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喝酒的歷史久遠,大概上溯可以到夏商朝。“杜康造酒醉劉玲”,飲了杜康三盅酒,醉了劉玲睡三年,最能說明問題了。杜康是商朝人,可見從商朝時,國人就有酒喝了。不過據記載,中國造酒第一人是儀狄。儀狄,夏朝人,相傳是我國最早的釀酒人。朱翼中的《酒經》稱,夏朝初年,名為儀狄的一個官員用桑葉包飯釀成酒,以此獻給大禹,大禹飯后感到味道甘美,感慨道:“后代必有為了飲酒而亡國的。”于是下令禁止造酒,但此造酒之法仍在宮中暗暗流傳。另據《說文解字》記載:“古青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來商紂王果真因為貪圖酒色而亡國。
其實最早發現酒的妙用,不是夏、商,而是遠古時期,不是儀狄和杜康,而是古猿人,有詩為證:“古泗州,醉猿洲,特液釀成酒……”早在更新世晚期,下草灣人(江蘇泗洪境內)就喝上了自然釀成的果酒了。那時候氣候宜人,很多的果子成熟以后從樹上掉下來,這些果品在低洼處,長期堆積通過自然發酵產生乙醇,散發出酒的芳香,于是古猿人聞香而來。不然孫悟空就不會因為沒有能夠參加蟠桃會,喝不到瓊漿玉液,而惱羞成怒大鬧天空了。
自從酒問世以來,人們對酒就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是推崇它,“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認為酒可以助興壯膽,烘托氣氛,舒筋活血,消愁解悶,于是喜慶的事情需要用酒來表示慶賀,祭祀祖先、神靈、死者也非酒莫屬。朋友相遇,生意成交,畢業升遷,結婚成家,開工開業,工作變動,生兒育女,喬遷搬家等離酒不成席。“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一種認為,酒是萬惡之源,大到亡國,小到敗家。《戰國策魏策》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西游記》里有一副對聯可謂是高度概括了:破除萬事無過酒;斷送一生唯有酒。幾乎宗教各家都嚴禁教徒喝酒。于是各朝政對酒便有提倡和禁止不同之規定。
今天,我們對酒也是這樣的態度,反對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的明文規定早已有之。我們管了幾十年的吃喝,但時緊時松,不過從效果看,真的不能高估。自然災害時期,因為造酒要耗費糧食,我們實行了嚴格的生產限制,因此酒的產量很小,酒成為飯桌上的奢侈品。在計劃經濟時期,酒是定量供應的,需要憑票購買。現在經濟發展了,各類名目的酒充斥市場,喝酒不再是一種高消費了,但喝酒誤事卻越來越普遍。于是政府為了樹立形象,午餐禁酒;并對接待什么樣的客人,喝什么規格的酒都有明確的規定。因為醉酒駕駛闖禍,屢禁不止,公安部門最近實現了最嚴厲的處罰政策,一經發現即扣12分,一年內也就基本與車告別了。
不過也有因禍得福的。武松醉打蔣門神,要是不喝點酒,說不定打不贏蔣門神呢。《岳飛傳》里的牛皋也是一位福將,一次他在軍營喝的酩酊大醉,忽然金兵營前挑戰,不能因為喝醉酒而畏敵。于是他勉強騎上戰馬,搖搖晃晃來帶金兵前。挑戰的金將見牛皋醉的歪歪倒倒,殺了一個醉漢,不顯本事。于是與牛皋對話,那知牛皋突然口吐酒飯至金將臉上,就在金將拂拭臉上的贓物時,牛皋卻清醒了,見眼前的是敵人,這才驚慌失措的揮起武器,稀里糊涂將金將打死。
畢竟因禍得福是極少數,醉酒還是要禁的。
不管怎么禁,可是國人對酒卻獨有情鐘,總是千方百計編個理由喝酒。軍人、商人、官人、老板、雇員、男人、女人都愛喝幾杯。盡管各類人喝酒酒風不同,但喝多了往往都要經歷由清醒到糊涂這么一個過程。還是喝酒者自己總結最精彩,這便是:和風細語、快言快語、豪言壯語、胡言亂語,最后到不言不語。
還有一位朋友總結的更有趣,她說喝酒就像女人的人生,開始是姑娘,嚴防死守;進而是少婦,來者不拒;然后是單身,你不找我,我找你;最后是老太太階段,明知不行,也要比劃比劃。
不過我對酒是這樣看的,好酒不酗酒。飲酒不醉方為高。喝酒還是以不誤時,不誤事、不傷身為好。
清閑時,花看半開堪佳境;高興時,酒喝微醉最為妙。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