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筆記(14)(原創)
注:本范本《老子注釋》系復旦大學哲學系《老子注釋》組注
原文:
視之而弗見,命之曰夷。聽之而弗聞,命之曰希。捪(mín)之而弗得,命之曰微。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謬(徼{jāo}),其下不忽(昧)。尋尋呵,不可命也,(繩繩不可名也)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隨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看也看它不見,就叫它“夷”。聽也聽它不到,就叫它“希”。摸也摸它不著,就叫它“微”。三者的無色無聲無形是無從追究的,他們本來就混為一體。這個混而為一的道,不會因向上走,碰到光明而顯示出來,也不會因向下去,墜入昏暗而隱沒潛藏。紛紜不斷,沒辦法給它起個名字,循環反復至虛無無物。這就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象的形象。這就是迷離惚恍,無法捉摸。跟隨它,看不見它的結尾,迎著它看不到它的起始。把握從前道的規律,來治理當下的事,推知古時的開始,這就是“道”的綱紀。
注釋:
① 夷,無色。希,無聲。微,無形。
② 捪,撫摸,摹。
③ 詰,追問。
④ 一,在此指道。
⑤ 徼,光明的意思。昧,昏暗的意思。
⑥ 繩繩,不清楚,紛紜不絕。
⑦ 惚恍,若有若無,閃爍不定。
⑧ 道紀,“道”的綱紀,即“道”的規律。
心得筆記:
老子開篇第一章即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闡明了可以說出的道,不是永恒的道,意即昭示“道不可言”。
隨后的莊子又在“輪扁斫輪”的故事里進一步說明“道不可傳”——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到了《知北游》里,莊子干脆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老莊之學的玄學的精要處大約就在此!
——這樣一個眾妙之門的“道”是玄之又玄,而又“道不可言”的。
所以,寫此章,我是茫然無措的。借用莊子一句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我今所言,權作“不知”,就當做茶余飯后的笑料之資吧!懇請老師和各位多多指點吧。
第一,“道”的“玄之又玄”的具體描述。
老子在本章里,對“道”的“玄之又玄”作了具體描述。
“道”不著色相,聲相,形相,不能呈現成物態,而至虛無,不是有形之物;不會被光明如太陽照亮而顯現出來,也不會為黑暗所湮沒。它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象的物象,若有若無,恍恍惚惚地存在著,任你跟隨,任你迎上,都無從查尋它的始終。
這樣一個玄妙幽深,變化無窮的“道”,我們是無法用感官來捕捉的!“道”不具備物體和形象的特點!而感官也只能以“色聲香味觸法”去感知具體的物象!所以說,感官的的感知是被動和有限的!事實也證明,人類靠感官生存是走不遠的。人類正在借助其他輔助工具,實現自己的認知和夢想。“善假于物也”已經讓我們登上了太空!遨游在宇宙里!
那么“道”即不具物象,而至虛無。因此感官的把握就會不靈。所以莊子還以“心齋”之法傳授給我們,讓我們用“心”去更好地體“道”。以“心齋”體“道”,就是排除一切雜念和欲望,從而達到“故恒無欲也”的境界,以體會萬物紛紜的“妙”之所在。
第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即從歷史經驗,前人之路里,探尋“道”的規律。
明朝萬歷年間的張居正變法,在對官員的管理中,用了考成法。而這幾百年前的考成法卻一直能沿用到后世。而在后世的歷屆政府的應用下,又不斷地被細化沿用著。
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張居正還用了開源節流的方法。比如,為減少財政開支,張居正整頓了驛遞制度,并節流皇室的開銷。整頓驛遞制度這種措施,在今天仍有實用效果。如當今中央政府對各地駐京辦事處的管理和撤銷。
張居正對皇室的開銷的控制,即起到了節流的作用,又可杜絕從統治者上層,產生巨大的浪費和開奢華之風,進而從上層推行儉約之道。如隆慶六年,張居正請求神宗免去正月酒宴以及除夕燈火。而今,現行政府,亦是如此,禁止或限制官員酒宴等,行儉約之道。今年上海市的市政鮮花用量較去年減少四成,約十二萬平方米。鮮花市場的價格也就下降了許多,不必要的裝點也都廋了身。
可見古法今用,則是“道”的體用和“道”的規律。“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亙古不變之道,我們需細細體味和學習應用。
第三,“道也,進乎技矣”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是莊子在《養生主》中所說的經典之論,應該是對老子“道”的補充和延展。
“道”不僅可以在歷史經驗中去找尋,還可以在現實中進入“技”的領域里去探索。
不要小看“技”,這可是生存之道。我們以非洲豹為例,來看看非洲母豹教授小豹子的生存之“技”。
在小豹子出去獨立生活的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內,非洲母豹要教會它們許多最根本的生存與捕獵技巧。
首先,非洲母豹媽媽要教會孩子們先學會“不”。
——不要招惹獅子、鬣狗這些群居動物,他們會一窩蜂而上,來撕碎你。不要觸惹犀牛,它們脾氣暴躁,會和你拼命。
——不可懈怠,貪玩,要勤練基本功。跟媽媽學游泳,學爬樹,學習偷窺和偽裝的隱蔽術。可以選個野豬或者鳥兒來練習奔跑跳躍。
——不可心境浮躁。作為直覺性殺手,心要沉得住,靜下來。才能在必要時調動直覺,抓住機會,一擊即中。
——不可四處游蕩。外面的世界雖精彩,卻危機四伏。作為獨居動物,你的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獨,經營好家園。
——不要貪得。要知道你的需要和能力有限,捕捉易捕的獵物果腹就好。
——不要逞強。利用你的強項,守住你的生命底線,遇到危險時,快點跑呀!你的強項就是奔跑。
——還有什么“不”,將來你離開媽媽自己去思考。
這些“不”你做到了,有一天你離開媽媽就“能”了,
其次,非洲母豹媽媽還要教會孩子們沉著應戰,學會觀察和計劃,應對環境的變化。倘若食物匱乏時,還要學會出遠門去尋找可以生存的食物。
正因為小豹子們得益于母豹媽媽“技”的傳授,所以小豹子們在“技”的學習中,進而也掌握了生存之“道”,從而可以走向廣闊的大地去生存。
只是人生得“道”時,好似“春水船如天上坐”,
失“道”時仿佛又如“老年花似霧中看”。
“得道”和“失道”之間實則不易把握。老子的《道德經》引領我們去“悟道”,讓我們學會“悟道”。
黃石公《素書》所說的:“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鐘。”這是我老師竹翁常常引用的經典之語,我在此借用。
癸巳年孟秋梅已香寫于學易齋
作者:筆名梅已香,號文溪君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