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經常到一位老先生的家去聊天,這位老先生知識淵博,而且非常健談。我每次拜訪,他總是非常熱情,和你侃侃而談。他心平氣和,語調平緩,面帶微笑。他從來不與你爭論什么,就是你說錯了,他也會微笑,點到為止。與他聊天竟是一種心靈的慰藉。
?老人稍瘦,卻腰桿硬朗,如同自己家園里的青竹,迎風挺拔;那花白的頭發和胡須,告訴你老人豐富的閱歷,顯示他一定從飽經風霜的歲月里走過;炯炯有神的眼睛,好像能夠看到你的心底,看清河里的游魚,蘆葦里的飛鳥;他說話宏亮,清脆利落,從來不帶泥拖水,如同青竹那樣清爽。慈祥的面容,雖然皺紋斑斑,卻始終微笑,鼓勵你從容自信,樂觀鎮定。
?除了他的人格的魅力之外,還讓我難忘是就是老人家周圍的綠蔥蔥的翠竹了。那青竹一年四季碧綠,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凜冽,不管是大雨磅礴,還是大雪綿綿,它始終不改顏色?!耙Фㄇ嗌讲环潘?,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便是青竹的真實寫照。你既看不到它飛揚跋扈的傲慢,也看不到它垂頭喪氣的表現;既看不到它悲傷憂愁的表情,也看不到它忘乎所以的神情;它好像天生就不會討好獻媚,阿諛奉承,隨波逐流,它好像由來就不知道傲慢無禮,目空無人,狂妄自大;它給人的感覺倒像是一位彬彬有禮的謙謙君子。
?說不清楚是對老人的崇敬還是對青竹的喜歡,居有竹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1988年,我隨市里商業考察團到深圳,居住的賓館就是竹園賓館,一進賓館,迎面而來的就是青青的竹子,走近賓館庭院到處都是青竹,就是餐具,用具也都是青竹的造型。當我拿到賓館的宣傳材料,看到了蘇東坡的名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讓我一下回想到知青時代的青竹,農村的青竹,那農村的景色,也讓我拿兩處的青竹作了一番比較。
如果說對農村青竹的喜愛,那是出自樸素自然的審美觀,出自對生活的熱愛,對環境的追求,那么現在面對賓館里青竹的喜愛,便是一種文化的追求和精神的思考。竹是高雅、純潔、虛心、有節的精神文化象征,難怪古今很多庭園幾乎無園不竹。居而有竹,則幽篁拂窗,清氣滿院;竹影婆娑,姿態入畫,碧葉經冬不凋,清秀而又瀟灑。聯想古往今來,眾多文人雅士常把松竹梅稱謂三友,常借梅、蘭、竹、菊來表現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為自己品德的追求。
我理解了人們為什么那么喜歡青竹了,理解了人們為什么喜歡和它共處同居。這里不僅僅是因為青竹長得令人喜愛,更多是它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它蘊含了更深的傳統文化的密碼。青竹被中華文化賦予象征宗教觀念和理想人格、表現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的功能,中華民族的內在情感、觀念常借青青的竹子來表現,因而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符號。英國著名學者,研究東亞文明的權威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東亞過去被稱為“竹子”文明,中國則被稱為“竹子文明的國度”。
?快退休了,我買了一處新房子,房子帶有一個小小的花園,如何裝飾家園,我真的費了一番心思,比如開辟一塊小菜園,種植幾朵花,栽幾棵果樹等,最讓我動心的就是小花園的外圍一定要栽上幾棵青竹,讓當年記憶再現,讓我對青竹的憧憬再現。
?馬年元宵節逛廟會,我連跑了兩次,終于買到了我心中的喜愛——青竹。
?青竹栽上了第二天就下起雨來,清晨,我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欣賞那亭亭玉立的青竹,觀察它的葉子是否舒展開了,是否真正成活了。人算加天助,連續兩天的小雨,它的葉子全部舒展開了。你看,它在雨中是多么的秀麗多姿,是多么的爽目清心,是多么的神采奕奕。雨中賞竹,也不失為一件快事——我的心情也隨著青竹的細葉舒展開了。
一天,我請居住小區負責綠化的師父,給我修剪石榴樹,他看到我院門前栽的青竹,便問我,門前栽青竹,是誰的主意。我說沒有誰的主意,是我自己的想法。他說門前是不能栽竹子的。我問為什么?他笑而不答。園藝師父神秘的表情,讓我感到疑惑。于是我趕緊查找資料,發現有這樣的說法:門口千株竹,家居世代福。也有的說竹子適宜栽在院子的東面,不能在西面;適宜栽在的東南方,不能在西南方,更不能在北方。這些說法和綠化師父完全不同。我在想,誰的說法正確?
我想起了一位佛教大師,曾經說過,富人住福地。我忽然開朗,庭院綠化就是人與環境的互動,和諧就好。你看得順眼就好。既有利于植物生長,又美化庭院就好,完全沒有必要顧忌那些流言傳說。
不知是小花園有了青竹,還是青竹站立在小花園,我現在更加喜它們了,以至于在雨中久久凝視,讓小孫子說,爺爺傻了,怎么在雨中呆站好久好久啊。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