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三教文化是《西游記》里三個主要脈絡,道教是其中一條重要的脈絡。
弄清楚道家、道教以及道教的組成部分,對于全面解讀《西游記》有著重要的意義。道教源遠流長,在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有著一定的地位,它曾經對我們古代社會政治制度、學術思想、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醫藥科學等各方面發生過重要的影響。
習慣上我們常把道家和道教混為一談,把道家等同于道教,嚴格的說,道家并不等于道教。道家和道教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他們的區別是,道家產生比道教要早600多年。道家是一種學說,而道教則是一種宗教實體。“道家”一詞,最早見于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諸子百家中以老子莊子思想為代表的學派。道家在思想理論上以“道”為最高范疇,主張效法自然,清凈無為,按自然守道為法則治國修身。
道家與道教的聯系在于,道家的思想體系完全被道教所繼承,如道家的道生萬物,氣化宇宙、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事物陰陽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辨證思維;自然無為、自足常樂、無欲無為的治國修身法則等,都對道教的教理教義、修持法術有著深遠的影響。道家的創始人老子也被道家尊為始祖。
道家作為一種學說,可以說是道教的靈魂、精髓和理論源頭。
道教的產生和形成,是在道家以后經歷了數百年之久,從春秋戰國到漢代道教的產生,道教不僅繼承了道家的思想體系,而且還吸收了神仙信仰和巫鬼崇拜等方面內容,從而形成了道教三大組成部分。
春秋戰國時期老莊思想和兩漢黃老學
道家是道教的前身,它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是當時百家爭鳴的產物。老子是創始人,《道德經》是道家的著名經典。
“道”,是自然無為,無形無名,既看不見莫不到,又法力廣大的絕對法則。是指導人類社會的一種精神力量;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是萬物之本。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正如《西游記》開篇所說:“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緲緲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道家認為世界本來是由道產生的,世界本來是一個混沌物,然后產生陰陽二氣,在陰陽二氣的作用下,而產生天、地和人等萬物。
“德”,是得道,即認識和體驗道的存在和作用,能夠按道的法則修身治國的意思。老子“德”的思想包含了深邃的智慧和內涵,它充滿了辯證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極必反”、“天之道,損有余補不足,人之道則損不足以俸有余”、“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等至今仍然是醒世銘言。老子認為美與丑、善與惡、禍與福、有與無、難與易、高與低、上與下等對立現象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轉化。
“經”,即作為思想行動標準的書。
《道德經》認為社會是按照道的要求發展的,人應該遵循這些規律,人們在道的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因此,主張無為而治,提倡效法天道,保持自然遏制貪欲,以柔克剛,清凈無為。
戰國中期的莊子繼承和發展了道家的學說,他不僅繼承了老子的道為萬物本源的宇宙觀,以及陰陽對立統一的辨證思想,而且認為萬物相通為一,彼此無別。莊子認為事物彼此之間的差別,人們關于是非善惡的爭論,都是因為觀察事物的立場和評判標準不同而致。如果用“道”的標準來觀察,沒有什么本質的差別。莊子還研究了生命運動規律,提出了很多養生之道,這些都成為以后道教的有機組成部分,以至于人們感悟道教養生。
到了兩漢時期,一些人假托黃帝、老子的威信和名義,運用了陰陽五行理論解釋天地萬物現象,從而形成了新的道家學派。
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等道教教團組織的產生,標志著道教的正式形成。太平道因《太平經》而得名,約發生于東漢靈帝的熹平、光和年間(公元172年-178年),由河北張鹿創立。 道教是主要組成部分:
道教繼承了老子、莊子的思想,兩漢時期還假借黃帝、老子的名義在繼承早期道家思想理論基礎上,吸收了諸子百家學說之長。
神仙信仰和方術
長期以來,人們就一直追求長生不老,這即是古人對人生與死亡的思考,又是對死亡的恐懼和爭斗。當古人無法回避死亡,但又追求長生,只有幻想神仙的存在,因此,神仙信仰也就滿足貴族化帝王的心理渴望。
其實神仙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并成為諸子百家之一,最初由燕齊沿海一些方術之士創立,他們杜撰渤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禽獸皆為白色,以黃金白銀為宮闕,神山有諸仙人和不死之藥。凡人遠望猶如云彩,近之三神山就會隱居水下。
在楚國,有人傳說西方昆侖山,山上有神人西王母,其狀如人,虎齒豹尾,回來昆侖山遂成為神仙家的仙境,它與東方海上三神山齊名,這些都說明人們追求長生不老的普遍心理。
到了秦漢時期,由于帝王官宦對長生不老的追求,逐漸把神仙家捧為神靈加以崇拜。道教為了爭取人們的信任和追隨,全面把神仙家學說吸收進來,成為道家的一個部分。于是修道成仙便成為道教的根本信仰和最高追求。
不過追求長生不老,也是大多宗教的共同目標。但是道教追求的是現世的不老,佛教追求的是來世的幸福。
鬼神崇拜和巫術信仰
古人在與自然界共同生存中,對其很多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就產生了恐懼心理,進而產生盲目的崇拜。于是天、地、等自然現象就成為崇拜的對象。古人還認為人是有靈魂的,于是又產生了對鬼魂的崇拜。到了周代,鬼神崇拜已經系統化了,形成了天神、土地神、鬼魂三個崇拜系統。如屬于天神的有上帝、日、月、星、斗、風、云、雷、電等,屬于地神的有社稷、山川、五岳、四瀆之神(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瀆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因這四條河都是單獨流入大海的,故稱四瀆。瀆、獨同音。),屬于鬼魂的主要是祖先神和圣賢等。
古人還認為皇帝就是天子,是替天行道。
山有山神,樹有樹神,河有河神,土地有土地神,鳥有鳥神,虎有虎神等,這些神靈都成為道教的理論,成為道教祭祀的對象。
在古時社會,祭祀神靈還有專門的職業者,他們專門負責祭祀活動,主持祭祀儀式,掌管神與人之間的交流,探知神意,為人祈福消災。沒有雨,可以向上天求雨,沒有風可以求風,沒有子孫可以求子孫等。
《西游記》里有一段,關于道教求雨求風的場面精彩的描述,唐僧師徒一行來到車遲國,見滿城文武官員好道,富民長老愛賢。原來車遲國干旱多年,百姓苦不堪言,朝廷要和尚念經作法求雨,那知和尚法力根本不管用。結果來了三個道士,祭祀天地,呼風喚雨,拯救了萬民涂炭。從此,朝廷棄佛尊道。那三位仙長,上殿不參王,下殿不辭主。朝廷常稱國師兄長先生。那三情觀更是天天宣理《消災懺》,日日開講《道德經》。那大殿前掛一幅黃綾織錦,寫的是:
雨順風調,愿祝天尊無量法;
河清海晏,祈求萬歲有余年。
悟空見了那虎力、鹿力、羊力大仙欺壓和尚,作威作福,十分不滿,就與他們斗法比試求雨,車遲國國王帶領滿朝文武官員觀看了這場佛道斗法。
大仙拽開步前進,徑到了壇門外。抬頭觀看,那里有一座高臺,約有三丈多高。臺左右插著二十八宿旗號,頂上放一張桌子,桌上有一個香爐,爐中香煙靄靄。兩邊有兩只燭臺,臺上風燭煌煌。爐邊靠著一個金牌,牌上鐫的是雷神名號。底下有五個大缸,都注著滿缸清水,水上浮著楊柳枝。楊柳枝上,托著一面鐵牌,牌上書的是雷霆都司的符字。左右有五個大樁,樁上寫著五方蠻雷使者的名錄。每一樁邊,立兩個道士,各執鐵錘,伺候著打樁。臺后面有許多道士,在那里寫作文書。正中間設一架紙爐,又有幾個象生的人物,都是那執符使者、土地贊教之神。
那大仙走進去,更不謙遜,直上高臺立定。旁邊有個小道士,捧了幾張黃紙書就的符字,一口寶劍,遞與大仙。大仙執著寶劍,念聲咒語,將一道符在燭上燒了。那底下兩三個道士,拿過一個執符的象生,一道文書,亦點火焚之。那上面乒的一聲令牌響,只見那半空里,悠悠的風色飄來。
悟空見三道士果有法力,就變了身法上天,令風婆婆停風,又令雷公、電公以及四海龍王協助,不聽那道士之令,果然三道士法力不靈。果然雷也不鳴,電也不灼。
那道士愈加著忙,又添香、燒符、念咒、打下令牌,依然無效。
這時悟空對眾天神作了一番交待,將金箍棒向天指了五下,一指刮風,二指布云,三指雷電,四指下雨,五指晴天。果然天隨人意,悟空將三道士斗敗,從此,國王尊佛焚香。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道教祭祀天神的情景了,也可以了解到祭祀的儀式也是道教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總之,道教的正式形成,是在東漢順帝以后,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便是他的前身和雛形。道家說、神仙方術和鬼神崇拜便成為他的三個組成部分,從而成為完整系統的宗派。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