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于歸,宜室宜家
文/高曌
說是講故鄉的。
于是當我匆忙踏上南去的高鐵,腦子里想的都是故鄉。然后就這樣,從艷陽的北國,墜入煙雨的江南。
南京當然說得上江南的。
無論是煙雨迷離的橋頭柳畔,還是百千年脂胭濃郁的秦淮,無一不是故事里有關江南的印象。文人騷客愛她,而帝王將相更愛她。相傳南京乃龍脈所在,榮國之地,先后有六個繁盛的朝代在此建都。也因此,受過六朝金粉點染的南京,便比其他江南城市多了些厚重。
南京有兩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最早是作為周王室分給諸侯的封地,經過代代遷移繁衍,最終是有了現在的南京。兩千五百年的時間里,這座城有過各式各樣的名字,這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金陵”。無關《紅樓夢》,只是因為聽起來就覺得繁華而沉厚,名副其實。
有人管南京叫“陵城”。無怪如此。明孝陵旁邊緊挨著中山先生的冠冢中山陵;雨花臺上,血斑依然清晰。這座城,腳下還永遠沉睡著萬計的白骨;從來沒有哪座城如南京一樣,一座城,就是一部歷史。她承載了太多情緒,當興衰榮辱皆過,留下的是這座洗盡鉛華的南京城,和南京人。
南京人是怎樣?
我喜歡聽關于地域與人的探討,看不同地方的人互相辯駁,卻鮮少聽過關于南京人的評判。當然這種只講缺點的辯駁不出現是最好,但當我真的與這里的人接觸過,而后遍搜腦中的詞匯來評論,卻只尋得一個“好”字。這種好不是當時就能有的感受,卻在你或許許久之后想起,才能感受到的真誠與善意。榮光亦或困厄未曾改變過他們,如一倔強而自得地生活。
南京人過得愜意自在,得益于南京的氣候。南京一度是入選“四大火爐”城市的,如今已從中脫名,說不上如何怡人,卻處處綠意森然。北方人到南方,最常震驚的就是這份綠意,當初我初來乍到,當即就被這連最繁華的鬧市都布滿的綠俘獲,更何況如今久住在郊區的學校,連深冬都綠的耀眼。江南一帶特有種氣候叫梅雨,適時梅子出落,酸甜可口。梅子沒吃到過,梅雨卻經歷了,如是的煙雨迷離,空氣是濕濕的有些悶,感覺上卻滋潤得很。
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對江蘇各市的點評,對南京的評論是這樣:枉占省會,窮得只剩下歷史古跡。用經濟衡量城市是國人一貫的思路,但對于南京,兩千五百年融會于她的便不只是經濟價值。這里的人不會因為經濟水平的高低而改變生活的態度,高潮與谷底都是他們曾經歷過的,那還有什么值得他們動容?
而作為一個客居此地的外鄉人,我亦愿意用“宜室宜家”來形容她。是因為她悠長的歷史,美好的綠與人,還是因為,這是一座值得靜靜觀察,細細品味的城市。
而“之子于歸”,所求亦不過如此。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