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西游記》,當我們沉思于佛教對國人的影響之中,不免想到泱泱大國,漢傳佛教流行近二千年的悠悠歷史,遙遙信徒千萬之眾,寺院星羅棋布遍布全國,外來宗教已經成為本土宗教,可是真正扎根本土只有四位菩薩,卻沒有一位本土佛主。
佛在《西游記》里,有三個含義,一是特指釋迦牟尼;二是指精神領域和思想境界;三是指佛界修煉成正果,等級最高的階層和職位。《西游記》中共有48位佛。這里我們所說的佛,是特指級別最高的佛教職位。為什么東土大唐就沒有一位本土佛主?中國四大佛教圣地,所供奉的也只是四位菩薩,即普陀山觀音菩薩,五臺山文殊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九華山地藏菩薩。而且這四大菩薩都不是本土產生。
要揭示這個問題,恐怕還要從唐僧取經的故事說起。
一天,如來坐在高高的靈山雷音寺蓮花寶座上,禪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清涵萬里天,身居西天,胸懷世界,把解放全人類作己任,滿臉凝重的對眾佛說:“縱觀天下四大部洲,社會制度不一,人權也不一樣,東勝神州的人,互相尊敬,社會和諧,心爽氣平;北俱瀘州的人,雖然好殺生,不注意環保和生態平衡,但因為是游牧民生活,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也無可厚非;我西牛賀州,**,科技先進,經濟發達,社會安定,生活自由,人權得到充分的保障;唯獨南贍部洲,爭權奪利,**,欺壓百姓,民不聊生。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如來決定要派一個精明強干的部屬,來完成這項輸出**的光榮歷史使命。
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眾佛不敢接受,唯有觀音菩薩請纓受命。
如來見了,心中大喜道:“別個是也去不得,須是觀音尊者,神通廣大,方可去得。”菩薩道:“弟子此去東土,有甚言語吩咐?”如來道:“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霄漢中行,須是要半云半霧:目過山水,謹記程途遠近之數,叮嚀那取經人。但恐善信難行,我與你五件寶貝。”即命阿儺、迦葉,取出錦蝠袈裟一領,九環錫杖一根,對菩薩言曰:“這袈裟、錫杖,可與那取經人親用。若肯堅心來此,穿我的袈裟,免墮輪回;持我的錫杖,不遭毒害。”這菩薩皈依拜領。
具有政治敏感性的觀音菩薩,當然知道唐僧早已是如來內定人選,nbsp;于是她己經周折終于將錦襕袈裟和九環錫杖送給了唐僧,并且在去東土的途中,成功的將沙僧、八戒、白龍馬和悟空收歸門下,成為唐僧取經團隊的成員,為唐僧取經做好了組織上的準備。
更為重要的是她還對唐僧一行給予更多精神和技術上的支持,唐僧師徒一行路上遇到了很多妖魔,在悟空等打不贏的情況下,觀音菩薩是有求必應,不厭其煩,親臨現場,排憂解難,降妖伏魔,指點迷津,從而保證了唐僧取經的成功。
這里特別值得稱贊的是,觀音菩薩不僅為唐僧取經的成功立下頭功,而且為佛教隊伍的壯大,為佛教事業的發展建功立業。在與妖魔的斗爭中,她善于做轉化工作,善于吸收人才,把一些有本領,可教育好的妖魔吸收到佛門來。如將黑風山的黑熊精降伏以后,收留為守山大神,將牛魔王的兒子紅孩兒,收留為善財童子;在五莊觀協調悟空與鎮元仙子的矛盾,使佛道兩家和睦相容,悟空與鎮元仙子拜為兄弟等。總之唐僧取經成功,觀音菩薩功不可末。
可是對觀音菩薩如此的功勞,如來卻視而不見,菩薩還是菩薩,與八戒、沙僧、白龍馬為伍,結果唐僧、悟空競成佛,排在觀音之上。
如來難道就沒有考慮到觀音嗎?是如來的忽視了嗎?認真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如來更深層次的用意。
其實如來并沒有忽視對觀音的考慮,他之所以不重用觀音是有他的顧慮和思考的。
首先,是觀音的功勞過大。過大了,功高蓋主,就會走向反面。也是古人常有的感嘆:善戰者無戰功。
其次,觀音的法力太大,能力太強。把觀音菩薩提拔為佛,無疑增加了如來的競爭對手,這會動搖如來的地位,威脅如來的寶座,因此,把觀音排在菩薩系列的第一位,既可以管好各位菩薩,又可以對觀音鉗制。
再次,在東土大唐疆域里,觀音菩薩的威望過高,影響太大,以至于老百姓常把觀音當佛祖朝拜。如果將南海觀音菩薩封佛,那么普陀山就完全可以取代靈山,觀音也可能取代如來。佛教中的西天極樂世界的地位,必將動搖,佛教的一個中心就可能成為二個中心。一教不能有二主。為了牢牢控制佛教的領導權,樹立西天唯一中心的地位,因此,東土大唐就不能再有佛了。如果東土大唐有佛主,人們還會舍近求遠嗎?靈山還能繼續成為人們心中的唯一的凈土嗎?西天還會成為唯一的極樂世界嗎?
四是,東土大唐已有的四位菩薩,人人崇敬,結構合理,并即普陀山的觀音菩薩,五臺山的文殊菩薩,峨眉山的普賢菩薩和九華山的地藏菩薩,有這樣四位菩薩,不僅相互影響,而且相互制約,這種結構不管從管理學的角度,還是從領導學的角度看,都有利于鞏固西天的地位,有利于如來佛主威信,有利于佛教的一個中心形象。不要忘了,惟我獨尊是任何宗教的組織原則。
最后,人們也許會疑問,唐僧、悟空不是封佛了嗎?是的,如來把唐僧和悟空封佛,是在他們把真經送到長安回到靈山后事情,因此這兩位佛和八戒。沙僧二位菩薩都在靈山,小白龍馬也回到西海,都不在東土大唐境內。
中國沒有本土佛主,體現了外來的宗教根源性,說明了佛教的中心仍然在靈山根本性,反映了釋迦牟尼獨一無二的權威性,表現了佛教只能繼承不能發展和超越的局限性。
因此,我們也揭開了泱泱大國,信佛的歷史如此悠久,佛教的信徒如此眾多,卻只有菩薩沒有佛主的原因了。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