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普陀山的大名,因為它與山西五臺山、四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觀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前不久慕名前往。登島之后,果然名不虛傳。這里香火繚繞,人頭攢動,游客聯絡不絕。仰望33米的高端莊慈祥觀音菩薩,你頓時就會產生敬畏之心。
普陀山的大多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傳說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天竺僧人來此修行,“親睹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遂傳此地為觀音顯圣地。
后梁貞明二年(916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臺山迎奉觀音像乘船回國,途經普陀蓮花洋為風浪所阻,禱而有應,便在普陀山結廬供養其像,即今“不肯去觀音院”。此后,普陀山就成為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
朋友介紹,尤其是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傳說是觀音菩薩誕辰、出家、得道的三大香會期,海內外佛家信徒和山水名勝愛好者紛至沓來,這里更是香火旺盛,人滿為患,每天游客高達數萬,盛況空前。
途中我們還和一些游客交流,他們大多是全家集體來普陀山敬香的,有的一年來一次,有的一年要來數次,可見人們對觀音菩薩的虔誠,因為他們相信“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菩薩會保佑他們平安幸福。
普陀山是浙江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南北狹長,面積約12.5平方公里。島上風光旖旎,洞幽巖奇,古剎琳宮,云霧繚繞。而且又以山、水二美著稱的名山,普陀山這座海山,充分顯示著海和山的自然之美,山海相連,顯得更加秀麗端莊。
島上最早寺廟建于858年,由日僧慧鍔主持其事。著名名勝有:普陀山三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普陀山三寶(多寶塔、楊枝觀音碑、九龍藻井)、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龜聽法石);普陀山三洞(朝陽洞、潮音洞、梵音洞)。
還有普陀山十二景:蓮洋午渡、短姑圣跡、梅灣春曉、磐陀夕照、蓮池夜月、法華靈洞、古洞潮聲、朝陽涌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霽、茶山夙霧、天門清梵。
普陀山不僅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而且還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全山共有66種百年以上的樹木1221株。除千年古樟,還有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看完這些名勝古跡,已經足以讓你仰慕不已,敬重有加,嘆為觀止,但是還有一處,讓你觸目驚心,震撼心靈,不可思議,那就是禁止舍身燃指碑。
我們來到碑前,靜聽朋友介紹。
明嘉靖年間,普陀山曾流言“舍身能成佛,燃指表誠心”,而有些善男信女信以為真,或到潮音洞邊跳洞舍身,或在“不肯去觀音院”前燃指,以示對菩薩的誠心,以為這樣做就可早日得真果,上西天極樂世界,以至于每年有不少人就這樣慘死或燃指致殘。為規勸人們的這種愚昧行為,參將董永燧在“不肯去觀音院”前建“莫舍身亭”,總鎮都督李分、寧紹參將陳九思等人,在亭內立了一塊大石碑(如今亭廢碑留)。正中鐫有“禁止舍身燃指”6個大字,大字兩邊還鐫有87個小字,上書“觀音慈悲現身說法是為救苦救難,豈肯要人舍身燃指。今皈依佛教者信心修眾善行自然圓滿,苦舍身燃指,有污禪林,反有罪過。為為此立碑示諭,尚有愚媼村氓敢于潮音洞舍身燃指者,住持僧即禁阻,如有故犯,定行輯究”。從此,舍身燃指的行為得到了阻止。
聽完朋友講解后,我在思考,這世界真的有西天,有極樂世界?真的有天堂嗎?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老師帶著我們做一個游戲——天堂的位置。老師在黑板中間畫了一條線,左邊寫著“天堂”,右邊寫著“地獄”,讓同學們把心目中想象或者期望的內容寫到下邊。
同學們心目中的天堂是這樣呈現出來的:花朵、藍天、樹木、春天、佳肴、靚裝、宮殿、歡笑、愛情、陽光、詩歌、音樂……
在地獄這一邊,同學們寫下了這樣的字眼:骯臟、痛苦、悲傷、殘殺、流血、丑陋、黑暗、恐怖、仇恨、哭啼……
當同學們寫完之后,老師對我們說,大家分析一下,把他們歸類。老師等同學們七嘴八舌發言后,總結說:“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天堂是具備了一切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心靈的地方,這個地方有人叫作天堂,有人叫作天國,或者凈土,極樂世界。
地獄呢,正好相反,是充斥了一切丑惡事物與丑惡心靈的地方。”
同學們說:“人間就是介于天堂與地獄之間的地方吧。”
老師說:“錯了。”
同學們露出了不可理解的神色。
老師告訴同學們:“人間不是介于天堂和地獄之間。人間既是天堂,也是地獄。當我們心里充滿愛的時候,就是身處天堂;當我們心里懷著怨恨的時候,就是住在地獄!”
是的,當一個人一直懷著丑惡、怨恨的心態,無論處在什么環境,他的生活總是黑暗的,他就等于生活在地獄;如果一個人內心充滿美好的情感,有著愛與善的品質,那他就是生活在極樂世界。
如果在遙遠的地方確有一座天堂或者極樂世界,它也只是為了那些心里懷有真善美的人所準備的,唯有這樣的人才能到那里享受佛祖的嘉獎。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