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這座城
文/陳藝璇
在高樓林立,密集嘈雜的重慶,市井文化和陪都歷史在日益疊加的高樓路橋之下,養育著它獨特的人,獨特的味道。
常常有這樣一個酒桌,電話催來的友朋滿座。愛嘴上推辭著不喝酒的,是第一個叫酒的人。就這樣,開始了平常的夜晚,無關文學,也無關幸福哀愁;哪怕圍坐了一圈的文學中年,喝到興時,一個個像翻開書頁一樣脫下外衣,在酣暢的夏夜舉杯呼喊。他們討論著好久不見和上次喝酒的情形,挑逗說相鄰的男女是新認識的情侶,打趣的言語和隔壁桌劃拳的吼聲化為一體。
若不說,無人知,那一頭卷發,慷慨飲酒的女子昨夜剛完成她的長篇小說序言。她的對面,靦腆愛笑的是美食攝影文學家,見慣了錦衣玉食的他一口喝掉了勺子里的麻婆豆腐。而裸著上身,坦蕩蕩露出多年喝酒吃肉留下的歷史問題的那位,臉紅脖子粗的,喝得可不少,出過的書竟然可以摞到他小兒子那么高。
大家都興致勃勃的,把文藝扭捏的形象忘得一干二凈。
過了十點,真正的夜生活才開始。第二場把酒言歡會在江邊的船形茶座上,老友談天的愉悅,醺皺淡淡的夜幕。
還有這樣一些重慶人,舊人,他們中有人這樣形容自己,只是不愿說自己是老人罷了。他們更愿意跟舊重慶時代聯系在一起,本土歷史通過他們的口,言即成書。在十八梯,最具有代表性的老重慶街道,他們坐在路邊,佯裝下棋,其實逢上機會,就滔滔不絕,好像早已準備好了似的,跟游客介紹這十八梯的歷史,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幾十年里有趣的事兒,都是故事。許多人專程來聽他們講故事,其中潛伏著不少文學份子,聽完就回去記一大堆,理清了又是一個好段落。雖說都是重慶人,但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的父輩既已不明不白這曲曲折折的往事,我們更是一無所知。聽說舊城改造前有位理發匠,在小巷路口做了幾十年的生意,若是找到了他,一部電視劇都可以寫出來。誠然,他在這看了、聽了一輩子,想必存在心中的故事數也數不清,說出來,恐怕要說幾天幾夜。可惜十多年前他突然不見了,再也沒人見過他。
朋友中有位寫軍旅題材的劇作家,年輕,求知。有次他感嘆自己三生有幸,遇到了一位博知非凡的舊人。老先生是地地道道的重慶通,對重慶的每一條街道都熟悉得不得了。他跟著老先生轉來轉去,這才知道原來重慶的每一條街道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他最愛聽的是抗戰時期的中山四路上演的國共對決,老先生口才了得,講起故事來細節清晰,如臨其境,使一條平常而又不平凡的老街,煥發了它神圣的光輝。
現在老先生是重慶一家雜志的顧問,被當作是鎮社之寶受人敬仰。看來這些故事不會斷,總有人聽,總有人寫,總有流傳。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