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了報知遇之恩,棄了淡泊田家的閑逸;為了報知遇之恩,用盡一生智情率三軍沖殺;為了報知遇之恩,一把羽扇縱橫天下,我看到的,是忠誠,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衷腸,是捧來江山作謝禮的堂堂男兒。
若說我傾倒于宋徽宗的才華,崇慕于朱棣的生于戰火,死于征途,感觸于李煜的亂世蒼涼,那么,于諸葛孔明而言,我是敬服。勇者相逢,智者勝,孔明便是智者。戰亂年代里,明天下事勢而心穩隱居,為試心誠,便是王侯親探也避而不見,一旦認定,便是千金萬銀也買不得一瓣忠心,這正是我所敬的。出山那年,他不過二十七歲,他明白,一旦跟隨了劉備,此生再難回歸。他放棄了,放棄了安穩生活,放棄了淡泊如水,放棄了人生在世該有的牽掛,義無反顧出山隆中。他是一個有野心的男子,隱,則冷眼觀局勢;出,則施計奪江山。他的野心,只為他盡忠之人收斂,脫口定天下,只為他盡忠之人爭奪。勢不可擋,運籌帷幄,誰能比他搖羽傳佳話?有了他的劉備,如魚得水,所向披靡,只因為他是諸葛孔明,生來便為了忠誠而謀。
十余年來,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兩鬢已蘸皤霜,他不再年輕,所幸勞有所得,劉備登基了,他做了丞相。好景不長,劉備命薄,不過安心作主兩年便駕鶴西去,劉備擔心,他離開以后那不成氣候的兒子敗壞他拿命拼回的基業,也擔心孔明奪了他兒子的帝位,故此以情動孔明,于白帝城托孤于他。劉備何等自私,他禁錮了孔明,利用了忠心。孔明撿拾羽扇,輕搖著率軍南征,他要替劉禪打點好江山,穩定了南部四郡。
孔明曉得,自古以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沒有誰逃得了這千古定律,后主更不例外。江山從來易攻難守,他要占取先機,籌謀著將魏攻下,在這戰亂年代里,多一寸領土,便多一分心安,多一名兵卒,便多一分勝算。人向來最恨戰爭,而戰爭卻次次因人而起,不是貪念,不是殘忍,而是為了活著,為了不被別人踩于腳下。孔明要興師北伐了,他卻有著濃厚的后顧之憂,那便是劉禪,沒有居安思危之心,沒有正大賢明之心的劉禪。他不能讓自己腹背受敵,他要告訴劉禪,如何做一民君主,如何做一民有民心的君主,于是他揮毫上書,一腔忠誠聚為《出師表》。沒有文人騷客的華麗辭藻,只有字字句句中的規勸,以至于最后憶起劉備,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孔明自謙卑鄙而世人誰及他萬一?論忠誠,論德行,論智謀,千百年來誰又能與他相提并論?
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方能久勝而不能永勝。孔明北伐,街亭失守,責任不全在孔明,卻也難逃干系。為了立法,他揮淚斬馬謖,為了正法,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沒有什么可以阻擋一個報恩之人的心,他又要北伐,這一次,頗有不破樓蘭終不還之勢。果然,此次大勝凱旋,奪了武都取了陰平,恢復丞相職位,此時,蜀國已建興八年。他不能高枕無憂,他知道,當今天下如果不是蜀國統一山河,蜀國便會被他國統一。他再次動兵北伐,大破司馬忠達,大敗魏將張合,這一切仿佛早已注定,他的身體卻每況日下。他要趁自己還能操勞之時,替后主掃平一切,一統江山。然而他做不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他病故于北伐途中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劉禪不是劉備,他沒有能力找出第二個諸葛亮,阿斗,任誰來扶也扶不起。
嘆著作下七絕,且憶孔明:
憶孔明
隆中應對談笑中,臥龍騰身為蛟龍。
千古忠臣謀士里,誰堪孔明論伯仲?
千古忠臣謀士里,誰堪孔明論伯仲?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