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從雜志上讀來的一個故事,我無法進行再創作,只有把它搬出來了。
“曬蠟僧是個寺院香燈師,負責給大殿里佛像上香和點燈。他自小天性駑鈍,實誠。人說什么聽什么。有天正逢“六月六”,是翻曬衣物和書籍的好日子。寺院里其他僧人想逗逗他,就說,我們都曬東西了,你負責看管的那些蠟燭也拿出來曬一曬才行啊。
真的嗎?蠟僧在一旁問。當然了。于是他興沖沖地把那些香燭,一趟趟地搬到了大太陽底下。蠟燭哪里經得起烈日的直接曬烤。還不到晚上,它們就化成一攤攤不成形的蠟泥蠟餅了。老方丈把曬蠟僧叫到身邊,說,蠟燭怎么變成這樣了?曬蠟僧理直氣壯地說,六月六就是要曬東西的啊。師兄們也說了,蠟燭也要曬。曬蠟僧的綽號就由此而來。
寺院里的人見曬蠟僧竟然什么都相信,有心要再逗逗他。就說,你的悟性太高,這里已經不能夠再教你了。聽說有名叫諦閑的老法師,是當代高僧,你不妨去拜他為師。曬蠟僧信了。他果然跑到諦閑的寺廟去,對接待的知客師傅說,人家都說我的悟性高,現在只有諦閑法師能教。我要見法師。知客師一聽就知道這是個愚鈍之人。只是因為諦閑法師平時囑咐過,無論聰慧還是愚鈍,都要一視同仁。他們便有些哭笑不得地把他安頓下來。安排他在寺院伙房做洗菜的事。諦閑法師聽了這整件事情經過后,心知曬蠟僧并不是狂妄或自大。他只是完全地相信別人的話而已。他有空也就給曬蠟僧講講經。
曬蠟僧雖然愚笨到有時一句經竟然要三四天才記得住。但他有個可貴之處是堅持。一句經要三四天,一本經有時就要一年。但他并不覺得苦惱或自卑,他只是聽、記、悟,一下一下,一點兒不急不躁。十數年過去,曬蠟僧已學有所成了。當諦閑法師不得空的時候,他竟然也可以代替諦閑法師給別人講經。只不過他和別的講經師不同,別人講完了就歇,他講完了,脫下袈裟,換回舊衣服又繼續去洗菜。旁邊有人說,現在你是講經師傅,可以不洗菜了。他說,經要講,菜也還是要洗的。半句怨言或不滿都沒有。
有一天,下面的人發現,曬蠟僧在講經臺上靜靜地圓寂了,面相如睡,一絲不安和痛苦也沒有。”
故事講完了,我被深深感動了,被這個叫做曬蠟僧的和尚感動了。
真的很羨慕那個曬蠟僧,他的誠實映照出人性的惡,但更反映出一種精神,那是嘲笑他的人所沒有的精神。其實我們真正缺少的就是這種精神。在現實生活中,聰明人太多,但聰明又執著的人卻很少;木訥的很多,但他們中間卻相反有一些執著的人,或許這就叫做“大智若愚”。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在這個社會里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專著地去做一件事了。生活里更多充斥著的是浮躁、是急切、是圖功近利、是一蹴而就、是大功告成,但卻缺少沉著、執著、一絲不茍、一心一意。
我們總是督促自己快點,總是給孩子說快點快點。面前走的是寬闊的高速公路,路上走過的是飛弛的車流,身旁走過的是步伐疾速的人流。每一個人都為生存而奔走著,顧不上兩邊的風景,大大縮短了過程,在與時間賽跑,與金錢賽跑,與生命賽跑。
就在這追求效率中,我們變得越來越浮躁,變得這山看見那山高,變得總想超越卻越來越不能超脫,變得越來越不像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除了趕路,真不知道再去干些什么。
目標變得渙散起來,道路就顯得曲折起來,這是必然的。因為我們無法保證把每件事都做得非常完美,但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得完整。如果人的欲望太多,便不知道真的需要什么了。
還看過一篇文章,說一個人經過嚴密的考證,發現所有干成大事業的人都是“一根筋”,基本上在這一生里只做一件事。有個人開了一家成衣店,生意一直很慘淡,但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家店里衣服上的紐扣。于是他勸自己的妻子把百貨店改成紐扣店,只買紐扣,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紐扣,最后妻子的生意越來越紅火,成了這個城里乃至全省的“紐扣大王”。
每一個人在各自世界里都是“國王”。只要在某一領域里干得出色,你就會成為權威,成為專家,成為“王”。而在成功的過程中,最缺少的卻是曬蠟僧精神。干一件事,就只干一件事。在這一件事中去感知整個人生,感悟世態炎涼,感知世事輪回。在這不斷的感悟當中,春花秋月,冬去春來,人間無數變化,而我卻獨自做著一件事,就做著一件事。
在現實生活中,人其實也不可能只做一件事的,但事實上是完全有可能去做那件最重要的事。這樣我們的人生就變得充實起來,變得坦率起來,變得有秩序起來。從而我們不再空虛,不再無聊,不再茫然而無所存,不再叩問人生何為?
我知道了,為什么會變得茫然,因為在放棄;為什么變得無聊,因為總在不斷地轉換目標;為什么變得空虛,因為總在說這有什么意思,還不如不做。我知道了,該去做什么;我也知道,無論做什么,關鍵是只做一件事;最后把這件事做成了,就算大功告成了。
其實,這個故事里的喻意是深刻的,只是一次無法讀懂它;但這份感動卻是真實的,先把它寫出來,供以后慢慢品味。20071012-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