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庚戌(開熙四年)四月,大明大將軍徐達遣裨將金興旺、張龍由鳳翔入連云棧,合兵攻興元,興元守將劉思忠、知院金慶祥迎降,達留興旺、龍鎮守。
七月甲辰,明升遣使以香楠木來獻,詔賜升與其國相戴壽、知院向大亨及來使文綺紗羅有差。
丙辰,明升將吳友仁寇興元,守將金興旺擊卻之。
友仁攻興元,興旺奮擊,友仁退。明日,復來攻,興旺面中流矢,拔矢復戰,斬首數百。城中兵才三千,友仁兵三萬,興旺斂兵入城,友仁乃圍城決濠填塹,攻益力,興旺嬰城固守。大將軍徐達令傅友德領兵三千徑趨黑龍江,夜襲木槽關,攻斗山寨,下令軍中人持十炬燃于山上。友仁軍見列炬,大驚,乘夜遁去。(《太祖實錄》)
夏守瞿塘將莫平章以兵犯歸州,欲報興元之役。大明將陳聞出兵南門與戰,大破之,斬首三百,擒八千人,送楊斬之。(《鴻猷錄》)
是年,大明遣使假道攻云南,戴壽不奉命。秋,再遣蔡參政招諭,兼致禮物,不從。明、夏竟絕和好。(《平夏錄》)
大明遣使求木植,丞相戴壽不與。(《明氏實錄》)
秋,夏丞相劉禎卒。
禎,元進士,精于易數,導夏主修道,盡逐胡元,以安中夏。詔令多所代制,人比之孔明云。(《明氏實錄》)
洪武四年辛亥(開熙五年)正月丁亥,太祖遣將伐蜀。
上親祀上下神祗,告伐明升。命中山侯湯和為征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為左副將軍,德慶廖永忠為右副將軍,暨滎陽侯楊、都督僉事葉升率京衛、荊襄舟師,由瞿塘趨重慶;潁川侯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左副將軍,暨都督僉事何文輝等率河南、陜西步騎由秦隴趨成都。上諭和等曰:“今天下大定,惟川蜀未平,朕以明玉珍嘗遣使修好,憫升稚弱,不忍加兵,遣使數加開諭。升乃惑于群言,反犯吾興元,不可不討。師行之際,肅士伍,嚴紀律,以懷降附,無肆殺掠。昔王全斌之事可以為戒。(《太祖實錄》)
閏三月,楊師進次夔州大溪口。
蜀人自謂瞿塘天險,遣平章莫仁壽守之,以鐵索橫斷關口;王師臨境,又遣左丞相戴壽、平章鄒興、副樞飛天張益兵為固守計。壽等于鐵索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鑿兩崖壁,引纜為飛橋三,平以木板,置炮石、木竿、鐵銃其上,旁橋兩岸,復置炮,以拒我師。遣指揮韋權出赤甲山以逼夔州。李某出白鹽山下逼夔府南岸,攻南城寨。與都督僉事王簡出大溪口,進攻瞿塘扼江之眾。戰不利,赤甲、白鹽之師亦退還歸州。(《太祖實錄》)
大明命湯和為征西將軍,廖水忠副之,攻夔關。戴丞相、向知院峽中設大橋控御,船至,以木頭撞下輒碎,竟不得上。屢戰不勝,退兵峽外。重慶城中每虛驚,禁不能止。(《明氏實錄》)
四月丙戌,傅友德攻階州,克之。
友德陛辭,上密語之曰:“蜀人聞吾西伐,必悉其精銳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師。若出其不意,直搗階、文,門戶既隳,心腹自潰。兵貴神速,但患不勇耳。”友德至陜,集諸道兵,揚言出金牛,使人覘知青川杲陽空虛,階、文守備單弱,遂引兵趨陳倉,選精兵五千為前鋒,攀緣山谷,晝夜兼行,大軍繼之,直抵階州。守將平章丁世貞來拒,友德擊敗之,生擒其將雙刀王等十八人,世貞遁去,遂克階州。(《太祖實錄》)
己丑,傅友德兵克文州。
兵至文州,距賊三十里,蜀人斷白龍江橋以阻我師。友德督兵修橋以渡,至五里關,丁世貞等復集兵據險,汪興祖中飛石死。友德奮兵急攻,破之,世貞以數騎遁去。癸巳,友德兵渡青川杲陽白水江,蜀人望風驚遁,友德遣人渝降之,遂引兵趨隆州,克之。
癸卯,傅友德兵克綿州。
友德兵徇下江油、彰明二縣,遂趨綿州,別遣藍玉夜襲其壘。守將向大亨軍驚擾達旦,友德麾兵乘之,蜀兵大敗,遂克綿州。大亨走保漢州。五月,兵至漢江,阻水,令軍中造戰艦百余艘。己卯,將進兵漢州,欲以軍事達湯和,乃以木牌數千,書克階、文、綿州日月,投漢江,順流而下。重慶守者見之,為之解體。
六月壬午,傅友德拔漢州。
夏人聞王師伐蜀,命丞相戴壽、太尉吳友仁等率眾守瞿塘,以扼三峽之險。及友德破階、文,搗江油,乃與友仁分瞿塘守兵還援漢州,以保成都。未至,而友德舟師已逼漢州,向大亨悉兵戰于城下,友德選驍騎擊敗之。既而,壽等兵至,友德親率師迎擊,大破之,遂拔漢州。壽與大亨留鄒平章守夔關,引兵走成都,友仁走古城。友德自將擊之,大敗其眾,友仁自古城遁還保寧。
戊子,廖永忠兵至舊夔府。辛卯,進兵瞿塘關,遂入夔州。
上聞湯和等駐兵大溪口,欲俟水平進師,賜詔促之。永忠聞命,即率所部先進。戊子,兵至舊夔府,平章鄒興、副樞飛天張出兵拒戰,分前后軍出兩翼旁擊,大敗之。遂進兵瞿塘關,山峻水急,蜀人設鐵索飛橋,橫據關口,永忠乃密遣壯士舁小舟逾山度關,以出其上流,衣青莎衣,出崖石草木間,而率精銳出墨葉渡,分二道攻水陸寨。舁舟出江者,自上流俱發夾擊,大破之。鄒興中火箭死,飛天張、鐵頭張等皆遁去,永忠入夔州。明日,湯和兵亦至,率步騎約會于重慶。
戊戌,偽夏平章丁世貞陷文州,指揮僉事來顯忠死之。傅友德率兵來援,世貞棄城遁去。
偽夏守金州九龍山寨平章俞某詣傅友德降。
己亥,廖永忠率舟師抵重慶,次銅鑼峽,夏主明升遣使詣永忠軍納款。
明升與右丞劉仁等大懼,仁勸升奔成都,升母彭氏泣曰:“事勢如此,縱往成都,不過延旦夕命,何益?”仁曰:“然則奈何?”彭氏曰:“大軍入蜀,勢如劈竹。今城中兵民雖數萬,皆膽破心悸,若驅之拒守,死傷必多,亦終不免也。不如早降,以免生靈于鋒鏑。”升遂遣使詣永忠軍,全城納款。永忠以湯和軍未至,辭不受。
癸卯,中山侯湯和至重慶,會德慶侯廖永忠,以兵駐朝天門外。夏主明升面縛銜璧,與母彭氏及右丞劉仁奉表詣軍門降。
六月二十一日,夏丞相劉仁挾幼主并皇后彭氏赍符璽詣軍門降。湯和受璧,廖永忠解縛,承制撫慰。下令禁侵掠,撫慰戴壽、向大亨等家,令其子弟持書往成都招之。遣指揮高德送升等并降表于京師。表略曰:“乾坤正一統,知天命之有歸;日月仰大明,撫華夷而無外。萬方丕冒,四海同歡。欽惟皇帝陛下,功軼禹、湯,德侔堯、舜。運乾元不息之妙,寰宇肅清;秉神武不殺之權,生民永賴。收豪杰于紛爭之日,施仁義于墊溺之時。景運維新,皇謨丕顯。故無征而不克,無令而不從。臣升僻處偏方,懵無學識,既靡竇融先幾之智,又乏錢ㄈ達事之宜,見同井蛙,計窮穴兔。揣罪實由于己,啟釁用匪其人,自揆愚蒙,冒干天討,顧閉問之何益?遂開門以來降。迎拜道旁,竊郊子嬰之系頸;仰瞻天上,敢希孟昶之傾心。謹將軍馬、錢糧、府庫及土地、人民以獻。”
七月庚申,傅友德圍成都。辛酉,夏丞相戴壽等以城降。
夏丞相戴壽、知院向大亨等,以象載甲士逆戰,友德命前鋒以弓矢、火器沖之,象中矢卻走,壽兵死者甚眾。會湯和遣人報捷,壽等亦得其家書,遂無斗志,乃籍府庫倉廩,遣其子詣軍門納款。翌日,壽等率其屬降。友德按兵入東門,得士馬三萬。壬戌,分兵徇崇慶,知州尹善清拒戰,擊斬之。成都既平,分兵徇川蜀之未下者,因籍其丁壯,置守要害。
乙丑,明升等至京師,及其官屬朝見,封為歸義侯。
上聞大軍下蜀,命中書集六部、太常、翰林、國學定議受降等禮。省部按宋太祖乾德三年蜀主孟昶入宋故事:是日,上御奉天門,宣令升等于午門外,跪進《待罪表》。宣《表》訖,承制官出傳制,升等皆俯伏。侍儀舍人掖升起,跪聽宣制釋罪,升等五拜三呼萬歲,又四拜出,文武百官行賀禮。上曰:“孟昶專治國政,所為奢縱。升年幼,事由臣下,宜免其叩頭伏地上表請罪之禮。”是日,升率官屬朝見,制授升為歸義侯,賜冠帶衣服及居第于京師。
八月庚子,江夏侯周德興克保寧,擒吳友仁歸,友仁伏誅。
德興等克保寧,執吳友仁送京師,蜀地悉平。十月,上以友仁寇漢中,起兵端,致明氏失國,命誅之。
十一月,征西將軍湯和等振旅還京。
和等師還,各上所佩印綬并所得蜀金印、冠冕、儀仗,銀印五十八,銅印六百四十,總制府七,元帥府八,宣諭宣撫司二十五,州三十七,縣六十七,官吏將士凡五萬九百九十人,馬騾一萬三千八百余匹。(已上俱出《太祖實錄》,《平夏錄》、《平蜀記》俱同。)
洪武五年壬子正月,歸德侯陳理、歸義侯明升俱徙高麗。
辛亥七月,臺兵攻四川,小主同其母俱降,其后、母召入宮。以海舟送小主、德壽陳少主往高麗,飄飄然入于海矣。(《草木子》)
明升降封歸義侯,彭氏召入宮。父子凡十一年而亡。后送明升入高麗,今聞有子孫在。(《月山叢談》)
大明封幼主為歸義侯,彭后為皇妃,賜甲第以居。以劉仁為應天府府尹,余授職有差。前后明氏二主,幼主年十六歲。起至正辛丑,止洪武辛亥,共十一年。(《明氏實錄》)
史官方孝孺曰:“幼主雖春秋未富,德性純雅,通《孝經》、《論語》,為權臣執國命,不能宰制。所以內相屠,自剪其羽翼,遂致國內空虛。天戈一揮,若崩厥角,歸于一統,固其宜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