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送方國瑛及其侄明善之建康。
朱亮祖兵至黃巖南檻,方國瑛及其兄子明善來見,湯和送之建康。(《太祖實錄》)
十二月,方國珍歸于大明。
大將軍平姑蘇,縛士誠獻京師。公以久疾不視事,又幕府賓客無所陳說,失朝賀禮,上怒,大軍且壓鄞。公憂懼不知所為,乃封府庫,具民數,使城守者出迎,躬挈妻孥避去海上,使完奉表謝曰:“臣聞天無所不覆,地無所不載。王者體天法地,于人無所不容。臣荷陛下覆載生成之德久矣,安敢自絕于天地,敢一陳愚衷,惟陛下垂鑒。臣本庸才,處乎季世,保境安民,非有黃屋左纛之念。曩者,陛下霆擊雷掣之師,至于婺州,臣愚以為天命有在,遣子入侍,于時固已知陛下有今日矣。所謂依日月之末光,望雨露之余澤者也。而陛下開誠布公,賜手書,歸質子,俾守郡縣,如錢Α故事。十年之間,與中吳角立,皆陛下之賜戢也。逮天兵下臨吳會,臣嘗上書,謂朝定杭、越,暮歸田里。不意今年以來,老病交攻,頓成昏昧,而弟兄子侄,志意不齊,致煩陛下興問罪之師,方懷憂懼,未能自明,而大軍已至臺、溫,令臣計無所出。雖遣使再三,而承詔之師勢不容己。是以封府庫,開城郭,以俟王師之至。然猶未免為浮海之計者,昔有孝子于其親也,遇小杖則受,大杖則走,臣之事適與相類。雖然,臣一介草莽,亦安敢自絕于天地。故每自思,欲面縛待罪闕庭,復恐陛下萬一震雷霆之怒,天下后世議者,不謂臣得罪之深,將謂陛下不能容臣,豈不累天地之大德哉!謹昧死奉表以聞,俯伏俟命。”上覽表,趣公入覲。公至京師,上且喜且讓曰:“若來何晚耶!”公即叩首謝罪。(《神道碑》)
上始怒國珍反覆,覽表憐之,乃賜書曰:“吾當以汝此誠為誠,不以前過為過,汝勿自疑。”(《太祖實錄》)
辛亥,方國珍率其弟國珉見湯和于軍門,和乃送國珍等赴京師。
凡得其部卒九千二百人,水軍一萬四千三百人,官吏六百五十人,馬一百九十匹,海舟四百二十艘,糧一十五萬一千九百石。(《太祖實錄》)
國珍實欲泛海,以風不順,不得已,歸命。(《月山叢談》)
戊午,徙方國珍所署偽官左右丞、元帥劉庸等居于濠州。
洪武二年己酉十月,以方國珍為廣西行省左丞,李思齊為江西行省左丞,俱不之官,食祿于京師。
洪武三年庚戌十二月,命方國珍子孫世襲指揮金事。
洪武七年甲寅三月壬辰,廣西行省中書左丞方國珍卒。
太祖命湯和攻慶元,國珍懼,十年不改正朔,下海避之。繼又請降,惟侄方明善拒敵,后亦降。太祖以國珍既降,不念舊惡,授廣西行省參政,起造千步廊一百間報功。其次子亞關獻三郡海船水手數萬。及建言沿海筑城立衛所防倭,太祖從之。(《國初事跡》)
谷真朝畢,宣升奉天殿,賜以龍衣冠帶,命于大臣班坐而宴。(俞本《紀事錄》)
上以公誠愨,遇之特厚,每賜宴饗,皆與功臣列坐。未幾,有廣西左丞之命,俾奉朝請。一日侍上燕,坐不能興,輿至第,則成末疾矣。上數遣中使賜問,官其子禮廣洋衛指揮僉事,完虎賁衛千戶所鎮撫,令得親見之。已而疾革,上遣中使問所欲言,公指使者中坐,良久,曰:“臣荷陛下厚恩,無尺寸之功,而子孫椎魯,絕不知人間事。幸陛下以臣故,曲加保全,則臣感恩九泉,為犬馬報陛下矣。”言畢而逝。上親御翰墨為文,命官致祭,皇太子暨親王亦如之。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亦皆奉上旨臨祭,成禮而去。先是,公病時,嘗屬諸子曰:“我即死,無歸葬海濱。皇上遇我過厚,可求京城外之地埋焉,且使后人習于禮義”。及是,卜城東二十里玉山之原,禮部為奏請,上欣然可之。(《神道碑》)
國珍與兄弟俱不知書,時佐其謀議者,同邑劉仁本、張本仁、鄭永思、永嘉丘楠輩,惟丘楠頗廉慎,余皆由州縣胥吏進用,貪賄營私,無深慮遠略。其兄弟子侄分治二郡,政刑租賦,率任意為輕重。侄明善居溫,頗循法度。而兄國璋、弟國瑛居臺,惟以買田、造舟、殖貨,為富家計。及國珍降,其參佐皆被杖死,惟赦楠,仕為韶州知府。(《太祖實錄方國珍本傳》)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