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天的奔波,我們終于到達了西北重鎮蘭州市。
來到蘭州,主人熱情地向我們介紹本地的情況,自然少不了介紹當地的特色小吃------蘭州拉面。說起蘭州拉面,他們就會滔滔不絕,蘭州拉面在全國也是很有名氣的,各地都有,但最正宗的莫過于蘭州,所以蘭州人引以為驕傲,對它有一種說不出的情結,不僅平時常吃,而且他們出差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吃一碗蘭州拉面。在外地工作的蘭州人,哪怕時間再久,也不會忘記蘭州拉面,有機會總想吃一碗過過隱。
主人盛情款待我們,在蘭州的百年老店金鼎拉面館吃了一頓正宗的蘭州拉面,在主人的精心安排下,我們邊吃邊觀看了蘭州拉面的制作表演。看著廚師們精湛的表演,聽著服務人員詳細的講解,我們對蘭州拉面也產生濃厚的興趣,覺得這種風味小吃無論在制作上還是口味上都是很有特色的,我把這些特色歸納為四個“四”。
一碗正宗的蘭州拉面,首先要有四種“色”,即一清二白三紅四綠。
所謂“一清”,就是蘭州拉面的湯色非常清澈,連飄在上面的油花也很清爽,雖然是清湯,但味道卻很濃厚。據說蘭州拉面的湯是用牦牛骨加上一些配料熬制而成的,這個配方是絕對保密不傳外人的。人們一般可以學會如何拉面,但是很難學到制湯的技術。
“二白”,是在湯中放一些薄薄的羅卜片,在清湯的映襯下,羅卜片色白如玉,惹人喜愛。
“三紅”,就是在湯中放入油炸辣椒片,不僅又紅又香,而且色彩鮮艷,把湯色點綴得鮮亮醒目,讓人大開胃口。
“四綠”,是在湯中放入一些青蒜葉或香菜葉,片片綠葉飄在湯里,恰如翡翠一般。
第二個“四”,就是蘭州拉面的形狀分四種,即細圓、韭菜葉、蕎麥、大寬。拉面的制作時,是用沙漠里生長的一種植物,沙蒿中提取的堿性水和面的,這樣面就會很有韌性,拉起來就不容易斷。
第一種:細圓,狀如其名,拉面又細又圓,吃到嘴里口感非常潤滑柔軟。
第二種:韭菜葉,顧名思義,拉面就象韭菜葉一樣,扁扁的,吃到嘴里滑滑的有點韌勁。
第三種:蕎麥,其形狀是三角形的,象蕎麥粒狀,所以蘭州人稱其為蕎麥,吃起來比韭菜葉狀的面更有韌勁而且耐嚼。
最后一種:大寬,,其形狀如男人的褲腰帶,故而蘭州人也稱為皮帶面,這種面吃起來韌勁最好更耐嚼。
第三個“四”,就是用四種佐料,即牦牛肉、辣椒、白羅卜和青蒜。
最后一個“四”,就是四吃。吃正宗的蘭州拉面,一般要吃四碗,即把四種形狀的拉面各吃一碗。主人解釋說,如果吃不下四碗拉面不要緊,可以少吃點面,但碗里的湯一定要喝完,因為這湯營養豐富,制作精細,風味獨特。
主人還特地提醒我們,吃正宗的蘭州拉面,最好到老字號店或者是規模較大的飯店,才能保證拉面的質量好、做工細、輔料新鮮、衛生條件好,據說大的餐館一天可以吃掉一頭牦牛呢。
吃了蘭州拉面,聽了朋友介紹,我很感慨,真是萬里不隔蘭州面,千碗復看湯湯清!隨后主人又陪我們游覽蘭州的風景名勝,我們來到了白塔山公園和蘭州碑林。
蘭州碑林坐落在市區的北面,黃河的北岸白塔山上,白塔山是因為山上有一座元朝的白塔而命名。進入碑林館,迎面就看到一座碑,正面有“海不揚波”四個渾厚有力的大字,背面刻著“萬里金湯”,這八個字寫出了蘭州的歷史,原來蘭州歷史上西漢時設立縣治,稱為金城,取“金城湯池”之意。
碑林的主體建筑是草圣閣,正面高懸著一塊匾“蘭州碑林”,在它的左右下方各有一匾,右匾是“塔形河聲”,左匾是“翰墨流芳”,五樓的最高處還有一匾為“草圣閣”。登上“草圣閣”的頂層,面對洶涌的黃河,可以俯瞰蘭州全貌,城市的美景盡收眼底,一覽無余。
蘭州是甘肅省的省會,位于我國的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在大西北處于“座于四連”的獨特位置。市區南北群山對峙,東西黃河穿城而過。全市東西向蜿蜒五十多公里,南北約寬十余公里。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層巒疊嶂,既體現了大西北的渾然雄闊,又展現了江南的清奇秀麗。市區面積約1600余平方公里,城市所轄范圍有:城關、七里河、西固、安寧、紅古區和永登、榆中、皋蘭三縣,全市總面積1.31萬平方公里。
蘭州市海拔1500米左右,全市總人口314萬,其中城市人口為207萬,居住著漢、回、藏等38個民族。
從草圣閣下來,就看到一樓正門有一幅左宗棠寫的盈聯,,上聯是:千年覆看黃河清,下聯是:萬山不隔中秋月。真是氣壯山河的大將風度!
游覽了碑林,我們又來到了白塔公園,傳說元太祖在完成大元帝國疆域的統一過程中,西藏擁有皇權的落珈派法正派遣一位著名的喇嘛為其代表,竭見成吉思汗,不料到蘭州后因病去世了,公元1228年,元朝廷即下令建塔以示紀念。白塔高17米,為八面七級塔。真可謂:
空中飛來名寶剎擎天一柱;北山瓊擁勢嵯峨塔形巍然。
白塔山原來也是光脫脫的黃土山,因缺水和土壤呈堿性,山上并無植被,近年來,蘭州市政府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引山下的黃河水灌溉花草樹木,并建造了公園,現在的白塔公園滿山綠色、遍地花香,一片生機盎然!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