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嵇康在大柳樹下支起架子,脫光了膀子,“梆梆”地打鐵,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有詩意的鐵匠。這樣的樂趣,若能有個志同道合的人來跟他一同分享,對嵇康來說,無疑是人間之至樂。事實上,確實是有這樣一個人的。嵇康的這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就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
向秀字子期,河內(nèi)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人。《晉書?向秀傳》里說他“清悟有遠識”。向秀談吐不凡,文章也很不錯,從年輕時就受到竹林賢之一山濤的賞識。跟阮籍、嵇康一樣,向秀最喜歡的,也是老莊之學(xué)。當時的文人士子們讀《莊子》的有很多,可是莊子的文章奇譎詼詭,很多字句不容易讀懂,就更不用說那些字句后面所隱含的深意了。向秀《莊子》讀得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打算給《莊子》作注。嵇康聽說此事后,不以為然,對他說道:“《莊子》這部書還用作注嗎?這樣一部書,你若給它作了注,就限制了人們想象的空間,從而也就等于限制了閱讀它時的樂趣嘛!”對好朋友嵇康的這種觀點,向秀只是微微一笑,不作回答。
不久以后,向秀就開始工作了。他依照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開幽隱解,發(fā)明奇趣”,人們讀了他的注解以后都大呼過癮,驚嘆《莊子》里面的那些篇章居然可以這樣去理解。注釋《莊子》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這項工程幾乎耗盡了向秀畢生的精力,可是即使如此,《莊子》中的《秋水》和《至樂》兩篇還沒注完,向秀就去世了。向秀死的時候,他的兒子年齡還小,沒能將父親耗盡心力作出的注釋光揚于天下,這份珍貴的文稿,反而被一個沽名釣譽的家伙給竊取了去。這個人,就是郭象。
郭象字子玄,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莊子》注家。千百年來,世人一談到《莊子》的注釋,率先想到的就是郭象的名字。可是實際上呢,郭象對《莊子》的注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剽竊向秀的成果。他知道向秀臨終前未能將注釋完篇的事,于是自注《秋水》、《至樂》二篇,而其余絕大多數(shù)篇章,他只是在向秀之注的基礎(chǔ)上,“定點文句而已”。經(jīng)過這么一番工作,他就把這份《莊子》的注釋以自己的名義大行天下了。從此以后,人們提到《莊子》的注家,一般都只知郭象而不知向秀,這大概算得上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早、最著名的侵犯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案例了。
不過在當時,向秀所取得的成就還是得到大家的肯定的。看到向秀為《莊子》所作的注釋后,嵇康也嘆為觀止,慚愧自己曾經(jīng)對向秀說過“《莊子》無須作注”的話。從此以后,他更加欣賞向秀,倆人經(jīng)常就玄理和養(yǎng)生方面的問題進行辯論。嵇康寫過一篇《養(yǎng)生論》,向秀就寫了一篇《難嵇叔夜養(yǎng)生論》,去跟他爭論辯難,這篇文章匠心獨運,比嵇康的《養(yǎng)生論》毫不遜色。在反復(fù)的斗智斗巧之中,向秀和嵇康兩人的友誼愈加深厚了。
除了在一起辯難談玄,倆人的另一大樂趣,就是一起打鐵了。每到夏天,嵇康就在他家院子里那株大柳樹下架起爐子來,把燒得紅紅的鐵片、鐵塊放在石頭上,掄起大錘,“當當”地敲打,把它們打成稱手的農(nóng)具或者兵器。而向秀呢,就在他旁邊,“呼哧呼哧”地拉著風(fēng)箱。倆人分工明確,相得益彰,配合得天衣無縫。玩到高興處,真可謂“相對欣然,傍若無人”。打鐵能夠達到這個意境的,從古到今恐怕只有他們兩個了罷。
除嵇康外,向秀跟呂安的關(guān)系也很不錯,他曾跟呂安一起在山陽(今陜西省山陽縣)灌溉果園。由此可見,向秀倒是一位早于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熱衷不已的文人了。可是后來,嵇康因為呂安的事情受到牽連,獲罪被殺。呂安本人也未能幸免。一下子失去兩位好友,向秀內(nèi)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后來向秀被鄉(xiāng)郡推舉到洛陽去做官。向秀來到洛陽后,前去拜見大將軍司馬昭。司馬昭知道他跟呂安和嵇康的關(guān)系很好,于是陰險地問道:“我聽說你一向有隱居的志向,為啥現(xiàn)在卻跑到我這兒來了呢?”向秀不敢得罪他,只好厚著臉皮答道:“我以為吧,巢父、許由那一類的狷介隱居之士,之所以選擇那樣的人生道路,主要是因為不了解堯帝的良苦用心,因此才會選擇消極避世。這樣偏激武斷的人,哪里值得我傾慕呢?”司馬昭聽了以后,非常高興,大贊他會說話,是個識時務(wù)的人。向秀的回答,的確算得上聰明了,他的性格相對平和,缺乏嵇康那樣剛腸嫉惡的性情,也沒有阮籍那樣憂時傷世的幽懷。可是說著那樣的話,向秀內(nèi)心的凄涼和傷悲,卻也是真實而深沉的。在強權(quán)之下的生命,真的就像浮塵一樣的輕忽,不能自主。
后來有一回,向秀從洛陽回家,途中經(jīng)過嵇康在山陽的故居。故地重游,人事全非。當年倆人在一起談話、打鐵的情景歷歷在目,向秀心中不由得一陣悲愴。恰在此時,他聽到鄰家有人吹起了笛子,笛音寥亮悠長,更把他的思緒帶回到那難忘的過去。驀然間,向秀感到一陣人生中不可承受之痛,就在那時,他寫出了那篇著名的《思舊賦》。這篇賦,篇幅很短,差不多是歷史上以“賦”名篇的作品中最短的一個,可是情真意切,字字感傷,聲聲滴淚,很能見出他對亡友的眷戀與懷念。甚至有人評價它說:“魏晉時期無賦可與之比肩。”在此我們且引全文并賦如下。
“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羈之才,嵇意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后并以事見法。嵇博綜伎藝,于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逝將西邁,經(jīng)其舊廬。于時日薄虞泉,寒冰凄然。鄰人有吹笛者,發(fā)聲寥亮。追想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曰:
將命適于遠京兮,遂旋反以北徂。濟黃河以泛舟兮,經(jīng)山陽之舊居。瞻曠野之蕭條兮,息余駕乎城隅。踐二子之遺跡兮,歷窮巷之空廬。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于殷墟。惟追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棟宇在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托運遇于領(lǐng)會兮,寄余命于寸陰。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fù)尋。佇駕言其將邁兮,故援翰以寫心。”
中國歷史上,可能有許多文人,同樣經(jīng)歷過失去摯友的悲痛,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寫出《思舊賦》這樣水準的文章。這是文采與感性的結(jié)晶,也是才華與真情的凝鑄。憑借此賦,向秀足可與那位隨著一曲《廣陵散》而絕響于后世的嵇中散一起光耀千古了。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xué)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quán)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