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筆記(12)(原創)
注:本范本《老子注釋》系復旦大學哲學系《老子注釋》組注
原文: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畋(tián)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譯文:
五色會使人眼花繚亂。跑馬打獵會使人心發狂。難得的財貨使人們的行為受到妨害。五味使人傷嘴。五音使人耳聾。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只滿足肚子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而不追求好看(感官的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虛華誘惑,而獲取以“為腹”為生存的目的。
注釋:
⑴五色,黃、青、赤、白、黑。目盲,比喻眼花繚亂。
⑵畋獵,打獵的意思。
⑶妨,妨害
⑷爽,口腔舌頭的味覺出了毛病。
⑸五音,宮、商、角、徵、羽。耳聾,比喻聽覺不靈敏。
⑹“為腹不為目”中的“腹”本義“肚子”在此可引申為生存需要。“目”本義“眼睛”可引申為感官的聲色之娛。
⑺“去彼而取此”中的“彼”是總結性的結語,意即:感官的聲色之娛,物欲的虛華誘惑。“此”的含義是“實其腹”的意思,強調一種以生存為目的的生活態度,而不是浮華享受的生活追求。
心得筆記:
一,在追逐物欲與享樂面前的中國人,該好好反省和反思一下了。
說實在,讀老子這一章,和準備寫這一章的筆記時,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現在身為一個中國人,在世界民族面前,不敢用“傲”字來標示自己。借用林泉忠博士的文章《中國國際形象為何不好》中的總結是:“突顯國際形象并非取決于該國在世界的經濟地位與政治地位。筆者以為該國的文化軟實力、國民素質、外交政策等都是影響國際形象的關鍵。”是的,在今天,當2010年的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而中國的國際形象卻跌至八年來的最低點。林泉忠博士在文章中還提到今天的日本:“彰顯了日本的文化軟實力,包括影響世界的文創產業,反映在高度自我管理能力的國民素質,都廣泛地受到了世人的肯定。”
今天,中國人走出去了,但走出去留給世界的印象卻沒有了“禮儀之邦”的國民形象。一樁樁偶然事件,匯成了中國國民性的共有特性——那就是缺失文化軟實力,缺少信仰,不能高度自我管理能力的國民素質……
當世界矚目,那擁有3500年歷史的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的“丁錦昊到此一游”;當世界疑慮,那暴富的中國人,在世界之都巴黎老佛爺豪華奢侈購物的瘋狂舉動;當世界默然,那加納軍隊殘殺中國淘金者的事件……
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是否想起老子,你是否知道你是一個坐擁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子孫,為什么你拿到了錢財,卻丟掉了靈魂和信仰?
二,掀起歷史的一角,追溯國策的淵源。
1919年的“五四運動”以及后面延伸的新文化運動,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上確實作用巨大而無窮。它的那種激進主義思潮甚而至于延伸到*****。它的影響和作用,我不想作為學者一樣一一贅述。只揀兩樣最突出的方面說說。一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引進了馬列主義思想理論的傳播,為中國***的成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從此,中國便漸漸進入了一個獨尊馬列思想的國家。二是它的打倒孔家店,造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以至于打倒孔孟之道,成了我國歷史發展時期,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對傳統文化的國策。
于是,有一天我們這個民族在“讓少數人富起來”,“不管是白貓,還是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國策引導下,一些人不擇手段地,沒有信仰、沒有責任、沒有道德地富了起來,和生存了下去。當我們的口袋里有錢了,我們在通往國際化的道路上,一些有錢人不是為民族,為國家為家族,為家庭而有所擔當和責任。而是為自己極盡豪華奢侈腐朽墮落的生活,在物欲人欲面前,日日追逐感官的聲色之娛。什么表哥,房姐……不斷曝光的新聞視頻中,什么雷政富的不雅視頻,趙紅霞的什么,……說起來都夠讓人惡心的了。
三“陰德遠從宗祖種,心田留于子孫耕”留給我們的啟示。
從中國人在國外申請移民的情況來看,中國90%的**家屬和80%的富豪都已申請了移民。一個國家的統治階層和既得利益者為什么對自己的國家這么沒有信心?中國不是富有了嗎?中國制造不是走遍世界了嗎?神舟十號飛船不是馬上也要飛上太空了嗎?
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的強大富有是什么?美國,日本,德國他們為本國和世界人民貢獻的是什么?我們常說四大文明古國,常說西方文明,那么現代的中國“文明”體現在哪里呢?如果感興趣的話,你們可以去查查“文明”兩個字的深刻含義!
日本地震的時候,俄羅斯人說歡迎日本人到俄羅斯來移民定居;中國人跑到俄羅斯去開墾荒地,經營林木,被俄羅斯人趕走。試問:如果中國人有一天變成全世界被唾棄的民族,我們再有錢還能在世界的一角呆得住嗎?
大家知道何炳林嗎?被譽為中國的“離子交換樹脂之父”,是中國***成功爆炸的幕后功臣。他出生在廣東番禺縣沙灣村,就是那個在珠江三角洲遠近聞名的“沙灣何”。“沙灣何”在解放前擁有約六萬畝左右的族產,是一個近萬名宗族成員聚居的宗族。這樣一個宗族的成員可以自豪地說:“解放前,我們關起門來也不會餓死。”意思是,何氏可以什么也不做,靠沙田的地租便可以生存,因為那時,何氏的大宗祠每年從沙田上獲得的收入就達數百萬斤之多。
“沙灣何”始祖何人鑒從廣州南宋時期遷入,其長子何起龍是宋淳祐庚戌科進士,由此奠定了“沙灣何”以文化優勢和政治優勢起家的背景。如沙灣何氏大宗祠(即留耕堂)中,明代書法家陳白沙所書的“詩書世澤”的石刻門額,就體現了這種文化教育的背景,還有沙灣的“魁星樓”,是何氏先祖激勵后輩發憤圖強,勇奪頭標的歷史建筑的文化見證。正是在“沙灣何”這種高度重視教育,重視文化發展的基礎上,“沙灣何”人才輩出,除“何家三風”流芳后世外,還孕育了廣東音樂的代表人物“何氏三杰”以及現代的化學家、教育家何炳林。“沙灣何”在政治,經濟,宗族的壯大發展上絕非偶然。它興辦了許多書院,學堂,武館
……以大宗祠公費供族人子弟研讀。對族內子弟嚴格管理,比如那些“既無學問,又不事生產,費出無經……悖戾族人…”的族中不良子弟,則沒收其田產,歸收留耕堂。并在留耕堂掛出一副木刻對聯:“陰德遠從宗族種,心田留于子孫耕”強調了祖德的源遠流長,以及子孫的教育代代相傳的“詩書世澤”的理念。
試問?一個近萬名宗族的發展和壯大,都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那么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發展和強盛,是不是更需要文化的培養?而且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的培養。應該是多種文化的兼收并蓄!應該是多元文化的融合相通!不但有國民自己的文化,還有拿來的外國民族的文化,不但有古代的文化,還應該有現代的文化。不能只是一種思想理論指導我們!應該是多種思想流派并存,多種團隊并存,多種思維方式并存。
能夠成為大師的南懷瑾,之所以是大師,就在于他: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四,“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的國策指導。
說實在,中國歷史能延續到今天,正如大師南懷瑾所認為:中國能歷數朝甚至外來統治仍不亡,乃是中國文化不亡所致。
所以說丟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人,今天吃了大虧。
丟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人,在世界面前出了丑。
就拿老子這章來講,老子已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了后代子孫及國策制定者:
追求五色,五味,五音,以及馳騁畋獵這一類****的聲色之娛,和難得之貨的物欲誘惑只能讓人“目盲、口爽、耳聾、心發狂、行妨”。
“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注意這個“是以……故……”句式的正確解釋。應該解釋為“因此……所以……”。
因此圣人(智慧仁德的統治者)治理天下,只滿足肚子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而不追求好看。(好看、好吃、好聽、好玩刺激等感官的聲色之娛、和物欲的誘惑)所以摒棄感官的聲色之娛和物欲的虛華誘惑,而只求填飽肚子的生存即可。
老子是不提倡,追求聲色之娛和物欲的享受的,并以此來拉動國民的消費。反對超出生存以外的眾多欲望,這和他前面的“虛其心,實其腹”的治國理念是一致的。
真是感慨我們的老祖宗的智慧啊,幾千年前的理念和治國之策,今天依舊適用,而且至今不過時。而愚不可及的子孫卻不知應用。或許我們還不知道,我們這一兩三代人的揮霍,將由多少子孫餓著肚子來償還!
癸巳年初夏梅已香寫于學易齋
作者:筆名梅已香,號文溪君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