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數的哲學書籍都會在卷首語中告訴讀者,哲學并非高高在上,難以捉摸。而是平易近人,世人皆懂。可即便如此,對于我們平民百姓來說,哲學依然是那么地高深。甚至認為這是非常人所能企及的高度。對于我這個外行人來說則更是如此,我沒有資格對這樣一門嚴肅的學科大放厥詞。就算我讀了尼采和羅素也謅不出半句原創的哲言。想要弄懂哲學的確不是件隨意與容易的事。與其讀《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如先讀一本《蘇菲的世界》來得實在,起碼這是對哲學的一個謙恭的態度來看待。在本書中,作者阿蘭.德波頓援引了六位西方著名哲學家的思想與智慧,以六種方式帶給了讀者六種不同的慰藉。
Ⅰ.對與世不合的慰藉
“年邁的蘇格拉底在一個春天接到了3名雅典公民對他提起的訴訟,告他不敬城邦之神,傳播異端宗教,腐蝕雅典青年——罪名重大,非判死刑不可。雅典法庭受理了此案,并給蘇格拉底一次機會要求他當庭放棄他的學說,然而這位哲學家卻拒不聽從,依然堅持他所追求的真理。于是,法官派人遞給他一杯毒藥,而蘇格拉底平靜地一飲而盡。”
蘇格拉底的學說被當時的大多數人們認為是謬誤,在雅典的社會中得不到寬容。因而,他的真理成了謬論,他的雄辯成了詭辯。在遭到質疑時,他所做的是堅持真理的方向,并非一味地去袒護他的正確或駁斥對方的謬誤。他的這種堅持換不來法官的感動。對于異端分子,雅典法庭認為似乎除掉才是正經事,沒有存留的可能。目的是為了整個社會秩序的運行。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時代,總會有這樣的人以身試法。然而他們“試法”的決心卻不是出于火焰般的熱情,更多的是冷若堅冰的理性。熱情只是導火索而已。沒有堅定的理論支撐,再多的熱情也會被反對者的言語化為灰燼,那樣的人只是自詡不凡的“偽憤青”。
像蘇格拉底一樣,嵇康也是這樣的人物。心有真理的指引,如同圣徒一般虔誠而凜然。在他們眼中,真理并不是像神一樣反復崇敬與膜拜的。而是不斷探索,反復駁斥其真偽,最終成為自己的“心神”,這才能稱得上是真理。因為它是切切實實屬于自己的,或者說,自己是屬于真理的。而蘇格拉底無論別人如何諷刺或駁斥都能堅定他的立場。或許在他端起毒藥的那一刻,他與東方那位比他年長百余歲的孔子進行了一次神交。他在恍惚中聽到孔子正一字一頓地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于是他毅然決然地將這句話變成了現實。
正確與錯誤,這句話在當今社會似乎有了模糊與混淆的傾向。許多人總在抱怨,認為自己與時運不合,與職位不合,與環境不合。總之有各種各樣的與世不合,并且認定事實就是如此。然而這些都不是證明你百分百正確的理由。你受人冷落,卻孤芳自賞,并以古往今來的那些挫折中的天才為榜樣。但這不代表你一定就是懷才不遇(比如蘇格拉底);你在你所處的大環境中覺得諸事不順,卻總是怨天尤人,并以自身的特質與社會的弊端來說服自己不適應這里,但這也不代表你一定出生在錯誤的地方。或許你看到這兒會有些惱火,認為我是在對此一味地否定與諷刺。那么我就此擱筆。讓德波頓來告訴你緣由吧:
“蘇格拉底之死也可能是我們有被誤導的危險。它可能使我們形成一種自我欣賞的信念,在被多數人憎恨與正確之間建立必然的聯系。好像天才和圣人的命運就是先受誤解,然后由利西波斯(古希臘著名雕塑家)給他們塑銅像。我們可能既非天才又非圣人。我們也可能利用這一范例挑戰理性,幼稚地相信,當別人指出我們錯了時,我們最正確不過了。
這不是蘇格拉底的意圖。認為與世不合就是真理的同義詞與認為與世不合是錯誤的同義詞一樣幼稚。一種思想或行動是否有價值不確決于它廣受贊同或廣受攻擊,而取決它是否合乎邏輯規則。一個論點不能因為多數人譴責就是錯的,但也不能以英雄的姿態總是對抗多數,以為這樣就一定正確。”
如果你聽了這番話依然怒火中燒。那么不妨再告訴你兩句話:如果你想反抗,可以,請和你的新站在同一戰線上。如果你想標新立異,好的,請先問問你的心。
Ⅱ.對缺少錢財的慰藉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這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楊朱的享樂之道。以感官的愉悅作為生活的追求。同樣,在西方也有一位以此作為追求的快樂哲學家——伊壁鳩魯。只是他的這種享樂方式也是被誤解的。雖然他也愛美食,愛感官的享受。但實際上,他只是把這些當做是滿足之后的錦上添花。因為對他來說,基本的感官欲求已經滿足,這些額外的物質享受只是充分而不必要的附庸。
我們努力想要賺錢,想讓自己擁有一個穩定而富足的生活。這是很普通很正常的一種欲望,沒什么值得大家譴責。那么,當你通過奮斗后擁有了這些,你還會有何欲求呢?當我們擁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財富之后。那些藏匿于生活中的隱形財富是否被挖掘出來了呢?物質與精神總是相輔相成的。每一樣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們都在高中政治課上學過這么一句話:“物質決定意識”。且不說為這句話作判斷下結論。先來看看現實中的人是怎么做的:在獲得了極大的物質財富之后,窮盡奢華之風,享盡物質之樂。然后讓自己得到并非“欣喜若狂”般的滿足,并以此養成一套看似完美的生活方式。并極力與文藝,典雅,高貴等唯美的詞匯貼近,以此讓自己感到無比地幸福。這就是所謂的“物質決定意識”。
當然,這肯定不是這句話的本意,只是對存在的一些現象做一點必要的調侃。假如沒有以上的那些,只給你生活必需的物質資料,并且有家人與好友的陪伴,有一兩本富于思想的書籍,這個時候你還會感到快樂嗎?以飲食享受為例,長期高檔的消費不見得能讓你的腸胃感到暢快,甚至會成為莫名其妙的依賴。可若是用這些偶爾“刺激”一下,說不定還會讓他們變得更有食欲,持續的美食供應會讓你的舌頭對其形成習慣。第一次品嘗佳肴時的所嘗到的美味,并不代表每一次品嘗你都會有同樣的感受。正如你賺了很多錢會讓你感到欣喜。但當你的財產越積越多,幾乎直線上升,而你的幸福水平線卻波瀾不驚,不會像賺到第一筆錢時那樣地興奮。同樣地,當你花錢的數量持續上升時,你從購物中所得到的樂趣并不會同樣地上升。如若不信,一試便知。
可是,既然大家都知道奢華與昂貴不能帶來特別大的歡樂,那為什么這些東西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從商業來看,這些完全符合商業利潤的追求。而在生活中,這些東西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有些制約了人們的行為處事。我們并非癡迷于這些,而是因為我們總在尋求著某些東西,可自己一時說不上來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于是這些東西成了我們真正需求的替代品。久而久之將這些商品等同于生活的需求。我無意諷刺商業行為,因為這在商場中是理所應當的。如果說我們本就是為了購物,為了達到更好的購物直覺體驗,那么你盡可享受其中,盡可體驗各種新奇與快感,這樣你也不會為此而留憾,并可在日后的歲月中以此為談資。如果說是為了快樂地生活,僅僅是為了快樂,那么你過于無需追求奢華的體驗,因為你的體驗已經滿足了你的快樂,并且快樂的程度不會再大幅度地提升。
因此,缺少錢財并不會過分削減你的快樂。如果既擁有錢財,又擁有朋友、思想和一顆自由的心,那當然再好不過了,可以算的上是最好的最理想的生活。但當你缺少物質財富,卻有一筆精神的巨額支票時。那么別著急,支票總是可以兌現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一顆永不滿足的心渴求的是精神上的奮進,而非物質的貪婪;一顆知足的心不是不思進取,而是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注,這樣的道理不用說誰都知道,誰都會認為作者是在宣揚主旋律而不切實際。那么請你想一想,如果讓你選擇生活方式,你會傾向于那邊?對于當下社會現實來說或許這些話都是浮云,賺錢如此艱難,誰會為此而想到這些呢?對于缺乏物質慰藉的人來說,總是想著錢似乎也沒什么不對的。會認為這些話是那些沒吃過苦的人才說的,是的,就算如此,可為什么大家都懂得這些道理而難以做到呢?)
Ⅲ.對受挫的慰藉
在古羅馬的一幢別墅內,一位逆來順受的,無比忠誠的哲學家塞內加(塞涅卡)被殘暴的皇帝尼祿“賜死”。然而他卻像蘇格拉底一樣鎮定自若,似乎這件事他早就預料到。在皇宮數十年,做了幾任忠誠的行政官和皇帝的教師。從未對任何加害于他的事做過任何的抵抗。然而他的這種逆來順受卻遭到了滅頂之災,所有羅馬人為之悲泣。而他到了這一刻依然平靜,像過往一樣平靜地接受。
對于塞內加來說,挫折顯然成為了他的家常便飯,并且愈加頻繁,直至他因此而死。而對于普通人來說,挫折也是人生的必修課,只是不會像哲學家那樣坦然接受挫折帶來的痛苦。而在古代中國,老莊的思想同樣有順應的一面。盡管他們的命運并不像塞內加那樣悲慘。但有一點卻是相通的,那就是面對挫折后不卑不亢。而塞內加面對這不可更改的悲慘事實時,他卻轉而把目光投向宇宙萬物。從閃電,火山,地震等自然現象中尋求對生命的慰藉。這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物與現象更讓塞內加服從于這必然的挫折。而莊子則不然,他把目光投向了時間的長度。萬物交替輪回,而時間亙古不變。莊子在虛無飄渺的時間中尋求對永恒的慰藉。蘇軾所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或許說的就是他吧?
生活中,挫折總會讓我們感到狂躁、暴怒、傷心落淚。不是因為挫折對我們的打擊太大,而是我們沒有想到挫折會來得那么突然,甚至就沒有考慮到應對挫折這一回事。世事無常,造化弄人,你不知道命運女神何時會眷顧你,更不知道何時會離你而去。如若我們不去想這些,那么挫折的降臨一定會把我們打得很痛。可若是總是想著這些,那么又可能會出現悲觀主義的傾向,讓我們在出發前就沒有了前行的勇氣。關于這個問題如何拿捏,哲學家沒有告訴我們。于是,我們要么被挫折狠狠地擊打,要么在杞人憂天的思想中憂心忡忡地消磨著意志。在兩個極端之間反復地搖晃,最終被搖晃成一瓶“不穩定化合物”,灑在社會的私處,最后釀制成人們所謂的“成熟”。
“我們對挫折反應不當的程度取決于我們認為怎樣算是正常……由于我們理解對這個世界能期待什么,由于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希望什么是正常的,我們的挫折感就得到緩解。”
事實上,哲學家更多地是希望當人們遇到不可變更的挫折時,不能以硬碰硬的形式,而是以“曲線救國”的方式繞過挫折,假以時日,并最終實現你的愿望。盡管仍有許多哲學家認為這是俗不可耐的謀生之道,但不得不說這一方法在相當一部分人當中還是很受用。只有飽經世故的人才會認可或理解這一道理。而對于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卻是嗤之以鼻,非要撞個頭破血流不可,以顯示堅定的毅力。這兩種方法,或許每個人都試過,其實只是對做事的態度不同,沒有對錯之分。就像在大學中,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卻在清晨的睡夢中遭遇了大地震,并為之心驚膽戰,茶飯不思,日夜不寐。所有人聚集在室外避難。而在此時,對于一個飽經風霜的賣紅薯的老人來說卻不是這樣。平日經營困難,挨餓受凍。而這時的紅薯銷量突然供不應求,多數人認為的災難在他看來反而是一件好事。
挫折亦是生活萬象中的一種,只有面對,無法逃避。這是一個既定的事實。而一些所謂的“成功學”總是在告誡人們忽略掉這些,用純粹的、感性的熱情去沖擊這些苦難,精神固然可嘉,但不可能永遠這樣無休止地沖擊下去。總會適時停下揉揉磕破的頭皮,給震蕩后的大腦做做按摩。
當然,逆來順受與無條件妥協并不是塞內加的本意。若是人類都對挫折過于順從的話,那怎么會有社會的進步與偉大的發明呢?探索追求與無盡貪婪并不是劃等號的。你需要分清哪些改變是有價值的,哪些是改變是無意義的。面對不可更改的事實時,你是否有充足地把握去改變它。改變事物的同時也改變著你的意志,可以讓你的心保持充沛的熱情。而當你無力改變時,你的心依舊可以保持那份熱度,只是比前者多了一個保溫罩。
Ⅳ.對缺陷的慰藉
蒙田在他的《隨筆集》中常常會提到自然萬物的美好,并認為人們時時刻刻都應向大自然學習。盡管人類歷史上誕生了無數偉大的思想,但卻依然沒能讓人類學會如何認真地思考。而任何一種思想都有其不足的一面。而不尊重的批評態度只是這些思想在人的頭腦中造成混亂。于是,思維開始打架,爭斗,由此產生了所謂的真理與謬誤,也讓世間萬事萬物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陷。在你看來理所應當、毫無挑剔的事物中。卻在另一人眼中是充滿缺陷的。
人們在童年或許都曾目睹過這樣的經歷:一群孩子譏諷著某個身體有缺陷或是體征異樣的孩童,窮盡挖苦本領,肆意地嘲笑。而到了少年時,又會對某人怪異的行為處事大加嘲弄,而到了青年時,嘲笑的范圍與目標變的更為廣泛,在無數雙目光的注視下,缺陷似乎尤為明顯。并且這種缺陷在大多數人的眼中越來越奇特,由“多對一”變成了“一對多”。
人們對缺陷的看法無非是拿來與所謂的正常做比較。于是漸漸地:“奇葩”一詞開始廣為流傳。無論是身體,文化,還是智力等各個方面,奇葩無處不在。于是,反諷成為了我們時代最流行的事。而人們礙于面子與身份,為了避免這一令人尷尬的稱謂。紛紛回歸到他人眼中的“正常”范圍,惡意地抹去那本無關緊要的個性。然后和他人一起嘲笑另一個“奇葩”,并以此為樂。似乎自己這樣才算是被貼上了合格的標簽,就此心安理得地過著虛偽的,并不如己所愿的生活。
偏見是不可避免的,但尊重是可以相通的。每個人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行為準則。每個人都有權利對他人評頭論足。若是看到與自己的所見所想不合
,或是有悖于所謂的常理。我們便會驚呼這世界的神奇: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事?而且還都一直存在著?于是,這一小撮被視為異類,需要改變或是清除。。就這樣,美洲的土著人種就成了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犧牲品。因為他們的相貌不像歐洲人,所以有缺陷。因為他們沒有先進的知識與技能,所以被認定為有缺陷。成為犧牲品的不只是土著人,還有被譽為精英階層的知識分子,因為他們只懂知識,不會勞作。所以被認定在意識上他們有極大的缺陷,他們就這樣“被高興”地去接受改造。可見缺陷從來都是外界強加的。與偏見略有不同的是,偏見只是就事論事,不必上升到大動干戈的地步。而把……視為有缺陷,則是將矛盾直指這個人或事物的全部,說到底這是意識形態的爭斗。“一個社會人為奇怪的事物可能在另一個社會受到歡迎,認為合理而正常。”此話固然有道理,但卻不能成為一個人逃避自己所處環境的理由。如果你僅僅是看不慣周遭的一切,而不對自己的內心仔細揀擇。那么你去往更多的地方也是徒勞,還不如自己漂流在荒島上另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國度。如果事實證明你的確在他人眼中特立獨行,并且你捫心自問,表明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與健康良好的生活并行不悖。那么請繼續做你自己,過屬于你的方式的生活。就像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的那段話一樣:“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Ⅴ.對傷心的慰藉
這恐怕是世界上內涵與意義最為豐富的感情了。時而簡單,時而混雜。每個人都曾有過刻骨銘心的傷心經歷,甚至在每每回憶時也久久不能釋懷,并且是真的能感覺到心在痛。傷心的事多為情感方面,而情感中以愛情居多。為此傷心的人有各種理由,甚至沒有理由。但是,傷心若是僅僅作為一種情感存在,那么其價值就顯得太微不足道了。“傷心”一詞可以衍生出諸多的類似消極或悲觀的詞匯,進而再引申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如:經典的古希臘戲劇中往往是悲劇的成就最高,優美的詩詞歌賦“大抵悲嘆哀傷之作”。人們在極力渲染悲劇的同時都會不約而同地對快樂與幸福寄予無限的期望,這是人類無時不刻所想要擁有的。然而即使是這樣,我們卻總是將其束之高閣。是因為我們對其期許太高?還是因為傷心將我們束縛的過于緊繃呢?
“就悲情而言,可能他是哲學家中感情最細膩的。”這是作者對叔本華的評價。似乎只有悲情才能解讀他的哲學,似乎要從這樣的悲情中才能讓人獲得慰藉。
傷心在使人精神受到打擊的同時也在歷練著人的心靈。就如同一盆冷水突然潑到身上,于是身體開始打寒噤,不住地哆嗦著。而過了一會兒后,身體又開始了慢慢地回暖。回暖的過程亦是你思考傷心的過程。并不是在思考著如何才能不傷心,也不是傷心的整個過程,而是思考傷心給你帶來了什么。比如說:“因為一件傷心的事,你是否做出了一些改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傷心而選擇了逃避,并會尋找另一種開心的形式來結束這段傷心。可不久后就會發現,一味地逃避傷感只會讓你陷入情感的怪圈,再多的開心元素也是欲壑難填。這是因為你無法正視“傷心”的存在,只怕會再度刺激自己的腦神經,讓自己再次陷入抓狂的狀態。當然,人們的逃避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對傷害的一種本能的反抗與偏見。
逃避或許可以讓人很快地忘記,并能留出足夠的空間讓積極的元素重新活躍你的腦神經。但是,這種感覺來得快去得也快。當你的大腦重新探測到與之前的傷心相似的信號時,你的神經再次敏感起來,于是你輕易地被傷心再度俘獲。而當你再次掙扎著逃跑之后,這種情感卻并未遠離你,它只是對你欲擒故縱。不知不覺,你腦海中關于傷心的記憶之痕又加深了一道。
我們想要追求幸福,快樂,自由,把傷心,痛苦,憂愁甩的遠遠的。我們恨不得想要手動調節神經系統往快樂的方向靠近。對于現實中客觀存在的黑暗,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去逃避,總認為眼不見心就可以不煩。可是這些惱人的情感卻非要追著你。或許你會認為,你成了這些情感的通緝犯,他們總在惡意地戲弄你,折磨你。殊不知,這些令人厭煩的情感在“追尋”你的路上無一不是帶著眼淚的。他們并不指望你能把他們與其他情感一視同仁,而是想拼命地對你訴說他們的苦衷。只要你肯耐心地聽,并施與微不足道的同情。他們定會乖乖地離你而去,甚至還會友好地向你揮手告別。或許聽到這些情感的訴求后,你的心會稍稍輕松一些,緩解傷心帶來的陣痛。并靜靜地聚集著溫暖的能量,等著你遇到真正的幸福時,痛快地釋放。
當“悲傷逆流成河”時,快樂其實就站在不遠的對岸。可是這條河上沒有橋只有鎖鏈。因為害怕,人們總是繞道而行。直直地望著對面的快樂,卻看不到被河水沖積在岸邊的木板。而只有真正想要過河的人才會發現這些木板,并鋪在鎖鏈上,大踏步地走向對面,看著“快樂順流成江”。
Ⅵ.困難中的慰藉
在19世紀的歐洲,有一位“妄自菲薄”的家伙,他不可一世,他總是說出狂言妄語。可在20世紀初,他的思想卻被一位狂人所利用,成為日后德國納粹思想的一枚棋子。他的這種“妄自菲薄”可不是純粹的貶義,而是有著一種“超人”般的意志。他對困難的定義與分析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甚至有些過于地極端。他并非熱愛、癡迷于苦難,而是認為最困難的事物方能創造出最幸福的時刻。卻不曾想在數十年后,他的思想竟被一位戰爭狂人所利用,釀成了人類史上最大的悲劇。而他把史上最偉大的饋贈命名為——尼采。
尼采,他有足夠的資本向世人展示他的狂妄,而這狂妄并非憑空得來。他若是在生活中沒有刻骨銘心的艱難,他甚至連狂妄的資格都沒有。而解決困難也并非易事,有時甚至會難上加難。有這么一則關于拿破侖的故事:一個不慎跌入水中的人拼命向岸上的拿破侖求救。而拿破侖卻舉槍瞄準他逼他自救。那人一看求救不成反多一層困難,本不會游泳的他卻有如神助地又上了岸。此人身處困難之中,他所想要的是盡快脫離困難。而拿破侖的意思卻是要他從“困難中的困難”脫離。困難的慣性從來都是如何盡快擺脫或解決,而“雪上加霜”式的方法似乎根本行不通,著實讓人難以理解。
尼采開出的慰藉處方似乎并不能讓困難中的人們心安理得地服用(他本身就成了個“精神病患者”)。但是你卻可以將這些藥研碎了一點一點地服用。在尼采看來,困難是在挖掘人們的潛能,是讓生命發動機高速運轉的原動力。這股原動力的根本含義就是——意志。尼采認為意志可以克服一切困難,就像奇跡往往會發生在那些堅定不移相信奇跡的人身上。如果我們僅以哲學家本身的生活來看,似乎覺得如此偉大而深邃的思想出在這樣的一個人身上,簡直是荒謬!一個需要到瘋人院治療的人為什么會有資格來批評我們的生活呢?事實上正是這樣的哲學家以其真實的生活體驗來告訴我們如何從困難中學習并得到慰藉。而當身處平靜生活中的我們看到這些,有時也不免會戰栗。與哲學家的困難相比,我們只算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塵。人人都會通過比較來讓自己得到些許的平衡,或是暗自慶幸自己比他們強百倍。但這些并不能稱得上是慰藉,那只是暫時奏效的止痛片。而我們卻妄圖囤積滿箱的止痛片而不去品一杯淡而無味的白開水。你在吞咽藥片之時,總是要用水來沖服。水雖沒有什么藥效,但能給你的身心帶來些許的濕潤。盡管對病情不能立竿見影地奏效,但是作為藥片的助手始終未曾離開你的身體。困難帶給我們的慰藉不是在比較中獲得平衡的滿足感,而是從困難中學會對心志的磨練,并獲得愜意而暢快的心情。
或許這并不是一篇標準的書評,我作為一個哲學外行似乎并沒有在文中提到哲學帶給我們生命與生活的意義,但是,生活無處不慰藉。哲學家把他們的生活體驗講成了一個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與其說是我們從他們的智慧中尋找慰藉,不如說是我們在對自己的生活的了解中得到了慰藉。實際上,哲學的意義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艱澀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加在一起,組合成了哲學。就像英語中組成“哲學(Philosophy)”這個詞的兩個拉丁文詞根一樣:“Philo”,“Sophia”,愛與智慧。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