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丁未,廣西元帥甄崇福復道州,誅賊將周伯顏。
十二月,江浙平章卜顏帖木兒等擊徐壽輝于蘄水,敗之,壽輝遁走。
十一月,卜顏帖木兒與蠻子海牙、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哈臨禿、左丞桑禿失里、西寧王牙罕沙軍合,而湖廣左丞伯顏不花等軍皆會。十二月,分道進攻蘄水縣,拔其偽都,獲偽將相而下四百人,徐壽輝僅以身免。(《元史卜顏帖木兒傳》)
星吉大夫以舟師自安慶征湖廣,至湖口,適與蘄、黃紅巾遇,風勢不利,敗績,死之。紅巾遂順江而下,攻安慶,為義兵所破,大敗南還。既而,蠻子海牙中丞復總水軍義軍南征,破黃連大寨,徐貞逸等遁入黃梅山中及沔陽湖中。官軍盡復武昌等處。未幾,盡抽軍下據廬州,官軍勢退,而賊勢復熾矣。亦憐真班丞相以馬步軍由江東援江西,至龍興,逾月而卒。左丞火爾赤總其兵,攻臨江,復瑞州,進攻袁州,與歐軍相持,數年不決,后卒敗亡。(《庚申外史》)
偽將王善陷福州府,巡檢劉浚敗死。浚子健起兵,誅善。
江西賊帥王善寇閩,破羅源,分兩道攻福州。連江縣寧善鄉巡檢劉浚拒之辰山。俄聞福州陷,眾多潰去。浚帥其子健進兵,遇賊于中麻,鏖戰三時頃,浚中箭墮馬,健下馬掖之,俱被擒。浚戟手大罵,賊斫其手指盡,次兩腕與足。浚罵彌厲,遂割其喉舌而死。健亦以死拒賊,善義之,舍健使瘞父尸。健歸,請兵于帥府,弗聽。盡散家貲,結死士百人,詐為工商流丐,入賊中。夜半,發火大噪,賊驚擾,自相屠戮,健手斬殺其父者張破四,并擒善及寇首陳伯祥來獻,磔之。(《元史忠義傳》、《龍飛紀略》)
至正十四年甲午(治平四年)三月,江西左丞相亦憐真班卒。
江西自道童政治懈弛,亦憐真班至,風采一新,盜賊謀歸款。至是卒,所部為之喪氣。(《元史續編》)
十二月,詔威順王寬徹普化還鎮湖廣。
寬徹普化率領王子及本部怯薛丹,展討賊立功。十四年,詔復鎮武昌,還其金印。(《元史威順王傳》)
至正十五年乙未(治平五年)正月丁丑,徐壽輝偽將倪文俊復陷沔陽府。
寬徹普化命其子報恩奴、接待奴、佛家奴同湖廣元帥阿思南,以大船四十余只,水陸并進,至沔陽攻徐壽輝偽將倪文俊,且載妃妾以行。兵至漢川縣雞鳴汊,水淺,船擱不能行,文俊以火筏盡焚其船。接待奴、佛家奴皆遇害,而報恩奴自死,妃妾皆陷,寬徹普化走陜西。(《元史威順王傳》)
三月癸巳,徐壽輝兵陷襄陽路。
五月庚戌,倪文俊自沔陽陷中興路,元帥朵兒只班死之。
七月壬寅,倪文俊復陷武昌、漢陽等路。
蘄、黃賊陷宣州,嘉議大夫、禮部尚書致仕汪澤民死之。
九月己亥,倪文俊圍岳州路。
十一月庚戌,賊陷饒州路。
至正十六年丙申(治平六年)正月,倪文俊建偽都于漢陽,迎徐壽輝居之。
三月壬午,徐壽輝復寇襄陽。
丙申,倪文俊陷常德路,總兵官俺都剌遁。
五月丙申,倪文俊陷澧州路。
六月,卜顏帖木兒復池州,以軍守之,尋卒。
是年十一月,卜顏帖木兒卒。(《元史卜顏帖木兒傳》)
八月庚申,倪文俊陷衡州路,元帥甄崇福戰死。
十二月,倪文俊陷岳州路,殺威順王子歹帖木兒。湖廣參知政事也先帖木兒與左江義兵萬戶鄧祖勝合兵復衡州。
至正十七年丁酉(治平七年)二月,倪文俊陷峽州,破轆轤關。明五珍進陷川蜀諸郡,因據守之。
五月丙申,大明將常遇春克青陽縣,趙普勝敗走。
遇春遣興國翼分院院判趙忠、元帥王敬祖等攻池州之青陽縣。蘄州徐壽輝將趙普勝出兵來距,敬祖以數十騎沖其陣,陣亂,眾兵乘勢疾擊,遂破之,克其縣。趙普勝者,本巢湖水軍元帥,初與與俞通海等皆來降,中道叛去,降于壽輝。為人驍勇,善用雙刀,人號為雙刀趙云。(《太祖實錄》)
至正十二年,雙刀趙據含山,聚眾結水寨,稱彭祖家。十五年正月,克彭祖水寨、含山縣。十六年六月,院判趙子忠攻池州青山,不克,守賊乃雙刀趙。十七年,郎中段興守銅陵,雙刀趙聞興威名,不敢侵。十一月,院判趙子忠并帳前黑先鋒攻青不克俱陷。(俞本《紀事錄》)
九月,倪文俊謀殺其主徐壽輝不果,自漢陽奔黃州,壽輝偽將陳友諒襲殺之,友諒遂自稱平章。
十二月,明玉珍據成都。
玉珍為文俊守蜀,文俊死,玉珍遂自據之,蜀中郡縣皆附。(《平胡錄》、《元史續編》)
陳友諒寇安慶,守將余闕拒卻之。
十五年,拜闕江淮行省參知政事,仍守安慶。池州趙普勝帥眾攻城,連戰三日敗去。未幾,又至,相距二旬始退,懷寧縣達魯花赤伯家奴戰死。十七年,趙普勝同青軍兩道攻城,拒戰一月余,竟敗而走。秋,拜淮南行省左丞。安慶倚小孤山為藩蔽,命義兵元帥胡伯顏統水軍戍焉。十月,沔陽陳友諒自上游直搗小孤山,伯顏與戰四日夜不勝,急趨安慶。賊追至山口鎮,明日癸亥,遂簿城下。闕遣兵扼于觀音橋。俄饒州祝寇攻西門,闕斬卻之。乙巳,賊乘東門,紅旗登城,闕簡死士力擊,賊復敗去。戊申,賊并軍攻東西二門,又卻之。(《元史余闕傳》)
至正十八年戊戌(治平八年)正月丙午,陳友諒陷安慶路守將余闕死之。
賊樹柵起飛樓,金鼓震地,晝夜不得息。癸卯,賊益生兵攻東門。丙午,普勝軍東門,友諒軍西門,祝寇軍南門,四面蟻集。西門勢尤急,闕自當之,徒步提戈為士卒先,孤軍血戰,斬首無算,而闕亦被十余創。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闕引刀自剄,墮清水塘中。妻及子女皆赴井死。(《元史余閩傳》)
闕三上宰相書,不達,援兵亦不至,故城陷而死。(《庚申外史》)
友諒義闕之死,求其尸,殮葬于西門之外。(《陳氏事跡》)
四月甲申,陳友諒陷龍興路,省臣道童、火你赤棄城遁。
陳友諒復攻江西城,火你赤素與道童不相能,且貪忍不得將士心,見城且陷,遂夜遁去。道童亦棄城退保撫州路。賊追者至,遂為所害。(《元史道童傳》)
吳當字伯尚,澄之孫也。陳友諒陷江西諸郡,火你赤棄城遁,當乃戴黃冠,著道士服,杜門不出。友諒遣人辟之,當臥床不食,以死自誓,乃舁床載之舟,送江州,拘留一年,終不為屈。遂隱居廬陵吉水之谷坪。逾年,以疾卒。(《元史吳當傳》)
是歲,陳友諒陷江西龍興,司徒道童、左丞火你赤、總管安謙棄城從西門走撫州。贓陷瑞州,守臣臨江同知、給事中死之,至臨江,守臣定住降之,陷吉安,宣差尚書總管海尚書死之,陷撫州,達魯花赤完者帖木兒被獲,義不屈節,死之。(《庚申外史》)
甲午,陳友諒遣王奉國陷瑞州路。己巳,徐壽輝平章陳友諒遣其將趙普勝自樅陽寇池州,陷之,樞密分院院判趙忠被執。
五月壬寅,陳友諒遣康泰、趙琮、鄧克明等以兵寇邵武路。庚戌,陳友諒陷吉安路。辛酉,陷撫州路。
六月癸酉,大明中翼右副元帥謝再興、元帥趙德勝、總管劉貞率兵略石埭縣,與陳友諒兵遇,戰敗之,擒其將錢清、孟友德、張遵道等及部卒四百余人。
八月庚辰,陳友諒兵陷建昌路。
九月乙丑,陳友諒陷贛州路,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全普庵撒里及總管哈海赤死之。
江西下流諸郡皆為友諒所據,遣其將幸文才率兵圍贛,登城拒戰凡四月,義兵萬戶馬合某沙欲舉城降,普庵撒里不從,遂自剄。城陷之日,哈海赤謂賊曰:“與汝戰者我也,毋殺贛民,當速殺我。”遂見殺。(《元史忠義傳》)
十月戊子,元帥羅友賢復取建德縣。
時陳友諒將趙普勝既陷池州,又攻建德縣,陷之。友賢退軍祁門,收集精銳,復出與戰,敗普勝于葛公嶺,斬其萬戶汪彥章,普勝遁去,友賢遂復取建德。(《太祖實錄》)
十一月,陳友諒陷汀州路。
至正十九月己亥(治平九年)正月甲午,陳友諒兵陷信州路,守臣廉訪副使伯顏不花的斤力戰死之。
十八年,友諒遣王奉國寇信州,號二十萬。明年正月,伯顏不花的斤自衢引兵援焉。遇奉國城東,力戰,破走之。二月,友諒弟友德營于城東,繞城植木柵,攻我益急。日夜與賊鏖戰,糧竭矢盡,而氣不少衰。軍民食草苗、茶紙,既盡,括靴底煮食之,又盡,掘鼠羅雀,及殺老弱以食。六月,奉國親來攻城,穴地百所,或魚貫梯城而上。城陷,伯顏不花的斤力戰不勝,遂自刎。(《元史忠義傳》)
三月癸巳,陳友諒遣兵由信州略衢州,復遣兵陷襄陽路。丁巳,陳友諒將趙普勝寇寧國之太平縣,總制胡惟賢命萬戶程允同、義士汪秉叔率鄉兵五千擊敗之。普勝復寇陵陽、石埭等縣。大明僉院張德勝與戰于柵江口,復破走之。
四月癸酉,大明兵復池州。
初,趙普勝既陷池州,遣別將守之,而自據樅陽水寨,數往來侵掠境上。元帥徐達遣院判俞通海等往擊,敗之,俘其將趙牛兒等。普勝棄舟陸走。又擒其部將洪鈞等,并獲艨艟數百艘,遂復池州。(《太祖實錄》)
五月,趙普勝破石埭、太平二縣,段興、王卿力戰死。
六月,大明僉院俞通海率兵攻趙普勝,不克而還。
諸將患之,上曰:“普勝雖勇而寡謀,友諒挾主以令眾,上下之間,心懷疑貳,用計以離之,一夫之力耳。”時,普勝有門客頗通術數,常為普勝畫策,普勝尊為謀主。乃使人陽與客交,而陰間之。又致書與客,故誤達普勝,普勝果疑客,客懼不能安,遂來歸。于是厚待客,客喜過望,傾吐其實,盡得普勝平日所為。乃重以金幣資客,潛往說友諒所親以間普勝,普勝不之覺,見友諒使者輒自言其功,悻悻有德色,友諒由是忌之。(《太祖實錄》)
八月辛酉,倪文俊余黨陷歸州。
九月癸巳,大明元帥徐達敗趙普勝,克潛山縣。
徐達、張德勝率兵自無為登陸,夜至浮山寨,擊走趙普勝部將胡總管,敗之于青山,追至潛山界。陳友諒參政郭泰引兵自氵廣沙河迎戰,德勝復大破之,斬郭泰,獲馬騾牛畜千余,軍資無,遂克潛山縣,命詹元帥守之。(《太祖實錄》)
七月,上以侄朱文正同徐達、俞通海等水陸進攻安慶,不克。八月,大軍由潛山回,遂克無為州。張德勝攻淝州,俞通海青溪口破雙刀趙海船。(俞本《紀事錄》)
乙未,陳友諒殺其將趙普勝。
初,友諒既忌普勝,又有言普勝欲歸于我者,及是,憤潛山之敗,友諒益欲殺普勝。乃詐以會軍為期,自至安慶圖之。普勝不虞友諒之圖己,聞其至,具燒羊迎于雁氵義,登舟見友諒,友諒就執殺之,并其軍。初友諒與普勝攻陷安慶,令普勝守之。至是殺普勝,即生釁于我。(《太祖實錄》)
十月壬申,大明元帥俞廷玉攻安慶,不克,卒于軍。
十一月戊辰,陳友諒兵陷杉關。
十二月,陳友諒以江州為都,迎偽主徐壽輝居之,自稱漢王。
友諒遣兵略衢州,破杉關,而自引兵至江州,迎壽輝。初,壽輝聞友諒破龍興,欲徙居之,友諒忌其來不利于己,不從。壽輝不得已而止。至是,壽輝復欲往,友諒遣人止之,不聽,引兵發漢陽,十二月至江州。友諒陽出迎,而伏兵于城西門外,壽輝既入,門閉而伏發,盡殺其部屬,惟存壽輝,乃以江州為都,奉壽輝居之。友諒遂自稱漢王,立王府于城西門外,置官屬。自是,事權一歸于友諒,壽輝但擁虛位而已。(《太祖實錄徐壽輝本傳》)
至正二十年庚子(治平十年)正月,陳友諒兵寇池州,徐達擊敗之。
友諒既殺趙普勝,即有窺池州之意。上察知之,乃遣常遇春往池州與徐達共御之。使謂曰:“友諒兵至,當以五千人守城,遣萬人伏九華山下,俟彼兵臨城,城上揚旗鳴鼓,發伏兵往絕其后,破之必矣。”友諒兵至,其來甚銳,直造城下。城上揚旗鳴鼓,伏兵悉起,緣山而出,循江而下,絕其歸路;城中出兵夾擊,大破之,斬首萬余級,生擒三千余人。友諒遣使來曰:“此戰非我意,乃巡邊者偶戰耳。”其矜詐如此。(《太祖實錄》)
閏五月丙辰,陳友諒陷太平。
友諒攻城,三日不得入,乃引巨舟泊城西南,士卒緣舟尾攀堞而登,城陷,守將樞密院判花云及院判王鼎、知府許瑗俱死之。(《太祖實錄》)
戊午,陳友諒弒其主徐壽輝于采石。
初,友諒之犯太平,挾壽輝以行。既陷太平,志盈滿,急謀僭竊。乃于采石舟中,先使人詣壽輝前,佯為白事,陰令壯士持鐵撾自后擊碎其首,弒之。壽輝死,友諒遂以采石五通廟為行殿,舁殿中神像顛倒置門外,而僭位其中。群下草次行禮于江岸,又值大雨,冠服皆濡濕,略無儀節,識者知其必無成。(《太祖實錄》)
陳友諒乘勝下江南,至太平,弒徐真逸于舟中而自立。既而,大敗于金陵,南還后,于江州建都焉。(《庚申外史》)
友諒既殺倪文俊,遂率兵攻金陵,謀篡位,乃勒死徐壽輝于采石。是年五月,友諒既弒壽輝,改大義元年,則天啟、天定,豈友諒已不用治平乎。(《平胡錄》)
按《元史順帝紀》五月丁亥朔,陳友諒弒其偽主徐壽輝于太平路。《實錄》載在閏五月陷太平之后,似當以《實錄》為正。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