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食事
文/何焜
剛上大學那會兒,每每在一個陌生站臺下車,總要往周遭引頸顧盼一番,搜尋看看有沒有小吃店,大抵是從家鄉帶出來的習慣,安恬的閩南小城里,三步五步就是一家小吃店,商業區百貨大樓旁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可能藏著一家小吃店;公園后門被大樹擋住了招牌的,可能是一家老字號小吃店;更不消說深巷中,一條通路過去,玲瑯滿目,不可盡數。家鄉人都嗜吃,小城節奏慢,骨子里都透著一股閑逸的懶散,因此,夏天在江濱大排檔迎著江風喝啤酒消暑,冬日里用瓷匙慢悠悠舀一碗飄著香油和芥菜花的貓仔粥,就成了最常見的市井之象。
頭一樣就是鹵面,這是地地道道的家鄉小吃,適逢有人喬遷或紅白喜事,中午必然有一頓是請親人朋友聚在家中,濟濟一堂,一人端一碗鹵面吸得“哧溜”響,圖個熱鬧。鹵面用的是堿面,顏色略黃,外表有一層油澤,在開水里過一下就撈出來,溫順地蜷在碗里,等著熱氣騰騰的鹵湯澆上來。而鹵湯無疑是鹵面的精華,骨頭湯里調和了醬油、地瓜粉,和打散的雞蛋,伴之以勾芡過的瘦肉、切成段的魷魚干、香菇、蝦米還有筍絲和黃花菜,這就是鹵湯的特色——在湯汁里悅納多種味道卻渾然天成,毫不做作。等鹵湯淋上面之后,在其上放一點炒過的豆芽,隨自己喜好灑上炸過的蒜丁、青翠的芫荽和胡椒粉,一碗鹵面便端端然俟人啖入,慰勞早已被香氣逗引開來的味蕾。
外間店面鹵面的鹵湯不如家里做的講究,但是卻更稠,色澤更濃釅,總讓我疑心他們倒了一斤地瓜粉進去。加到湯里的鹵料隨自己選擇,我喜歡加大腸,愛其又臊又香;還有豬肺,愛其嫩;其余的,豆腐干和筍也是必加的。高三時課間有個二十分鐘的做操時間,我和同學常常翹了從小門跑到對街吃鹵面,那里有個姐姐總是利落地操著一把大剪刀把大腸、豬肺剪得鏘鏘響,偶爾甜甜地拖長聲音叫她一聲“姐姐”,她便笑盈盈地幫我們挑大一點的炸肉片。
豆花粉絲與鹵面的做法并沒有相差甚多,不過是把面換成了細嫩的豆花和粉絲,佐料多了菜脯粒這一味,然而口感又是另一番況味。一些老招牌豆花店,豆花都沒有太過濃重的豆味,但卻有一絲清遠的豆香,粉絲并不像南京的鴨血粉絲那樣有韌性,偏軟,與綿柔的豆花一起滑入口中,那是我從小一直迷戀至今的味道。
自然自然,家鄉的美味遠不止這些:夏天晶瑩通透的堿棕,在冰箱里冷藏后拿出來蘸著蜂蜜吃,還有兌著紅糖水或蜂蜜水吃的仙草和石花,毫無疑問都是解暑佳品;肉泥、蔥與剁碎的荸薺被一層豆皮細致地裹起來油炸成焦黃后,就成了每逢十五祭拜時必會上桌的五香卷;還有鮮艷紛雜、冰涼爽口的四果湯、金黃酥脆內蘊蚵仔的蚵仔煎、甜咸都可口的三角餅……有一段時間,躺在床上一件一件清點家鄉的美食突然變成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如果真的有鄉愁這回事的話,那么,在都市叢林里月亮越來越難看見的今天,在人們日漸對花草林木、鳥獸蟲魚越來越不敏感的今天,我想,它一定是以味覺的形式悄然進駐人們的心。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