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中的人物,一般都比較淡薄名利,不愛做官。可是其中還是有兩個人官兒做得比較大。這兩個人,一位是山濤,另外一位就是七賢中年齡最小的王戎了。
王戎的官雖然做得很大,可是跟山濤不同的是,他實際的政績非常一般,而且此人的政治立場搖擺不定,加以非常愛財,因此他的人品時常為人所譏。若是單看他后半生的所作所為,甚至讓人感覺奇怪:這樣一個人,咋能混進竹林七賢的行列的?
很顯然,王戎是個比較復雜的人,而他的一生,前后兩個階段判若兩人。我猜他是AB型血外加雙子星座,可惜這種事情,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了。
王戎字濬沖,瑯琊(今山東省臨沂市)人。當時山東王家可是全國數一數二的高門大姓,東晉時期著名的丞相王導,就是從山東遷居到江東去的。王戎他老子王渾,他爺爺王雄都在魏國擔任刺史的官職,堪稱家門顯赫。這里有必要交代一句,魏晉時期,中國有兩個地方的王家都是高門望族,一個就是這里所說的瑯琊王家;還有一家呢,是山西太原的王家。這兩個王家,各有一個名人叫做王渾的。其實嚴格地說,山西太原的王渾,倒比山東瑯琊的這位王渾更加有名呢。山西太原的王氏名人,我在后面的篇章中會專門寫到,之所以作這樣的交代,是為了避免大家在后面的閱讀中產生誤會。
《晉書?王戎傳》里說他“幼而穎悟,神彩秀徹。”這樣的形容,我們已經不是頭一次見到了。總結規律,在那個時代,小時候就很聰明,這乃是日后能夠成名的重要條件之一。王戎生下來就有一項特異功能。一般人看太陽時,都睜不開眼,而且看一會兒就會感覺頭暈目眩。可是王戎不會。他可以瞪著大眼,對著太陽看個半天,不但不會感到目眩,甚至連眼皮都不眨一下。當時的帥哥兼名士裴楷就曾經親眼目睹過他的這一特異功能。王戎的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因此評價道:“戎眼燦燦,如巖下電。”擁有這樣一雙電眼的王戎,要是在夜間被放出去,一定能把周圍的野貓全都嚇跑。
小時候的王戎,不僅目力非凡,膽色也是過于常人。還是六七歲的時候,他有一次去宣武場看馬戲團表演,當時,圍觀的人甚多,有只猛獸被惹煩了,在籠子里頭大吼起來,吼聲震地,把觀眾嚇得四散奔逃,只有王戎站在那兒,一動不動,神色自若。當時魏明帝曹睿也在場。他坐在高閣上,看到這一幕,感到非常驚奇,心想,此子將來一定不同凡響。
不過,真正讓少年時代的王戎聲名大噪的,卻是這樣一件事。有一回,王戎跟一群小伙伴在路邊嬉戲,大家發現有棵李子樹上面結著累累的果實,于是紛紛跑去摘取,只有王戎自己站在那兒一動不動。有些伙伴感覺奇怪,跑了一半,又回來問他為啥不去摘,王戎慢悠悠地答道:“你們看嘛,李樹就長在大路邊上,樹上卻有那么多果子,這顯然是沒人去摘。你們想,為啥伸手就能夠到的果子,卻沒有人去摘呢?那一定是因為樹上結的李子是苦的。”伙伴們摘了幾個,一嘗,那李子果然是苦的。
正是憑著這樣的聰明,王戎才十幾歲時,就得以進入竹林集團,這顯然離不開阮籍等人對他的推許。竹林領袖阮籍跟王戎他老子王渾也算是朋友了,他經常去王渾家串門。當年王戎才十五歲,比阮籍小了足足有二十歲,可是阮籍偏偏特別喜歡跟這個小孩兒說話。每回阮籍去找王渾時,跟他說不上幾句,就徑直就去找王戎聊天了,而且一聊就是幾個鐘頭。王渾知道以后,非常不爽,有一回阮籍來時,他就拉住他的胳膊,問他為啥厚著兒子,薄著老子。阮籍回答道:“濬沖(王戎字)人才清賞,他跟你啊,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不是我傷你自尊,讓我跟你說話啊,倒真是不如去跟阿戎說話哩。”
后來,王渾病死在涼州刺史任上。他先后為魏、晉兩朝效力,也算是輔國老臣,門生故吏遍天下。他死后,他以前的下屬們湊了幾百萬銅錢,捐給王家,算是他們對老上級的那么一點心意。這么一大筆錢,夠花好久了,誰見了能不動心啊?可是王戎就偏偏堅辭不受。他向那些人表示,心意領了,可錢萬不能收。這件事傳出去以后,王戎的名聲就更響了。客觀地講,王戎在這件事上的處理,倒確有些竹林之風,可是聯想到他后來的處世態度,簡直讓人懷疑這件事究竟是不是他干的。
王戎雖然人長得還算帥,可是個子比較矮,加上他這個人任率不修威儀,所以看上去給人感覺邋里邋遢的。可是這并不妨礙他廣邀時譽。王戎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眼光準,口才好。當時的公卿大夫們經常聚在一起飲酒高會。有一回,有人問當時的另一位名士王濟道:“昨天飲宴的時候,大家都有什么特別的言論啊?”這個王濟,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那位家在山西太原的王渾的兒子,這人也是個很能折騰的主兒,我們在后面會有專門的篇章來介紹他。當時王濟回答道:“大家的言論,各有風采啊!張華善說《史記》和《漢書》;裴頠則擅論前朝名士的言行,皆袞袞可聽;王戎呢,他最擅長談論子房、季札等人的的事跡,聽來真是超然玄著啊。”張華和裴頠都是當朝的名士,皆以才華見識而聞名,王戎得以與他們并列,并且得到的評價比他們還高,說明這個人搞講演確實有一手。
其實,要不是口才這么好,估計竹林里其余那幾個人也未必肯帶王戎一起玩呢。有意思的是,雖然王戎在七個人里頭年齡最小,可是他的架子倒蠻大的。每回竹林聚會的時候,他一般總是最后一個到。有一回,他又去晚了,阮籍開玩笑地說道:“這個俗物又來敗咱們的興了。”王戎笑著回道:“反正你們的興致很容易就敗了。”來這么晚,多半因為王戎還要去忙活他那些追名逐利之事。由此可見,跟其他幾人相比,王戎身上的俗氣確實重得多,可是因為聰明穎悟,見識不凡,竹林中那幾個人,跟他的關系還是比較融洽的。
我們說王戎見識過人,這是有根據的。王戎這個人,不像嵇康那么孤傲,什么樣的朋友都肯結交,他鐘會關系不錯。鐘會出兵伐蜀之前,曾經去跟王戎道別,向他詢問他自己到了西蜀后該如何行事。王戎回答道:“道家有言,‘為而不恃’,意思就是說,成功不難,想要保住成功的果實才是真的困難。”后來事情的發展果然印證了他的預言。鐘會一路勢如破竹,輕易就打到了成都,蜀國遂宣告滅亡。可是隨后他野心膨脹,打算聯合姜維,據蜀做亂,最后落得事敗被殺。后來人們議論此事時,都說王戎有先見之明。
晉武帝司馬炎死后,太尉楊駿以皇親的身份輔政,但是他很快就在跟皇后賈南風爭奪權利的斗爭中敗下陣來,被砍了腦袋。楊駿死后,東安公司馬繇暫時掌握了朝政,他專斷擅權,威震內外。王戎去勸他道:“大事之后,宜深遠之。”司馬繇不聽,后來果然被賈南風安排個罪名,丟了腦袋。這也可算是王戎有見事之明的證據。王戎有個族弟,年齡就不大就有高名,可是王戎對他卻非常討厭。每回這位族弟來拜見王戎時,他都推說生病,不肯接見。為啥這樣討厭呢?王戎也說不清楚,只是莫名其妙就覺得那人面相不好,感覺他以后一定會做些叛國亂民的勾當。后來事情果然不出他所料。他的這位族弟,在兩晉時期可沒少做興風作浪的事,他就是王敦(王敦的故事,我們會在《漫說兩晉南北人?東晉篇》中詳加介紹)。
王戎一生中所經歷過的最風光的事,應該是參與西晉初年那場滅吳的戰役了。他在進攻武昌的戰斗中指揮得當,收獲了不少戰功。吳國被平定后,他被封為安豐侯,得到許多錢帛和賞賜。這時候的王戎已入中年,七賢之中,大部分人已經不在世上了。因為在官場混跡多年,他的竹林之氣漸褪,而逐利之心漸增。在荊州任職的時候,他曾收受南郡太守劉肇“細布五十端”的賄賂,這件事后來被紀檢部門查到了。雖然武帝后來出面幫他打圓場,對朝臣們說:“王戎哪里會是懷私茍得的人呢?他這么做,只不過是不想表現得太過特立獨行罷了,”可是此事之后,王戎貪財圖利的嫌疑總是抹不去的了。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