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孫子快3歲了,活潑可愛,整天樂哈哈的。他理解能力很強,語言表達準確,經常說出讓你意想不到的話語,讓你捧腹大笑。面對可愛的孫子,他該怎樣的發展,我們應該給他留什么?讓我陷入了深思。
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與兒子作了一次長談。
兒子初中和兩個同學處的特別要好,以至于工作幾年了還保持聯系。記得兒子在初中的時候,經常和他們在一起玩耍,他們一起上學,一起回家,就是星期天也經常在一起逛公園,玩游戲。他們無憂無慮,過著毫無競爭,毫無社會壓力的生活。
我問他現在的那兩個同學怎么樣了?他說一個同學因學習成績不太好,沒有考上大學,后來當了兩年兵,退伍到地方好容易找到了工作,因為工作上的矛盾,和別人發生沖突,打傷了人,觸犯了法律,做了幾年牢。一個同學考上了大專,因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也去當了兩年兵。退伍后始終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后來他鍥而不舍,堅持自學,連續考了三年公務員,終于在第三年考上了,現在很滿意自己的工作。
我對兒子說,當初你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是在一個起跑線上的,你們幾乎沒有什么反差,現在走上了社會,情況就大不同了。一個生活艱難,一個生活愜意,這里的反差在哪里?你考慮過沒有?
兒子思考了一會,說,差別就在教育上。
是啊,中國的國情就是這樣,原來兩小無猜,一樣讀書,一樣玩耍,一樣的天真爛漫,經過十幾年的教育,結果不一樣,生活也就不同了。
兒子似乎認識到了,他的兒子將來也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我給兒子說幾個故事:
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告老還鄉。面對自己的一群子孫,他思考了許多,許久,自己老了,應該給子孫留下什么。他擔心留下錢財,子孫們揮霍浪費,不如留下房產。于是他在長沙大興土木,建造亭臺樓閣。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講究的,必須是上等。左宗唐擔心工匠們偷梁換柱,以次充好,每天都拄著拐杖,親臨工地監工。一位年紀大工匠對他說,大人,請您放心,我做了幾十年的工匠了,造過無數的高樓大廈,從沒有倒塌過。倒是鐵打的樓房,流水的家,屋主易人可是常有的是。左宗棠聽了,一臉慚愧,仰天哀嘆。
清代還有一位名臣林則徐,對待給子孫留什么,頗有高見。他說,子孫若我,要錢干什么?賢而生財,財損其志。子孫不若我,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世界級的富豪蓋茨曾經在斯坦福大學說過,我告訴過自己的子女,他們不會從我這里得到財富。早在他們生兒育女前,我就信奉大多數財富都應該回饋社會。蓋茨表示,越早讓子女了解世界的不平等,越早鼓勵孩子到貧困國家去接觸當地人,對孩子的成長越有幫助。
我的一位朋友是中學的校長,一次他幾十年沒有見面的哥哥從海外回家,看到弟弟的家境不太富裕,于是當作他們全家的面,拿出了五十萬,說給弟弟多年照顧老母親的一點補償,同時也好改善一下家境。沒有想到,上初中的孩子知道自己家一夜之間成為富翁,于是就放松了學習,從此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財多傷志的結果,是孩子的父輩們始料不及的。
我對兒子說,中國人對自己子女的疼愛心是非常重的,父母寧愿自己受苦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受一點委屈。他們非常希望自己的子女日子過的富裕美滿。給子女留什么,有的人喜歡留家產;有的喜歡留錢財;有的喜歡留珠寶;有的喜歡留墨寶;有的喜歡技術,有的喜歡留手藝等等,不管多少種類,大體可以分兩類,一類是精神,一類是物質。
兒子忽然有悟,突口而出:“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應該給子女留教育,留知識,留智慧。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