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人大教授張鳴先生《重說中國近代史》,其實像近代史這類書籍在數十年前就已汗牛充棟,可是精品寥寥。這本書的封面用了這么一句話來吸引讀者:“還原一段被扭曲的歷史,挖掘國人今日問題之根源。”
其實這句話倒沒什么新鮮之處,亮點就在于“扭曲”,那是不是說史書的記載失實呢?還是主流價值觀對我們進行錯誤的導向呢?作者不主張對待近代史僅僅是用批判,反抗,激勵的字眼,更多的是就事論事,按時間的先后順序,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作者從細節著手,分析戰爭雙方的斗爭心態,黨派結盟的組織形式以及從官僚到民眾的歷史心理。但即使是這樣,我覺得作者還是沒能做到真正冷靜地審視過去。
當然,是人都會有主觀性的,只是反應不要過于激烈就好。作者在前半段做的還好,只是后面的有點火藥味漸濃了,可能我是這么感覺的,每個人的見解都會不同。先導覽一下此書的亮點,在近代史開始的時間問題上時母庸置疑的,然而對于鴉片戰爭產生的原因,東西方各執一詞。不論是侵略戰爭也好,商業戰爭也罷。如果要深究此事,那么還要到乾隆那去尋找:當時馬嘎爾尼使團訪華,以乾隆八十大壽為“契機”,向中國提出通商要求。而廣州作為當時唯一開放的口岸來說,他們只是把外來商人進京的目的單純地理解為拜壽或是進貢,長期的“天朝上國”與“藩屬朝貢”思想就直接使朝中大臣及皇帝誤解了他們的本意。隨后便產生了諸如禮儀之爭,通商要求被拒等等情況。當然,這些官員的誤報并不是主要原因。乾隆不愿用便利的通商口岸同外國平起平坐,而且當時的海關簡直就成了閑職。對于進出口貿易并不在意,海關沒有一個合理的規章制度,直到讓英國人來打破這種看似平衡實則混亂的經濟局面。
在我們高中的歷史書上,第一課是用這樣的內容為近代史做鋪墊的:“結黨營私,互相傾軋,軍備廢弛,紀律敗壞,賣官鬻爵,賄賂成風。”這是在說當時朝廷的大背景,但這么說未免有些牽強了,其實這種現象又不是清朝才出現的。西漢末年不也有公開賣官么?東漢末年不是有“黨錮之禍”么?唐末的政府軍隊不也不堪一擊么?這無非是一個封建帝國沒落的常態罷了,并沒有足夠的說服力。在第一課的第二頁左上角還有這么一段小字:“直隸司書王麗南勾結押解工匠代役銀的差役,串通24州縣官吏,采取私刻印章、重領冒支、挖改庫收等手段,侵吞國庫白銀31萬兩。”沒錯,這可以體現朝廷官僚的**,當然還有乾隆的揮霍無度,對于這樣一位“十全老人”,就算國庫虧空也不能讓他的“十全”有一缺。這使得后來的嘉慶皇帝不得不帶頭從儉。近代史開始后的數十年賠款中,清政府幾乎是拿不出來的,沒有商人和農民的“支持”,清政府估計就得抵押宮殿了。
近代中國經濟體系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從鴉片戰爭到八國侵華,無論列強百般欺侮都無法徹底瓦解中國的傳統的小農經濟體系。歷史書幾乎在每一章結束時都會用“制度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狀”“西方列強控制”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來解釋,這些話倒是沒錯,但總讓人感覺有些牽強和寬泛。張鳴教授認為這種經濟體系是根深蒂固的,農民們走投無路時要么造反,要么做苦力或奴隸。在電視節目《百家講壇》上,北師大教授李山先生則認為這是從秦朝商鞅變法開始并逐漸形成的經濟體系,認為崤山以西的秦國在文化,經濟體系等社會方面都落后于東方六國,所以采取了這種可以速勝但不能持久的治國方略。如果換做是齊國統一天下,或許還能提早見見商業萌芽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清朝源于女真(金)部落發展而來,繼承并發展了猛安謀克制,后演變為八旗制,這種兵農合一的軍事經濟一體制,再加上逐漸的漢化,使得這種經濟體制的地位更加穩固。總之,眾說紛紜,不知道哪個才是準確的,各派之言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近代史的歷程中,侵略,改革,起義,**,共和都拿這種經濟體制沒有辦法,沒有完全徹底有效的方法改變,但是卻在逐步地瓦解。經濟體制的外界也影響著革命的進程與性質,歷史書上對每一次革命的失敗的評價大同小異。當然,到了1921年時就不一樣了,因為書上說:“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了”。
還有就是后來的義和團運動與民主共和時期,張鳴教授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在這就不一一對其敘述了。在這只提及了近代史的開始階段,對于近代史來說,首先要搞好源頭,知道為什么從這里開始,到哪兒才算是過渡。那么,現在再說說另一本書《中國近代史》
這是被眾多學者稱之為迄今最權威,最有影響力的近代史專著。蔣廷黻先生作為當時的民國政要,可以說是近代史的見證者,盡管此書篇幅不長,不到十萬字,但所摘取的是一個個歷史的節點。如果要對比這兩本書的話,會覺得那一本的言辭有些犀利,有的地方還有點情緒過激的傾向。其實這本書的觀點大致與上一本相同,只是敘述的方式,邏輯,側重點有所不同,不知道可不可以說成是大陸與臺灣學者的思維不同呢?只是在敘述到民國與孫中山的時候,兩者出現了一些分歧。
在民國時期的敘述中,張鳴教授主要是以軍閥和袁世凱為主,而蔣廷黻先生主要是以孫中山和同盟會為主。以蔣先生的話來說,孫總理為復興中華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救國方案,并聯合眾多愛國公會反復嘗試著救國的方法。而張鳴教授則認為孫中山聯合眾多“革命幫會”,發動多次起義以圖壯大力量,而混雜其中的多數會黨并不是真正的革命團體。是的,沒錯,這也正是孫中山后來提出改組國民黨的原因之一。然而面對當時的形勢,同盟會的人數并不多,且并不十分地統一,不得不先發動社會中的幫會成員以積攢革命力量。當時中國正處于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關鍵時期,雖說起義大都失敗,但是他把握住了這個時機,為革命所造勢,也為后來的那顆“紅星”的出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教科書上,我們可以常常看到孫中山先生做出的種種努力的失敗根源都歸結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兩面性,矛盾性等等。如果要這么說的話,那孫中山無論做什么不都是白搭么?為什么,被資產階級的屬性給限制住了?這個解釋要比“制度落后”“半殖半封”之類的話還要牽強。在《中國近代史》中,蔣廷黻始終以樸素平和的語句來描繪歷史,或許是作為民國的一員,他對孫中山還是倍加推崇的。他主張遵循孫中山的復興思想來找到光明的出路。而面對民國的混亂,他的努力實屬無奈。而面對近代史,眾人評說都沒有一個滿意完整的答案。
我們都說要尊重歷史,還原歷史,客觀冷棱地面對歷史。時至今日,正史野史眾說紛紜,各類史派萬口莫辯。面對這樣一段復雜而重要的歷史,沒有哪個人的解釋能讓所有人信服。就算真的找到了歷史的當事人,質問他們,甚至對簿公堂,他們還是會給出第N+1種解釋的。
詠史
天崩地坼開盤古,宇宙洪荒萬物生。
口耳相接賽倉頡,音聲相隨疾如風。
馬不躍蹄史自進,千載飛渡元明清。
無韻離騷芳百世,天地悠悠詩酒箏。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