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時的名士,之所以能夠成為名士,有的因為帥得開花,比如潘岳;有的因為口才好,講得天上掉星星,比如王衍;有的會燒錢,比如石崇。還有一些,雖然也滿能燒錢,但還是因為個性張揚而聞名的,比如王濟。
王濟不是生人。看過前面的文章,應該知道,他老子就是西晉名將王渾。跟山東瑯琊王家一樣,山西王家,也是當時的高門大族。這爺倆,因為伐吳的功勞歸屬問題,老跟王濬過不去,把人家整的挺慘。跟他老子比起來,王濟名氣更大,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個性男。
王濟字武子。他從小就才情過人,長得也不錯。《晉書》里說他“風姿英爽,氣蓋一時”。古時的貴族或官家子弟,他們的娛樂活動多跟軍事有關。王濟最喜歡的,是騎馬射箭,加上他天生神力,平時要是搞個競賽,他總是贏家。
武藝出色,文化方面,王濟也不含糊,他讀得最熟的書,是《易經》和《老》、《莊》。這幾部書,乃是魏晉時期名士必讀,從前面寫到的若干人物的故事中看,這一點已經很清楚了。
道家的書讀多了,王濟自己下筆做文章,也是“飄逸俊茂”,再加上他擅長琴棋書畫多般技藝,因此年紀輕輕,就聲名在外。能夠跟裴楷齊名,這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因為王濟的家世好,小伙又是一表人才,武帝司馬炎把閨女常山公主嫁給他做老婆,這下王濟的官路更加暢通。仕官后,他與孔恂、王恂、楊濟等人同列,被人們稱為一時之秀彥。有一回,武帝在式乾殿召集群臣,看到王恂、王濟兩人分別站在他兩邊,于是對其他人說道:“朕左右可謂恂恂濟濟矣!”恂恂、濟濟都是興隆、旺盛的意思。武帝這話,即興說出,倒也頗見工巧。
出身和駙馬的身份,這些還是次要的,王濟之所以能夠得到武帝的賞識,主要因為他口才好。每次入宮進見皇帝時,他總會口若懸河般地評論人物和朝政。西晉初年,清談的風氣已經開始興盛起來,王濟同樣精于此道,而且因為他思路清楚,反應敏捷,同一個道理,他翻過來,正過去,可以講好幾遍,聽起來好象在談幾件事情,沒有一點重復。朝中的大臣,要是誰想跟他搞場辯論,無疑是自取其辱。
但是這些還不是王濟最顯著的特點。王濟恐怕是魏晉時期最懂馬的人。杜預曾經對武帝說,“王濟有馬癖,和嶠有錢癖,臣有《左傳》癖。喜歡一個什么東西成“癖”的話,就很不得了了。因為癡愛,所以精通,王濟對馬性的了解,確實絕冠當時。
一個小故事,足以說明問題。有一回,王濟乘著馬車出門辦事。那匹馬,估計也是個愛美的主兒。它身上佩戴著漂亮的連干(馬身上的一種飾物)和鄣泥(墊在馬鞍下遮擋塵土的馬具),感覺自己這樣跑在路上,比別的馬都帥,高興得不行,于是跑得賊歡。跑著跑著,來到一條小河跟前,那馬突然一下停住了,任憑馬夫怎么拍脖子,踢肚子,就是不肯走。馬夫下了車子,走到小河跟前,看了看,很納悶,心說水挺淺的啊,它咋就不敢過呢?王濟見出了狀況,也跳下車子。他來到馬前,看看它的眼睛,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對馬夫說道,“這很明顯,它肯定是因為愛惜自己身上的連干和鄣泥,怕把它們給弄濕了,所以才不肯走的。”馬夫按王濟的指示,把鄣泥摘了,那馬果然就乖乖地渡河了。這事傳出去,大家都服了。從此以后,他們碰到有人說懂馬的,就會對他說,“您歇了吧,看看人家王濟,那才叫懂馬呢。”
王濟具有當時所有紈绔子弟的共同特點。他性情豪侈,喜歡麗服玉食,生活作風非常腐化。跟何曾和石崇等人相比,毫不遜色。當時京都洛陽的地價非常之高,可謂寸土寸金。王濟的燒錢運動,就從這里開始。他花天價,在市區黃金地段買了塊地。可是他既不在這塊地上蓋房子,搞房產生意;也不用來開賭場,或者建加油站。那干嘛用呢?做跑馬場。
真看出王濟愛馬來了,什么時候也忘不了這事兒。可是王濟的養馬場,也不是用來賺錢的。他搞這個,純粹就是為了自己好玩的。
燒錢買地,還嫌不夠,王濟又讓人串了銅錢,布滿跑馬場的上空,這樣一來,趕上陽光明媚的日子,人站在高處,往下一看,一片金光锃亮,時人稱為“金溝”,光聽這名字,就知道有多氣派了。
奢華,從來是跟浪費相伴而生的,這個現象,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這個時期,那些以競夸奢華為樂的人,心理上多少都有些變態。石崇為了打擊王愷,把好端端的一株珊瑚樹砸得粉碎。王敦和王導去石崇家坐席,因為王敦說什么都不肯飲酒,石崇竟然連殺數位進酒的美人。那一片金光耀目的世界里,處處都彌漫著血的味道;一身錦繡的大臣和名士們,酒醉的眼睛里,閃爍著迷狂與毀滅的光芒。
毀滅的欲望,在王濟身上同樣明顯。
說起來,王愷這個人,真是蠻有喜劇細胞的。憑著他那點有限的產業,跟這個斗,跟那個斗,斗來斗去,失意的總是他。看,他跟王濟又掐上了。
王愷有頭牛,號稱“八百里駁”。這牛,塊頭大,跑得快,外形威猛,絕對稱得上是東方神牛。王愷對他這頭寶貝牛非常愛惜,每回牽出門去顯擺之前,總得先在牛角和牛蹄上拴了彩色的絲線,這樣,牛一出門,遂觀者如堵,大家都說,“看,牛旁邊站著的那個,就是王愷……”
王濟聽說王愷多么寶貝這牛,壞心眼兒冒出來了。他告訴王愷,打算跟他玩個游戲。游戲的形式,就是比射箭。王濟表示,自己可以出賭金千萬,而王愷呢,不用他出錢,只要把八百里駁押上就行。
王愷對自己的箭術很有信心,因此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挑戰。他牛拜哄哄的,讓王濟先射。王濟不跟他客氣,嗖一箭,正中靶心。王愷直接傻了,結果他自己這一箭,連個八環也沒射到。
王愷輸了比賽,也就等于輸了自己的心肝寶貝牛。這么好的牛,王濟以后坐著它拉的車出門,該有多威。可是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還沒等王愷反應過來,王濟就大大咧咧,舒舒服服地坐到椅子上,喊來手下,命他們去把八百里駁的心挖出來,呈給他看。左右大叫一聲得令,抄起刀子,就奔牛去了。沒有幾下,一冒著熱氣的牛心就被捧了上來。王愷在一邊看著,直接崩潰。感覺那顆滴血的,不是牛心,而是他的心。
還有一件類似的事情。和嶠跟王濟齊名,被人稱為有“錢癖”。“錢癖”很容易理解,有這種癖好的人,可是不少。愛財愛到極點,往往吝嗇,王戎的事跡已經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和嶠也是這么一位。他是個標準的鐵公雞,吝嗇鬼。跟王戎相似的是,和嶠家也有棵很好的李樹,結出的果子,又大又甜。這么好吃的李子,他一般都是拿到市面上去,高價出售,輕易不肯給賓客們享用。就連皇帝向他求取時,他最多也就給個幾十顆。王濟知道這事后,壞主意又冒出來了。趕到李子成熟的時節,他帶了一群街痞青年,闖到和家園子里,大吃一番。吃夠了,就掄起斧子,把樹砍倒,然后揚長而去。這一招實在霸道,那幾斧頭下去,差點沒要了和嶠的老命。王濟這么做,已經不是心理變態的問題,簡直就是土匪強霸的行徑。
另外一件事,知名度很高。有一回,武帝到王濟宅上作客。王濟有心在皇帝跟前顯擺顯擺,那桌宴席搞的,真叫一個豐盛。各種菜肴,都盛在琉璃器皿里,真是琳瑯滿目,美侖美煥。諸般菜肴中,那道蒸乳豬尤其鮮美,武帝連吃數塊,恨不能連豬鼻子都啃了。他就納悶了:這乳豬,咋就這么好吃呢?最后沒忍住,還是開口問王濟其中的原委。王濟不緊不慢地回答道:“原因很簡單,這個豬嘛,是用人奶蒸滴。”武帝聽了,一陣反胃,心說,“你這也太夸張了吧,奢侈浪費,也得有個度哇,變,實在太變了。”結果飯還沒吃完,他就起身走了。
吳亡之后,原來的吳國國君孫皓被空運到洛陽,成為西晉的階下囚。武帝有心想侮辱一下這個亡國之君,于是有一回,趁他跟王濟下棋的功夫,讓孫皓站在一邊,端個茶倒個水什么的。下著下著,武帝突然對孫皓說道:“我聽說你做主子的時候,特別喜歡剝人家的面皮,這是為什么啊?”孫皓是個暴君,剝人面皮的事,以前真沒少干。可他現在是人家的階下之囚,被人羞辱,他也沒辦法,只能乖乖聽著。可是沉默不語,畢竟不象回事,恰在此時,他看見王濟的腳丫子,在桌下伸出老長,都快夠到武帝的腿了,于是答道:“見無禮于君者則剝之,”這樣的回答,表示他懂事體,講禮節,借此還可以巴結巴結武帝,以示對他的尊敬。不過從這件事,王濟的任性大膽,也可見一斑。
王濟死時才四十六歲。武帝對他的死很感惋惜,追贈給他驃騎將軍的封號。因為王濟的名氣和身份,當時的社會名流,有許多都來吊唁。其中有個叫孫楚的,一向很崇拜王濟,他來得最晚,哭得最兇,大約是因為哭得太有特點了,引得大家伙也都哭起來,到最后,大家都整不明白到底為什么在哭了。
哭完以后,孫楚向著靈床說道:“您生前一直喜歡聽我學驢叫,我今兒就給您再學兩聲罷。”說完就“啊哦啊哦”地叫起來。聲因像,難得的是相貌和體形也很像,賓客們,有的臉上還濕著呢,一聽這動靜,都忍不住笑了。孫楚扭過臉來,恨恨地瞪他們一眼,咬牙切齒地說道:“怎么你們這些該死的不死,卻讓王濟死了呢?!”
不知當時,那些賓客聽了孫楚這話,會作何反應,反正我猜,他們臉上不會太好看。不過客觀來說,王濟這人,其實是配不上這樣的評語的。一個人的才情,如果不能用在正路,去做一番利國利民的大事,那么即使才高八斗,家財萬貫,也是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這樣的人,或許能夠顯名于一時,卻一定不能揚名于萬世,因此,王濟這位西晉時期另類的名士,留給后人的,除了那幾則令人發笑的故事外,依我看,也并不比石崇、王愷那些人多哪去了。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