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司馬昭打算拿掉司馬炎太子的位置,改立那位過繼給他哥司馬師作兒子的齊王司馬攸為太子。這里需要簡單介紹一下,司馬師雖然也稱得上是一代豪雄,可是一個兒子也沒有。古人香火觀念重,何況是侯王之家呢。為了避免讓大哥絕后,司馬昭遂把兒子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因此,無論是司馬炎,還是司馬攸,做太子的都是司馬昭自己的兒子。司馬昭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向大家表示自己無意奪取他哥哥的事業。不過,廢立太子,這可是國家的大事,司馬昭需要廣泛地征求大臣們的意見。然而在這件事上,大臣裴秀等人紛紛表示反對。司馬昭一時拿不定主意,于是把山濤找來,征求他的意見。山濤態度嚴正地回答道:“廢長立少,違禮不祥。國之安危,恆必由之。”話不多,可是很有分量。司馬昭考慮到大家的意見,最終沒有改立司馬攸,而司馬炎的太子位也終于得以坐得穩當。因為此事,司馬炎還親自跑到山濤家里去拜謝哩。后來司馬炎接替他老子的位置,受禪稱帝以后,因為感念山濤的恩情,封他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山家的祖祖輩輩,從沒有哪個人曾經享受過這樣的榮寵。
西晉時期,朝廷里黨派的爭斗是非常激烈的。有一個人,我們在后文中會詳細寫到,這就是在滅吳戰役中起到極大作用的羊祜。羊祜跟裴秀他們倆人關系比較不好。當時,羊祜手下有人想要陷害裴秀,山濤跟裴秀關系不錯,他出面替裴秀打圓場,卻因此而得罪了羊祜。當時武帝一心想要滅吳,對羊祜的信任和重視是無與倫比的。山濤因此被調出京城,受命到冀州去擔任刺史。按說這任命讓人夠沒面子的。然而山濤并沒有因此而消極沮喪,相反,他到了地方以后,繼續發揚他愛惜人才、獎掖后進的光榮傳統,“甄拔隱屈,搜訪賢才”,先后為朝廷舉薦了三十多名才士,這些人后來都名顯一時,成為了國家的棟梁。由此可見,山濤識人的本事,是非常不得了的。
因為在地方上政聲卓著,山濤后來又被調回京中。剛開始,他擔任的是侍中的職位,后來又被遷為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仆射等。選人用人,沒有誰比山濤更擅長的,相信武帝對這一點也是深有體會的。山濤每回選用官吏的時候,都是先揣測武帝的意旨,同時兼顧人品和才識。這樣做,既不至于遺漏了人才,又讓武帝感到非常高興。另外,山濤向朝廷推薦人才的時候,不但提供人名,而且會在那些人的名字后頭親筆題寫評論,逐個寫明那些人的生平事跡和特異之處。這大約得算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人物評論刊物了,時人稱之為《山公啟事》。當時那些年輕的文人士子們,要是能夠讓自己的名字被寫進《山公啟事》,那可是無上的榮耀,會高興地在家里翻跟斗滴。
山濤晚年曾經屢次以老病為由,向皇帝請求辭去官職,均未獲批準。后來武帝顧念他的勞苦,想要拜他為司徒,山濤堅決不受,并借此機會再次請求告老回鄉,終于得到批準。他在最后一次向朝廷辭官時所說的一段話非常之好,話語中句句都充滿著智慧。他說:“臣聞德薄位高,力少任重,上有折足之兇,下有廟門之咎,愿陛下垂累世之恩,乞臣骸骨?!币馑际钦f老臣我德行薄而官位高,能力差而責任大,不堪重任哪!我害了自己事小,害了國家的話,那可就事大了啊!這番話,措辭妥當,可謂深知為官之道者語矣。這里面有一個詞,叫做“折足之兇”,跟它相關的,有一句成語,叫做“折足覆餗”,說的是鼎足折斷,撒掉了里面的祭品,借以比喻某人力不能任,做不好事。這樣的成語被用在作文中,可是很見學問的喲。
除了待人平和中正,喜歡獎掖人才之外,山濤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他的生活作風非常簡樸。去做官以前,山濤家的境況非常貧寒,有很多粗重的活計,都需要他妻子韓氏親自下手去做。有一回,山濤曾經無限憐惜地對她說道:“娘子暫且忍耐饑寒,我日后定當位列三公,只是不知到那時候,娘子是否做得來那公侯夫人呢?!睖嘏纹さ脑捳Z,一方面看得出山濤對自己有著怎樣的期許;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夫妻感情甚篤。清寒生活里的一句戲語,顯現的是苦中作樂的樂觀情緒。后來呢,山濤真的做了官,而且官越做越大,最后若不是他一再推辭,那句“位列三公”的預言真的可以實現哩。做了那么大的官,手中有那么大的權力,山濤的生活卻節儉如初。他一房姨太太也沒討過,節衣縮食之外,還把自己的薪俸散于鄰里,去接濟窮困的人。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曾經衷心地稱贊山濤為“璞玉渾金”,說的就是他這種富貴而不改本色的精神。
在對待賄賂的態度上,山濤也很特別。當時有個做鬲水令,名叫袁毅的,最善于搞巴結送禮那一套。他跑到京里,拿了大把的銀子去賄賂朝中的公卿,要他們在皇帝跟前替他說好話,幫他升官。他挨家挨戶地送禮,也給山濤送來上百斤的絲綢。山濤沒有像那些以清官自詡的人一樣,把袁毅大罵一頓趕跑了事,而是痛痛快快地把禮收下了。這個袁毅回到地方以后,仗著他禮送得多,有人給他說話撐腰,頗做了一些壞事。后來武帝看不下去了,治了他的罪,把他抓進大牢。當初那些受過他賄賂的人,都得接受紀委的檢查。當時辦事兒的人查到山濤家里時,山濤讓家人搭起梯子,然后他親自爬上梯子,從房梁下頭把當年袁毅送來的那些絲綢取下來。只見那沓布匹上已經蒙了厚厚的一層灰塵,可是絲綢外頭打的封印還完好如初。那些絲綢啊,他其實從來都沒有拆開過。這樣的受賄,辦事員從來沒見過,直接傻了。最后呢,他只是把那些絲綢拿回去充公了事,山濤卻半點都沒受到牽連。
其實啊,山濤這樣的人,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那種心里“特有數兒”的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什么做得了,什么做不了,他心里都明白著呢。就連喝酒這樣的事,都是如此。作為竹林七賢之一,不會喝酒是肯定不行的。山濤的酒量很大,平時總要喝到八斗才醉。可是說他“有數兒”,就表現在這兒了:他每回跟人喝酒,都是喝到八斗就停,多一滴都不再喝了。用他的話說,醉得舒服就好,絕對不能喝吐。這件希奇事兒被武帝知道了,他想試試山濤是不是真的那么有數兒,于是把山濤請了來,說準備了八斗酒給他喝。說是八斗,其實呢,裝滿八斗以后,武帝讓人往酒器里又多注了一些?;实壅埧?,山濤也不客氣,坐在那兒就喝了起來。喝著喝著,他突然停下,說什么也不肯再喝了。武帝說你咋不喝了呢?這八斗酒還沒喝完呀。山濤說,不喝了,已經喝了八斗了,再喝就該出丑了。山濤走后,武帝讓人一測酒器中剩下的那些,跟他命人后來注進去的酒量一毫都不差。武帝不由嘖嘖稱奇,佩服地說道,“這個山濤,真是太有數兒了?!?/p>
總之,山濤就是這樣一位竹林中的另類賢人。單看他的生平與事跡,甚至讓人懷疑他是否真的是竹林七賢之一。從傳統價值取向來看,山濤絕對賢良,但是這種“賢”,跟那另外一種意義上的“竹林之賢”,似乎并不是一回事。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嵇康、劉伶們,他們或放曠,或超脫,或傲兀,大抵都是那樣的不同流俗,特立獨行。相比之下,山濤這樣的“賢”,似乎“賢”得太世俗了些。誠然,山濤的價值觀和人生選擇,或許的確不如阮籍、嵇康等人來的清高,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他卻也比阮籍和嵇康更加地高尚。這位忠厚的長者,在那樣一個世極迍氊的環境里,盡自己所能,勤于政事,選拔人才,表率群僚,體現出的不正是儒家思想傳統中那種最可寶貴的積極用世的精神么?從這個意義上說,酷愛《莊》、《老》的山濤,用他自己的努力實現了儒與道的融合,同時也兼顧了個人精神層面的超越和社會道德層面的擔當。從這個意義上說,山濤能夠位列竹林七賢之中,乃是實至名歸,毫無虛美的。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