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的老街上,故鄉已是另一個他鄉
——南潯印象
文/潘懿敏
盡管出生成長在繁華而匆忙的魔都,而心卻始終是那顆賴在江南小鎮的素心,這大概就是血脈里故鄉的力量。說來慚愧,盡管故鄉南潯離上海不過短短數小時車程,相比夢回的思念,實際行動卻遲緩得多。二十多年來,回去的次數屈指可數,和故鄉的遠親亦漸漸疏了聯系,終于有一天,從橋那邊的信件再也不曾飄落到信箱里來了。
記憶的模糊卻擋不住內心的真愛,每當走在古鎮的青石板街上,任熟悉的風撲面而來,便感覺有一種力量抓住了心。每次去南潯的季節都是春夏之交,或楊柳拂面,或荷花滿池,散發著郁郁蔥蔥寧靜的美。相比周莊與烏鎮盛名在外,南潯顯得分外安靜,沒有那么擁擠的人潮,也少了喧囂的叫賣聲與更多的刻意。一餐繡花錦,一碗雙澆面,一壺功夫茶,便可以撐起一天的能量,行走于百間樓,那些時間的皺紋在木門里蜿蜒,能感受到那種充滿生活況味卻水清人靜的美。
不言不語,才是好風景,古鎮不言,亦有靜美,南潯的靜美則表現在那種不張揚的底蘊里。每次回南潯,總會到嘉業藏書樓轉上一圈,盡管傅儀曾贈予它九龍金匾“欽若嘉業”,這里仍沒有被如織人潮踏破門檻,而是繼續靜靜地容納著萬冊珍貴書卷,承受著時光的洗禮。藏書樓自成“回”字形,不乏大氣,其間有“宋四史皇”、“詩萃皇”、“希古樓”、“黎光閣”等,均為藏書之所。趴在窗口,怔怔地凝視那一排排書架,上面整齊得摞著一疊疊泛黃的古籍,內心真的就能沉靜下來,它們曾歷經戰爭與動亂,卻絕處逢生,穿越過歲月,在時光里幸存了下來。作為全國四大藏書樓之一,嘉業藏書樓太過低調,只有身處其中,才會體會到這種堅守的力量,那些雕花窗戶上古樸而典雅的篆字雕花,身為一個中文系畢業生,第一次竟也認得磕磕碰碰,連蒙帶猜,被那份古風深深折服。料想嗜書如命的藏書人主人——清朝官員劉墉之孫劉承干若能見證這一切,一定亦頗為欣慰,穿越時光,在歷史中沉淀的,是文字,也是這份愛書人堅定的夢想。
最喜歡南潯在細雨紛紛中的樣子,走在青石板的老街上,雖然,故鄉已是另一個他鄉,但那份熟悉的美好仍能一次次打動自己,給自己再一次回來的理由。浙江人喜錄方明志,在南潯,有這樣一片石廊,上面記錄了每一個從這片地方走出去的名人,無論是富甲一方的“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還是各行各業的翹楚,他們的故事,沉淀在古鎮的血脈中,隱藏在那些豪門深宅的滄桑巨變之中,甚至嵌入了青石板的縫隙之中,深入湖水,亦鑲入靈魂。輕輕地我回來了,輕輕地我走了,從來只帶走不舍與真情,不忍帶走一磚一瓦與回憶。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