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不歸
文/黎小銘
三月三,是壯族人的一個隆重節日。
在我眼里,中國所特定的重大節日都能在廣西的每個少數民族傳統或各地的民風習俗中找到原來的影子。比如賓陽的炮龍節,就有著驅邪避害的習俗,這跟中國人一年一度的春節是吻合的特征,那走街串巷的一排排龍型炮竹,也成了打響新年的前奏。再像壯族的三月三,除了和清明節一樣的安排,還在少數地區流傳著唱山歌那樣有趣的活動。廣西的經濟雖然相對落后,但它至今流傳下來的豐富民族傳統,在中國歷史上又是不容小覷的。正是許多高樓林立的大城市所沒有的。
我總是在這樣下著毛絨細雨的季節回到老家。
記得上學的時候,除了語文課,別人旁引所說出的文縐縐的詩句,往往是要受到笑聲的?,F在在鄉鎮,受到的限制不多,于是我聽到姑姑家的小孩用稚嫩的聲音漲紅了臉念詩給旁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蔽乙贿吢犞贿呌^望路邊的木棉花,黃白的陽光灑在花瓣上的那層臘上。
這一車約有十幾人,有幾個頭發蒼白而面色紅潤的,都是奶奶在晚年所掛念的兒子們。他們早早出了鄉鎮,以前是步行,逐漸用兩個輪子的單車作為交通工具,后來到了市,苦學幾年,幾經輾轉到了廣西首府,在那里扎了根。又經幾年光陰,同我一輩的兒女才呱呱落地。現在我們都已經那么大了,卻只能趁節假日的施舍以過節的名義回到祖祖輩輩游轉的地方。幾輩人的故事總是讓人唏噓不已,又因此交織了幾代人的文明。
再早幾年,村里不通橋,唯一能進入大山里的,只有一艘艘小船。南方降雨多,自然溪流交織,沿著大山小溪,那些詩人眼中“薄情不變”的景,它們看慣了秋月春風,不知見證了多少人的死生和王朝興衰。民族就產生于每一條山川和每一條河流之中。
劃船的是以此為生的村民,早就飽經日曬雨淋的粗糙老手,替我們接過行李,安排了船上的座位,才把我們和河流涓涓的送回山里去。
回到熟悉的老家時,祭品早就準備好了。用方言拉了一陣子的家常,談論賴以為生的芒果樹林以及隨處可見的魚塘,最后再談論祭品。雞鴨魚肉必不可少,畢竟是多少人習慣的食品。更改不了的口味,還有南方家家常見的米飯。幾個粽子,一團染成各色的糯米團,以及新切好的米糕米花,南方人吃米而少吃面,在此刻就展現得淋漓盡致了。
除了吃的,還有一些炮竹和紙錢,那是掃墓時放的,為的是把沉睡多年的老祖宗“喚醒”。此儀式必不可少。
約有二十幾人,組成浩浩蕩蕩的一家,朝自家山上種的芒果林走去了,當然了,目的可不是種芒果或者摘芒果什么的。
祖先的屋一般在山頭,據說山頂是山的天靈蓋,風景秀麗陽光充沛,地理位置甚好,又有護佑家里年年豐產的愿望。路過山腳的桑葚和山腰的花生地,最后到了山頂芒果林中一塊突出的地方,起先是有力氣的男人揮起促進人類進步生產的農具,把一年內不安生長的雜草一一除凈,不知怎的我也被編排在清理雜草的行列,每次用鐵鍬清理斷樹時總能看到慌張爬走的螞蟻。
待我們辛苦清理好雜草,太陽就發兇了。一箭箭的烈焰射向女人們擺設在墓前的盛宴上。如果那位先祖平生愛飲酒,那么我們則斟好幾蠱陳年老酒,如果先祖愛煙,則放幾根老牌香煙,煙酒都準備好了,再用幾抔新土蓋在突起的小墳上,意為“填新瓦,蓋新屋”。豐衣足食,才是好日子的開始。接著,團幾叢被鏟下的雜草,一把火燃起來,用一把香火和一卷紙錢一觸,在平分到每個人的手里,用祭祖的方式恭敬地把香火插在墳前的土上,紙錢則往旁邊一聚,每人祭祖的任務就基本完成了。然后找來一根修長的樹枝,往最頂上系上手工做好的吊喪花。這時候突然響起小男孩喧嘩的聲音,原來是在爭搶那個“喚醒”先祖的炮竹。
隨著一聲回蕩在群上之上的巨響,一行人下山遠行了。
一天要祭拜五六個地方,模式是一模一樣的。
還在幾十年前,唱山歌是傳達心中喜怒哀樂的一種原始方式,我不知道百經之首的《詩經》是不是就是這樣由眾人傳唱發展成現代書上的字眼的。
但現在,能保存著唱山歌這個傳統習俗的村鎮太少了,很可惜,我老家的那個鎮子里已經沒有這個習俗了。算是一個地方對傳統的失傳吧。因此我從小到大也不知道唱山歌是怎么一回事,只是隱約地知道,是在大山中利用回聲進行對歌傳唱。還記得老人聚集在菜市一隅看著老舊電視機里的唱山歌,咿咿呀呀的,穿的是很傳統的民族服裝,顏色也不是那么新麗,嘴里唱的也是用方言說出的,我自幼沒有在老家鄉的環境中生長,對于父輩的方言,我是一句也聽不懂。但現在的唱山歌,也許也要借助別有用心的演出活動了,在燈光聚焦的舞臺,那種純樸民族歷史文化,真的能不加現代腔調唱出來嗎?
依托傍晚的倦鳥,我們重新回到了小船,夕陽正淺,一船人也跟著緩緩地流水倦了,都趁起過河的幾十分鐘,打起盹來。我看著不再發言背詩的孩童,突然想起前不久在網上論壇看到的詩,也并無他意,只是忽然想起罷了,正好能趁著靜謐的日暮偷偷地念著:
《晚行》
薄暮寥花汀,商路遠人行。瓊光灑晚照,碧水曳舟燈。
一瀉云頭雁,雙飛池上暝。臨江琵琶吟,楚客幾時聽?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