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被遺忘在角落里的書,作者赫拉巴爾,一個享譽捷克文壇的大師級作家。時至今日,他的風頭似乎早就被米蘭.昆德拉“搶”了過去。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相比,這本書的名字似乎有同樣的感覺。說不出為什么,感覺都是如出一轍。用一句話來概括故事的內容,就是講一個在廢紙回收站工作的老工人無聊的工作和他閑暇時的主觀臆想而已。并不覺得情節(jié)有什么跌宕起伏,你總是不明白他在說什么,就在這樣的迷茫中看到了完結篇。
在廢紙回收站工作了數(shù)十年之久的打包工人漢嘉每日重復著千篇一律的工作。在那個有著無比骯臟惡臭的地下室工作區(qū)堆著無數(shù)的廢紙與即將被銷毀的書刊。而這樣的環(huán)境卻被漢嘉形容為天堂。他每天都像是在等待天使一般等待著新一批書籍的降臨。他熱衷于鉆進這些舊紙堆尋求他所謂的樂趣。就這樣,他在這些廢紙垃圾中像淘寶一樣找到了《圣經(jīng)》,《道德經(jīng)》,《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等。然后,他會很享受地抱著這些書,像抱小孩那樣地小心翼翼。他的生活就是陶醉于書中,忘情于啤酒,恣意地去妄想,幾乎要忘卻了他的工作。即使是那些廢紙堆得像塔一樣高,他也不愿去做。如果按故事情節(jié)來看,那么這完全不是一本好的小說。內容不多,書型也不大。可是為什么會讓作者本人感動地流淚呢?作者在書中不厭其煩地講述著主人公那乏味單調的工作,可以說是沒什么詳細的情節(jié)可言。我不懂,為什么一個人的主觀臆想會這么混亂:從工作聊起啤酒,又從啤酒想到他中意的女人,再從女人想到精神自 慰,然后再回到他的那份幾乎懈怠的無聊苦命工作。對于這些事情,他可以一直說上好幾頁紙,上千個字。如果他是一個喋喋不休的講解員的話,整本書幾乎都要被他的口水噴濕。那么,他說這些話有什么用意,難道是用來在無聊透頂之時拿這些話來解悶消遣么?
或許我不能這么說,怎能隨意褻瀆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與這位偉大的作家呢?不如,先來探討一下這本書的年代——1976。對于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精神解放”,并代表著一個人從此走下神壇。而在同時期的捷克(捷克斯洛伐克),紅旗依然矗立在布拉格。在蘇聯(lián)的強大控制下,幾乎是派幾輛坦克就足以解決東歐小國的政治事端。在那個飄滿鐮刀錘子的紅色海洋中,卻開始涌動著一股股不可抗的暗流。如果這些暗流膽敢濺出水花,那么就會立刻被錘子敲下去,然后再讓鐮刀截斷這股暗流,直至化為殷紅。說到這,或許就會明白為什么這本書在當時不能出版并遭到冷遇了。不是因為這本書的無聊,而是那些以無聊的表面來隱喻當時社會的深層問題。從題目到內容,每一個字的氣味是香是臭,都能被嗅覺靈敏的“把關人”聞到。可見統(tǒng)治者的智慧是不能被低估的,只是這樣的富有卓越洞察力的智慧用在這方面確實有點大材小用了。試想,如果把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這些“文字把關人”從政壇請到民間。那豈不都是一個個大師級的文學批評家么?出版的把關能力如此之強,為何不為文學多做些貢獻,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說這本書無聊,或許是因為讀的還不夠深,并不完全地了解那個時代。可如果這本書被限制在那個時代的話,那么或許就不會成為傳世的經(jīng)典之作了。除了時代背景,還有另一個意思,那就是:社會與生活。
書中的主人公漢嘉整日從事著打包廢紙的無聊工作,干了那么多年,他似乎早就習以為常了。可當一件事無聊至極時,他就會想些“有聊”的東西,以看書,喝酒來打發(fā)時光,可他最終卻要以極端毀滅的方式完成他的“救贖”。他無法從工作中得到十足的樂趣,也無法把美妙的臆想變?yōu)楝F(xiàn)實。外部的喧囂與內心的孤獨,或是臆想中的喧囂與現(xiàn)實中的孤獨。只有第39頁提到了書名,卻也沒有表達出任何實際的意義。喧囂在哪里,孤獨在何處。作者說不清,讀者讀不懂。
作為一個初諳世事的讀者,面對這樣一本讀不懂的名著要怎樣去認真地寫評價與感想呢?不如先不要急著看書中的那些內容,仔細看看書名的含義。不知各位有沒有覺得這個題目正是當今世界……不,是當日中國社會人群的真實寫照么?我們科技日益發(fā)達,人口數(shù)量龐大。我們不缺浮躁,更不缺喧囂。我們的交流只靠手,我們的行動只用口。幾分鐘內可以玩轉各種虛擬網(wǎng)絡社交。人人都在陶醉在網(wǎng)絡,即使認識的人近在咫尺,沒有這些工具來傳情,誰能看得懂彼此臉上的表情?現(xiàn)實成虛幻,網(wǎng)絡變真實。我們將真實的情感藏在心底,寫進網(wǎng)絡,而現(xiàn)實卻蒙上了一面虛偽的遮罩。我們將兩者幾乎顛倒了過來。網(wǎng)絡中的喧囂早就無以復加,而現(xiàn)實中的冷漠開始被異化為孤獨。我們想從現(xiàn)實中得到完全的逃避與釋放。而網(wǎng)絡恰好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窗口,并且愈演愈烈,一發(fā)而不可收。
喧囂的熱度總是浮于表面,而孤獨的堅冰則是冷到刺骨。人人都渴望建造正義,溫暖的大道,可路面的荊棘總是無人來清掃。我們動用一切可用的手段亮起街角的路燈,可依然會有汽車撞上護欄,依舊有人不慎滑倒。我們越是弘揚什么,這個社會就越是缺失什么,弘揚的聲音越高,社會的缺失就會越重。有人救了一只狗可以成為新聞熱點,有人開車撞倒行人或許無人問津。漸漸地,原本人們呼吁與渴望的正義與溫暖變成了挖苦與反諷。所有的事情都成了“羅生門”,真相造詣不在當事人的眼中。很多人所謂的“活在當下”,也許就是活在這過于喧囂的孤獨中。
現(xiàn)在,我們總是極盡所能挖苦美好的事物,絞盡腦汁反諷我們的國度。新聞若是不被反諷似乎就不成新聞。人物不被質疑似乎就算不得什么人物。憤青早已不是青年人的專利,“偽憤青”們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昂首闊步。這種莫名的憤怒可以說成是一種態(tài)度,說它偏激也好,說它關懷也罷。與其說是諷刺這種態(tài)度,不如說是在諷刺這個時代。未來,或許社會學家與史學家將會這樣評價我們的時代:這是一個極端浮躁的時代,人們似乎天生就有反諷的“藝術細胞”,那些躲在網(wǎng)絡的人們都有肆意謾罵的欲望,調侃與反諷是那個時代的風尚。那個時代的社會可以用一本名著的書名來簡單地概括——“過于喧囂的孤獨”。
不,實際上是“過于孤獨的喧囂”。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