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跟著領導慰問兩位退休老同志,今天早上又是老干部座談會,并在中午會了餐,主要領導也都講了話,說要在全單位形成一個尊老、愛老、敬老的良好氛圍。以前對重陽節沒太在意過,今年因給領導寫講話稿費了兩天的時光,加上參與這些活動,便覺得這個重陽節與往年有所不同,因而也就有了些格外的感想。-
記得小學課本上那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寫在九月九日的。古代過重陽節是要登山的,作者王維那年卻在流落他鄉,家中兄弟登山自然就少了他,十七歲的他特別懷念家鄉懷念親人,從而成就了一首千古傳唱的佳句。以后又讀毛澤東的詩,“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豪情,令人非常喜愛。到了八十年代,一杯九月九的酒,讓紅高粱酒醇香迷人、享譽海內外,再次讓人品嘗了重陽美酒的豪情。九十年代,我們是唱著這首歌走進重陽節的,“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那時,還在上學的我也是唱著這首歌,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后來又轉到了另一座城市,開始自己的工作之旅。離開上學的那座城市時,城里正在舉辦菊花展,與朋友相逢重陽佳節,只見那花姹紫嫣紅,非常令人感動。-
歲歲重陽,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重陽節慢慢塵封在記憶的詩詞和歌曲里,真的沒有像中秋端午那樣品味過重陽節的滋味。把重陽節定成老人節是后來人的事,古代沒有這個說法。這已經第二十個老人節了,二節合一,因為這樣,重陽節就有更深厚的意義。-
“夏花之燦爛,秋葉之靜美。”每當深秋,谷物顆粒歸倉。秋風吹來,樹葉變黃,大自然由喧鬧走向寧靜,老人們也如這靜美的秋天一樣,走向自己安靜的晚年。當我們去看望那些老同志時,只見那些曾在單位歷史上叱咤風云的人物,退休后靜靜地在家里休息,舒適地安度著晚年。攜戲兒孫、栽花養魚、無憂無慮,盡享著天倫之樂。秋高氣爽,金菊綻放,老人們一個個笑容滿面,歡欣鼓舞。他們遇上一個好時代,遇上安穩度日的好時光。盛世無饑餒,何需耕織忙。現在的他們真也沒什么可操的心了,只是在努力保養著自己的身體,爭取能多活幾年。-
是啊,生活在城市里的他們,曾經有過工作歷程的他們,是多么的幸福啊!他們有比農村老人幸福的晚年。而想起農村生活的老人,我的心里卻不由得有一股涼意。在依然靠著家庭養老這種方式艱難維持生計的農村,由于進城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家庭矛盾也越來越多,孤獨老人也越來越多,一切不如意的事盡可能地在農村發生著。失去勞動能力的他們,有的生活無著落,有的遭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情況不一而足。我出生在農村,生長在農村,親眼見過親耳聽過這一切,沒有人給他們過重陽節,真正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他們在默默承受著生活的重重壓力,堅韌地度著晚年時光。-
更讓我愧疚的是,我的兩位老人也在農村,不曾有參加工作經歷的他們,就是我們兄弟倆上了學,參加了工作,也依然在過著清苦的日子。我總想著一切會好起來了,老人應該也會好起來,可是我卻沒有能夠做到。老人依然在農村辛苦勞作,不盡地操著那幾畝莊稼地,總在念叨弟弟還沒有成家,念叨我的孩子還沒有長大,惦記著我買房的錢還沒有還清,而唯獨不說他們自己,總說他們什么也不需要,什么也不缺。電話打通,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情況下,他們總是一句話,說好著呢。就是我給他們的那些零用錢,依然舍不得花,總是積攢到一起,救濟兄弟親朋,自己依著過著清苦的日子。依然舍不下那幾畝地,依然離不開生活了幾輩人的那個家,房子也沒翻修,我也沒能為老人構建一個安度晚年的地方。每次說到這些的時候,老人總是說沒啥,我們習慣了,去城里不適應,其實是怕給我們添麻煩。都說養兒為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我們兄弟倆總是東奔西走,先是居無定所,后是經濟緊張,沒能好好孝敬老人,還讓老人不盡地為我們操著心。想起這些,我不禁為生活的艱辛而心酸,又為不能盡心盡力而愧疚。-
當單位在開這樣一個會、舉辦這樣一個活動的時候,我的心里非常難過。從心里講,單位召開的座談會和安慰人心的聯歡會,我認為它并不能代表什么,只不過是一種努力而已,相對于農村而言,相對于數億農民來說,也相對于和我的父母一樣的人來說,這些都與他們無關。-
老有所養,這段時間又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因為黨提出這個問題,更由于現實社會提出這個問題。而我堅信,這句話不僅僅是指著那些領著退休金和養老金的城里人,更應該還有那沒有生活來源的鄉下人,一體化在此時顯得是多么生動和有吸引力啊。這么說,不僅僅是因為我出生在農村,我的老人依然在鄉下,而是因為還有很多老人在鄉下。-
好在上層一次次地把目光投向農村,投向農民,投向老人。我想也許以后會好起來的,但好到什么程度,我真的說不明白,只是記起了那句詞,“歲歲重陽今又是,換了人間。”-20071019--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