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是臨海的
文/鄭旖旎
也希望自己的家鄉是杭城,淡妝濃抹總相宜,文人墨客留下的痕跡仿佛就在身邊。也可以是紹興,家住河兩岸,烏蓬橋青石板,走兩步有江南的味道,有佛的味道,詩的味道和咿咿呀呀的越劇的味道。
而當別人問起我的家鄉,我總是不怎么愿意回答浙江臺州的。因為我總是要用“就是在溫州上面,寧波下面”這樣的話來解釋它的存在。相比而言,我更喜歡給陌生人一個叫做“臨海”的名詞,讓他自己感受一下這個海風習習的地方,再娓娓道來它的故事。
臨海其實不臨海。而且是一個被包圍在丘陵中的小山坳。
這是他還是一個俏皮的小孩兒時開的玩笑。而如今歲月荏苒,我覺得,他已暮年。老人是座博物館,而身處其中,沒有被“不再開放”擋在門外亦是萬幸。
臨海是適合養老的,老人們父輩們都那么說。
在老城中,一天不是由太陽或者晨光的某個界定開始的。當東湖邊的鳳凰蕩鐘響起,一聲一聲,鐺鐺鐺,細細數著。被莊嚴肅穆的鐘聲喚醒,老人們在數到五聲時就起床拿上自己的扇子啊劍啊去早鍛煉了。小孩兒們在心里默數到七下,心想壞了再不起床就要遲到了,然后在匆匆忙忙上學的路途中看見早鍛煉結束的爺爺奶奶,被硬塞了一杯豆漿兩個包子。
晨光中,道路還沒開始喧囂,燈火還沒亮起,時間可以走得一緩再緩。早晨,是屬于老人們的。而老人,就是臨海。
你可能很難想象老人們的文藝,是怎么像一把鈍鈍的劍,在被時光消磨后還能戳中心房,讓人捂著眼流淚。
那是老人在長詩的末尾寫下“你就這樣帶走了滿世的芬芳”,只為悼念逝去的妻子。
那是老人在照顧高三的孫女的時候,抽空寫下好幾面的“中國夢”,只為激勵孩子。
那是老人拿著一支鉛筆仔仔細細問你這個字怎么寫怎么念,只為送去佛殿為你祈福學業順利身體健康。
我總是害怕與老人太過親密的相處和接觸,因為他們對我的好,我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回報了。所以,我比較喜歡看老人坐在東湖邊,擺下一盤棋,慢慢地斟酌地像面對人生大事一樣下的樣子。或者是老人點上一炷香,錄音機里大悲咒循環播放,她屏氣凝神敲著木魚與這世俗煩惱毫無牽扯的樣子。再或者,老人們結伴出行,對著鏡頭莊重地擺出一個笑容的樣子。那樣子的他們,沉浸在自己的喜悅自己的人生中,那是值得的。
差點忘了說,那位逝去的奶奶,名字里帶“芳”。
沒錯,這都是臨海的。臨海的文化,就是老人們臉上的皺紋,就是老人們化到骨血里的認真的回憶與愛。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