,可是像他這樣勞苦功高的人,在道班卻真的是數也數不清的。
1998年冬,我領著一位報社的記者去漳縣公路管理段分水嶺道班采訪。高高的分水嶺,巍巍的山峰被白雪覆蓋著,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孤單地座落著分水嶺道班,這里沒有集鎮,沒有村落,不通電,沒有水,山中氣候寒冷而陰濕,還常有野狼出沒。生活在這里的8個年輕人,在班長馮立生的帶領下,把這里的10多公里砂路養得平平整整,保障了分水嶺山區公路的暢通。這里簡陋的生活條件,被聯合國考察團的人稱為不宜人類生存的地方。當我們走進道班時,記者再也不想問建設成果之類的東西,只問道班的職工小張說,“你們現在最需要什么?”小張說:“就是冬天能不能暖一些。”一句話,說得大家心里酸酸的,那次采訪也就到此為止了。
2002年5月,我和科長去岷縣公路管理段馬場道班采訪。那是個下雨天,段上的劉光漢書記帶我們來到道班。由于雨大職工不能上路,于是我們搞了一個座談會,可并沒有多少內容可談。后來一想,是不是我們把角色換一換,變“總段領導”為“道工朋友”,氣氛是否會好一些。大家便搞起了聯歡會,我們很快被道工們所接受,大家融洽地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歡歡樂樂地度過了一個雨天。我分明感到,身處道班的工人們,除了物質資料的匱乏,和其他工種相比,他們還缺少文化生活,還缺少與外界的溝通。
養路人的每一個故事都深深凝結著對公路的深情,他們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感動。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一切,沒有憂天怨人,沒有叫喊不平。他們始終感到,養好路就是他們的天職。他們的奉獻精神,他們血淚交織的酸甜苦辣,他們頂烈日、冒酷暑的風雨人生路,讓我的寫作題材廣闊而豐富,是我人生旅途上最可寶貴的財富。20050113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