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們先生們,歡迎各位來到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因為各種原因,我們距離上次頒獎已經時隔二十幾年了。我想大部分人應該都記得,特別是場下各位從那一場災難中幸存的各位,你們能夠從那場災難中挺過來也一定是上天給予的神跡。現在,我們都在這里,雖然我們的禮堂簡陋,燈光也出奇的黯淡,我也不確定后排的觀眾能否聽清我在說什么,總之我們的禮堂完全無法和從前那個世界的頒獎大廳相比,但是大家要知道,我們的社會從二十年前的百廢待興,到現在終于走上正軌,人類再次把這個破碎的世界重新組合,創立新的秩序,的確是偉大的工程。大概這就是人類的可敬之處,我們抱著人定勝天的信念頑強的活到今天,縱觀這個藍色的星球,我們僅存的七萬名同胞們把這個世界重新建立,付出心血的大家都是英雄。
現在,我站在這里,我們將見證新世紀的第一次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禮。大家應該都知道吧,之前最被看好的那位受提名的作家,文森特-安東尼奧先生,很可惜的與我們新世紀的第一次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雖然安東尼奧先生的確在他的書中寫到了關于人類新世紀的暢想,關于人類在這二十年里的奮斗和艱辛,他的書也激勵了很多普通人去發掘,去探索前人留下的各種科學技術,還有地理人文,如果沒有他的文字給予我們的精神支撐,我想,今天我們也不會聚集在這里,我也沒有辦法向大家宣布新世紀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安東尼奧先生的確是一位偉大的作家,請各位來賓起立,為安東尼奧先生獻上熱烈的掌聲!
現在,我將要宣布這次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雖然這位先生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他無法站上這個領獎臺——很遺憾,這位先生已經在二十年前,在他最珍重的第二故鄉——意大利的威尼斯,去世了。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威尼斯已經在三十年前的一場洪水中被永遠埋沒在海水之下,三十年前我們的世界已經開始綻出了即將崩壞的裂縫,威尼斯的沉沒就是這個世界給我們的第一個警告。而這位先生,二十年前,在他得知我們的世界將不再安穩,我們的世界將要徹底重組之后,他毅然單獨出海,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從柏林乘飛機出發,到達了佛羅倫薩。他撐著一只年代古舊的貢多拉小船,一個人來到了那片曾經的水城。從此再也沒有了音信。這就是這位先生選擇的,結束自己與這個世界聯系的方式。
下面請所有來賓再次起立,為新世紀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爾伯特-安德烈爾先生,獻上你們最熱烈的掌聲。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么是威尼斯?或許在座的有些來賓甚至沒有聽過威尼斯的名字——無妨,畢竟已經過去了那么多年了。不過我想,大家應該都讀過這位先生的最著名的作品吧。沒錯,正是這部作品讓他的名字出現在了我們的領獎臺上。《海底的威尼斯》,這本書的封面正是曾經屹立于這座水城的圣馬可廣場鐘樓,背景是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抹黯淡而安寧的夕陽。這位先生,他曾經在年輕的時候,來到了沉沒之前的威尼斯,并且在這里結識了一位少女。那時他的寫作并不順利,剛剛被他的主編辭退,為了散心才從家鄉柏林來到威尼斯。也正是在他一生中最不順利的那個時候,威尼斯的少女卻告訴他,她一直是他的忠實讀者——于是這位先生就在他的書中寫道:“那就像是我身在工業革命時的倫敦,一切都是灰色的,我自己也是灰色的。她就像是漫天肆虐的霧霾之中,我偶然遇見的一抹金色的陽光。最讓我感動的是,她好像真的,真的,只愿照在我一個人身上。”。這位少女的名字叫做夏洛特,文中并沒有提及她的姓氏。正是這位少女,她帶著當時還是一位游客的安德烈爾先生把整個威尼斯都游覽了一遍。我們可以從安德烈爾先生的文字中讀出夏洛特的純真,她身上有一種能夠給予人溫暖的魔力——這也是安德烈爾先生對于她的評價。安德烈爾先生從那樣的溫柔和天真中得到了重新振作的力量,而與此同時,安德烈爾先生也深深愛上了這座即將沉沒的城市,愛上了這個給予他力量和溫暖的少女。但是這個故事的結尾是令人扼腕的,夏洛特選擇了與威尼斯一同沉沒,在最后的時刻卻把安德烈爾先生推向了名為“活下去”的分岔口——她為什么要這么做呢,這也是多年來,安德烈爾先生的讀者們想要知道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向來低調行事的安德烈爾先生也并沒有給出一個答復。但是今天,我想,我終于可以代替安德烈爾先生,給大家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了。
整本書并沒有花全部篇幅介紹安德烈爾先生在威尼斯的見聞或者對威尼斯的留戀——相反的,他在這本書的后記部分寫了許多和威尼斯毫無關聯的事情——比如說,在二十八年前發生在當時東亞的核泄漏事件,還有發生在二十五年前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二十四年前北歐的火山噴發,以及同年的西太平洋海嘯。在那十年中,我們原來賴以生存的世界逐漸崩壞的過程,他無差別的全部紀錄下來——甚至到最后,在二十四年前他完成了那長篇的后記,后記的字數居然比原書的字數翻了幾倍。那的確是一個令人驚奇的數字,文學史上這樣做的作家真的沒有幾個——而根據我們現在所掌握的前人的資料,他極其有可能是唯一一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從安德烈爾先生的文字里讀出很多東西來——或許,我們可以把那些零零星星的,他記載下來的故事看作一份擁有史料價值的剪報。但那又完全不是剪報,因為他在那些災難的背景下添加了更多的故事情節,而每個故事的情節,都與他在《海底的威尼斯》中描述的故事,都有這樣那樣的相似之處。他筆下的世界脆弱而美好,但安德烈爾先生畢竟算不上是一個浪漫的人,他的筆下鮮少出現這世間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愛情。《海底的威尼斯》后記中共有九十六篇短小精簡的故事,正巧對應了那六年中發生的九十六個重大事件——而那其中,只有三篇輕描淡寫,微風一般帶過了愛情,其余描述的都是別的事情——對故土的眷戀或是對親情的思考,對人性的質疑。
我們也可以從安德烈爾先生的人生中看到,他自從三十年前被海上救援隊從威尼斯的鐘樓里救出后,就一直過著獨居的生活。他沒有結過婚,可以說他已經把畢生的愛情全部給予到了威尼斯少女夏洛特的身上。而安德烈爾先生的這一生中,也只出版過這一本引起轟動的小說。在后記完成后,他的編輯曾經強烈建議他再寫點什么,卻被一臉怒容的安德烈爾先生轟出了門,從此安德烈爾先生就再也沒有新的作品問世,他再次得到大眾的關注時,就又是他失蹤以后的事了。
安德烈爾先生曾經在二十二年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但也就只有這么一次了。當時有一位不那么友好的評委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的:“行文風格太過殘酷,雖然描述的場景很美,但他的優點也僅僅在于這里了。安德烈爾先生所構想的世界太過灰暗,他就像一個失去光感的盲人,完全看不到這個世界的美好之處。比起讓安德烈爾先生站到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他或許更應該早點找一個心理醫生好好咨詢一下。”。根據前人的資料記載,當時安德烈爾先生聽到了這一席話并沒有太大的反應,只是悄悄的起身,沉默的離場,當晚乘飛機回到了柏林。那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是路易斯-喬治先生。他憑借他鼓吹人類中心說的作品《萬物之靈》獲得了評委的一致好評。同樣是那位不那么友好的評委這樣評論說:“喬治先生看到了這個藍色的星球之所以閃耀在宇宙中的根本原因,人類屹立于這世界的頂峰,也正是人類,即是這世界的最偉大的開拓者。”——這對于安德烈爾先生是多大的侮辱,但是當時并沒有一個人,一個人也沒有,為這位先生而感到惋惜,好像他獲得提名只是一個意外罷了,理應被人們忘記。
前人的圣經里有過這樣的故事:神明因為無法忍受人類的作惡多端而決心降下神譴來懲治這群忘恩負義,自高自大的子民。但是同時他也不舍讓其中一些人身上的善良品質就這樣與大多數人的邪惡狠毒同歸于盡,于是他便命令諾亞制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他決定讓那些少數人活下來,讓真正擁有善良天性的人存活下去,給予他們繼續繁衍生息的機會。于是在諾亞把很多動物帶上方舟后,神明就降下了洪水——頓時,整個世界就被重組,所有罪惡都隨著那些沒有上船的人漸漸虛弱下去的哭喊聲消失殆盡,而新生的世界就像伊甸園一般的純潔澄明。
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什么,比如安德烈爾先生寫后記的本意。
或許我們可以把二十年前發生的那場殘酷的災難看作是神譴,人類做了太多錯事卻不知悔改。如果不是因為某一國固執己見的愚蠢堅持,哪里會因為技術原因而讓放射性物質鋪滿方圓幾百平方千米的海域;如果不是因為某一國對于生態的破壞而達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哪里會發生舉國上下近乎無人生還的慘劇;如果不是因為某一些國家對自然資源的搶奪和盲目愛國主義思想的泛濫,哪里還會在這個已經開始崩壞的世界里又一次滅絕人性的世界大戰。我們的前人們,他們擁有太多智慧了,這一點他們比我們先進太多太多,他們認為他們手中所持有的那些名為“科學”的武器,真的可以扭轉什么局面——這世界不會崩壞的,他們相信著,因為他們是萬物之靈,他們總能想到辦法,幸運女神總是眷顧他們的。但其實在座的各位都明白,那時他們在得知了這個世界將要重組之后,才惶惶然的,花了高昂的代價造成了他們的“諾亞方舟”。多少世界名流都砸下重金就為了爭取一張能夠順利活下去的船票。但事實上,全世界范圍內的五只“方舟”之中,真正挺過風浪的,只有一艘。而這僅存的一艘,非常諷刺的,也正是路易斯-喬治先生搭乘的那一艘,在風暴快要過去時,就在那封閉的船艙里,流行起了可怕的傳染病——這種病毒對于船上所有的醫學專家來說,是一種翻遍所有醫學著作也找不到相似種類的新型病毒,沒有人知道它的來源,沒有人知道它傳播的方式,所有船上的人都死在了不明不白之中。以安德烈爾先生那時的財力,他完全能夠登上方舟,但是他并沒有這么做。他獨自找到了一位名叫羅維諾的老人,并且問那位老人借來了一只沉睡已久的,有些掉漆的貢多拉小船,選擇了另一條道路。而對于在座的各位,各位當年也都是沒有能夠上“諾亞方舟”的人。無論在那場災難里,到底是什么東西讓大家幸存下來——也許是一片木板,一塊浮冰,或者是非常幸運的,來自那少數幾塊,沒有受到災害侵襲的地區。我們沒有方舟,但我們活了下來,我們繁衍至今,雖然我們失去了很多東西,家人,朋友,伴侶,故鄉,是的,我們失去了太多的東西,可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是上帝的選民,因為上帝讓我們讀到了安德烈爾先生著作的《海底的威尼斯》以及它的后記。到了現在,新世界建立,我們也應該懂得什么了。
安德烈爾先生在那個世界即將崩壞之前所寫下的,那些以現實作為基礎構架的故事,或許的確看不到太多的色彩,或許的確反應著當時那個世界的灰暗。他沉重的文字的確是在描寫他眼前的這個世界,人類的狂妄和自大讓他擔憂,他知道不僅僅是威尼斯——這個世界上還有太多太多的地方也經歷著這樣的痛苦。原住民不得不揮淚告別養育他們的家鄉,多少鮮活的生命被埋葬在火山灰或是泥石流之下,多少士兵離開家鄉端起武器,就為了一個早就被忘卻的理由而踏上戰場。安德烈爾先生深深明白這樣的苦痛,他曾經在書中這樣描述過夏洛特的死亡:“我的太陽最后一次西沉,我雖然明白我將永遠生活在黑暗中了,但是我還是在等待一個不可能的奇跡,期待她什么時候,能夠從任意哪個方向里冒出來,對我說笑呢。”。這何嘗不是那些家園被毀的前人們的痛楚,而正因為安德烈爾先生經歷過這些可怕的事情,他才明白這其中的各種無奈和嘆息。他并沒有在他的作品里點明什么,但是他的感情和愿望都在后記中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夏洛特當時會把他推開的原因,或許就是因為她想借由安德烈爾先生的筆墨,把這里發生的故事傳播開去,并不是單純的因為個人的愛情或是別的原因。
一年之前,有一位姓萊昂納多的老先生在整理自家玉米地的時候,從土壤里挖掘到了一個年代久遠的保險柜。經過證實我們了解到,這個保險柜曾經就是安德烈爾先生的所有物。當我們小心的切割開這個銹跡斑斑的保險柜時,我們在里面發現了安德烈爾先生從未示人的一篇日記。這篇日記里記載了他在獲得諾貝爾獎提名后遭到評委評價后的心情。“我嘆息,我感到恐懼,這個世界為什么會變成這樣,他們都沉溺在一個過分美好而虛假的妄想里,這讓我寢食不安。”他這么寫道,“我經常夢到夏洛特的臉,夢到她和我漂浮在海水里——那海水溫暖而甘甜,但是從我臉上流下的淚水卻讓我的皮膚嘗到了苦澀。于是夏洛特就伸手抹去我臉上肆虐的那片苦澀,還是帶著當年一樣純真的笑容安慰我說沒關系。我不知要怎么告訴她,告訴她這個世界上所發生的故事,告訴她我身邊不斷發生的天災人禍,告訴她我所背負的這一切都如此沉重——雖然那負荷是我自己一手制造的,我本應跟隨著夏洛特,隨著威尼斯一起沉沒在海里,然后就此緘口不言,但是我的靈魂不允許我做出這樣的事情,夏洛特也一定不會允許。”
“他的偉大正在于他經歷過,背負過,掙扎過。”,這是新世紀第一次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給予吉爾伯特-安德烈爾先生的評價,如果沉睡在海底的安德烈爾先生聽到這一席話,想必一定會露出微笑而眼淚盈眶吧。
我想,在新的世界里,我們應該反思,對于前人們所做的事情。誠然安德烈爾先生筆下的那些故事,的確是人類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留下的最沉重的一筆。或許你在讀完那九十六篇寫實故事后會感到害怕,會為前人們而難堪,但是我想安德烈爾先生的本意并不完全在此。他在那個時代被視為某種程度上的異類,他無力喚醒當時沉醉在人類本位妄想的人們。或許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人類建立起新的社會之后,能夠再次讀到這本書和它的后記,希望會有人感悟到什么,改變些什么。我們固然要肯定安東尼奧先生的文字給新世紀帶來的積極意義,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過去。就算地球的南北磁極倒轉也好,就算我們僅剩下七萬左右的同胞們也罷,就算這世界重組后陸地面積僅剩下了當年的百分之二十也好,就算我們回歸到了最原始的農耕社會也罷,我們依然活著,我們必要以前人的慘痛為鑒,讓我們的后人不再哂笑我們的愚蠢,讓我們的后人不再以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當作恥辱,對于這個藍色的星球,我們應該肩負起什么。
女士們,先生們,請大家再次起立,讓我們為前人的過錯而懺悔,為故去的犧牲者立碑,為這位新世紀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這位曾經經歷過,背負過,掙扎過的吉爾伯特-安德烈爾先生,還有那位真實存在過的,殉道的少女夏洛特,給出熱烈的掌聲。我想,在那片海域的深處,時隔整整十年,當安德烈爾先生再次見到他夢中的那個少女之后,一定能再次牽起她的手,看著夏洛特再次提起紅裙的裙角,穩穩的踏著她靈動的舞步,戴上繪有圣馬可鐘樓剪影的金色面具,在那一片無邊無際的溫暖和甘甜里,他們一定能看到鮮花遍野,他們一定能看到藍天白云,在那樣的理想鄉里,慶祝只屬于他們兩人的狂歡節。
而那個世界里,一定不會再有眼淚的吧。
我宣布,人類新世紀的第一次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到此結束。
對不起……各位,就算……就算是……此時的我……也和各位一樣……為這位先生而……
……泣不成聲。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