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以春風楊柳為筆名,寫了幾部長篇小說《村姑當官》、《梧桐巷》等,和長篇作品《戲說金瓶梅》、《解讀西游》、《江山多嬌》、《戲說西游》等,引起了很多朋友的關注,一些熱心的朋友問我,為什么要用春風楊柳為筆名,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
老實說,用這個筆名,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意思,當時只考慮了一個問題,因為開始我寫的是官場文學,感覺直用其名不太好,所以就采用了筆名。
我的一個朋友到很會琢磨,他認為筆名很重要,它對作者、作品都有很大的影響,它既是作者的某種意愿、情結、愿望的體現,也是某種意境的表達。因此,筆名的重要性甚至不亞于作者的真名。筆名可以說是作者的旗號,是一個招牌,是一個口號……
一個朋友說:“你知道魯迅筆名的含義嗎?魯是慢,迅是快的意思,魯迅就是快與慢的結合。大畫家齊白石的藝名,就反映畫家是山東人,喜愛山水。據說康生也喜字畫,并且也有一個筆名,叫魯赤水,這個筆名是和齊白石對應的,齊與魯,都是山東的簡稱,白與赤,都是顏色,石與水,都是物質。可見作者用心良苦了。據說原天津市長胡昭衡的筆名叫胡蠻,胡為北,蠻為南,這是南北的結合,也可與魯迅二字相對應呢。”
聽了朋友的介紹,我對筆名才有初悟,筆名原來如此奧妙。
于是我也對春風楊柳琢磨了一番,好像也能悟出一點道道來。古人常說,春風戲楊柳,那么春風為陽,楊柳就是陰,春風楊柳不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嗎?
琢磨之中,我發現古代文人多喜楊柳,特別是唐詩宋詞元曲多有對楊柳的描述,可見古人對楊柳是獨有情鈡。
特別是宋詞對楊柳的描述就更加多姿多彩,為了弄清楚宋詞中古人對楊柳的描述,我特意查閱了成都社出版的《宋詞三百首》。
沒有想到楊柳在宋詞占有如此地位,它頻繁出現在宋詞中,同時也被古人對楊柳精彩的描述,和借景抒情而折服。
在《宋詞三百首》中,共收集287首詞,其中涉及楊柳的詞就達70首,占24.39%。詞中對楊柳的描寫更是繁多,共有三十多種,如:楊柳、垂柳、綠楊、煙柳、楊花、飛絮、暗柳、古柳、宮柳、官柳、雪柳、殘柳、高柳、困柳、懸柳、衰柳、寵柳、岸柳、垂楊等等。
在眾多宋詞的詞牌里,還有一個“柳梢青”的詞牌,可見宋人對楊柳的喜愛。
在70首涉及楊柳的詞中,楊柳出現9處,占13.43%,垂柳出現5處占8%,綠楊、揚花、煙柳各出現3處各占5%。
這里特別要說的是大文豪蘇軾,在《宋詞三百首》中共選有他的15首詞,其中就有7首描寫了楊柳,并借助楊柳抒情的詞,占全部詞的47%,可見蘇軾對楊柳的喜愛。
宋人多喜柳,宋詞多用柳寫景,如宋祁的《玉樓春》中的“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描述一個春風輕揚,楊柳如絲,輕煙淡霧,仿佛透出一點兒輕寒。杏花滿樹,爭艷斗芳,好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春光。蘇軾的《蝶戀花》中的“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更是渲染出詩人對春光無限留戀和感慨。仲殊的《南歌子》中的“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晚霞。綠楊堤畔鬧荷花。”反映了詞人走在沒有歸宿的路上,不覺來到一處綠楊堤岸的荷花池旁,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風韻喚起宋人不僅用楊柳寫景,而且更多的是用楊柳來描寫春天,可以說楊柳是春的象征,是春的使者,是春的代名詞。有柳便是春,是春便有柳。如趙令疇的《浣溪沙》中的“日正長時春夢短,燕交飛處柳煙低。”是說煙柳低垂,雙燕交飛,春夢苦短。蘇軾的《望江南》“春未老,風細柳斜斜。”李清照的《永遇樂》中的“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是說,在這濃煙染柳的初春時節,吹起《梅花落》,笛聲雖然悠揚,但怎么知道其間有多少春意啊。
可是宋人有時也用楊柳來反映秋天和夏天,但很少的。如柳永《夜半樂》的“敗荷零落,哀楊掩映。”張之干《賀新朗》的“涼生岸柳摧殘暑”等等。
宋人還非常善于用楊柳來抒情,他們往往以物寫景,以景抒情。如,吳文英的《風入松》中“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是說這樓前分手的路上柳蔭密布,柳長一絲,別情也增長一寸。他的《唐多令》中的“垂柳不縈裙帶位,漫長是,系行舟。”意思是,垂柳不是纏住戀人的裙帶使她留下,而是系住客舟不放歸去,很有意境。
李清照在她的《念奴嬌》中說:“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意思是,每當綠柳花紅的日子里,她的親人卻不在身邊,一邊是柳綠花紅,一邊是思念的心情,讓讀者從中感受到詞人無限閑悶的心情。
也許古人多情善感吧,他們善于用楊柳寫景寫春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因而一個“春”字,竟被古人寓于出許多。如“探春、迎春、惜春、戀春、夢春、怨春、愁春、傷春、留春、懷春等等。古人筆下的春光、春風、春夢、春愁等都對讀者有很強的感染力。
古人還常常用楊柳來表達思友、思戀、思情、思親等情結。真是楊柳為詞添色,詞為楊柳抒情!
宋人為什么那么喜歡楊柳,我想與北宋時期民富國弱,社會安逸,朝廷重文輕武有關吧。當時的北宋繼承了唐朝的各項成果,物資豐富,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也就給詩人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和物資條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是靠武力取得政權的,為了避免自己的政權也重韜唐朝的覆轍,所以他特別重文輕武,因此社會崇尚文化,宋朝文人認識到在詩上無法突破唐人的成就,只好另劈路徑,認認真真搞起了詞的創作,再加優雅曲調渲染,以至宋詞到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看了古人對楊柳的描述,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用春風楊柳為筆名,好慶幸。它悠久的歷史,古老而深厚的文化沉淀,悠揚而迷人的麗姿等都將激勵作者,刻苦努力,勤奮耕耘,不辱其名。
注:有關宋詞中楊柳的詩句:
1、寇準《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
2、張先《木蘭花》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3、晏殊《破陣子》池上壁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4、晏殊《踏莎行》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5、宋祁《玉樓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6、柳永《望海潮》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7、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8、柳永《夜半樂》敗荷零落,衰楊掩映,岸邊兩兩三三,涴紗游女。
9、歐陽修《踏莎行》侯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
10、歐陽修《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11、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12、歐陽修《采桑子》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13、歐陽修《朝中措》手種堂前柳,別年幾度春風?
14、歐陽修《蝶戀花》河畔青芙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
15、司馬光《西江月》青煙霧罩輕盈,飛絮游絲無定。
16、王安國《清平樂》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17、晏幾道《鷓鴣天》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18、晏幾道《御街行》街南綠樹春繞絮,雪滿游春路。
19、蘇軾《望江南》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20、蘇軾《涴溪沙》牛衣古柳賣黃瓜。
21、蘇軾《水龍吟》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22、蘇軾《西江月》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
23、蘇軾《滿庭芳》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
24、蘇軾《蝶戀花》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25、蘇軾《青玉案》作個歸期天定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潤西湖雨。
26、蘇軾《西江月》解鞍倚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27、魏夫人《菩薩蠻》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28、黃裳《減字木蘭花》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
29、秦觀《望海潮》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
30、趙令疇《浣溪沙》日正長時春夢短,燕交飛處柳煙低。
31、賀鑄《踏莎行》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
32、賀鑄《青玉案》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33、仲殊《南歌子》綠楊堤畔鬧荷花。
34、晁補之《摸魚兒》買陂塘、旋栽楊柳,依稀淮安江浦。
35、晁補之《憶少年》無窮官柳,無情畫舸,無根行客。
36、張耒《秋蕊香》此情不及墻東柳,春色年年依舊。
37、周邦彥《蘭陵王》柳蔭直,煙里絲絲弄碧。
38、周邦彥《瑞龍吟》官柳低金縷。
39、周邦彥《鎖窗寒》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
40、周邦彥《六丑》亂點桃蹊,輕翻柳陌。
41、謝逸《漁家傲》柳條帶雨穿雙鯉。自嘆直鉤無處使。
42、謝逸《江城子》野渡舟橫,楊柳綠蔭濃。
43、李清照《浣溪沙》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44、李清照《念奴嬌》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45、李清照《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46、謝克家《憶君王》依依官柳扶宮墻,樓殿無人春晝長。
47、李重元《憶王孫》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高樓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
48、張元干《賀新郎》涼生岸柳催殘暑。
49、陸游《釵頭鳳》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50、陸游《秋波媚》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51、辛棄疾《青玉案》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52、辛棄疾《摸魚兒》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53、朱淑真《蝶戀花》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
54、陳亮《水龍吟》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
55、劉過《唐多令》柳下系舟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56、姜夔《點降唇》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57、姜夔《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
58、姜夔《角招》為春瘦,何堪更、繞西湖盡是垂柳。
59、戴復古《滿江紅》問道旁、楊柳為誰春,搖金縷。
60、史達祖《綺羅香》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61、史達祖《雙雙燕》紅樓晚歸,看足柳暗花暝。
62、黃機《滿江紅》且莫令、榆柳塞門秋,悲搖落。
63、吳文英《風入松》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
64、吳文英《唐多令》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系行舟。
65、王沂孫《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
66、王沂孫《蠻像熏風,柳絲千萬縷。
67、蔣捷《賀新郎》一點點,歸楊柳。
68、蔣捷《梅花引》舊游舊游盡在否?花外樓,柳下舟。
69、張炎《高陽臺》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
70、張炎《南浦》荒橋斷浦,柳蔭撐出扁舟小。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