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為什么上西天取經,他取經的目的是什么?歷來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他是一位敢于斗爭,嫉惡如仇,為民除害的勇士,他代表人民的利益,為百姓求真經;有的認為,他對封建社會的不滿,他挑戰皇帝的權威,藐視封建社會制度,仇恨貪官污吏,他向往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也有的說,他維護的佛教的尊嚴,弘揚佛教文化;還有的說,他是草莽英雄,他是人、佛、神三者的統一,體現儒教、道教和佛教為一體的藝術形象,宣傳的是三教文化……
我則認為孫悟空西天取經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為了擺脫五行山的壓迫。而拜唐僧為師也好,戰妖斗魔,安良除暴,為民除害也罷,只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實質就是主觀為成佛,客觀度眾生,主觀為自己,客觀為社會。
孫悟空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他一生有兩個師父,前者是菩提祖師,后者是唐僧;有兩次不同的信仰,前期學道,后期信佛;當過兩次官,一次是弼馬溫,一次是齊天大圣;當過兩次草頭王,自封為美猴王和齊天大圣;一生上了兩次當,一次上了如來的當,被壓在五行山,600年不得翻身,一次上了唐僧的當,戴了緊箍帽,從此受制于唐僧;一生有兩個最大的愿望,就是長生不老和替代玉皇大帝,從來就沒有以解放百姓為己任。
分析孫悟空的人生軌跡,有助于對他思想行為的理解,也有助于我們對他最終目的的了解。
孫悟空一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第一階段:橫空出世,占山為王;第二階段:投師學道,長生不老;第三階段:某職求官,大鬧天空;第四階段:棄道從釋,戰妖斗魔,普度眾生,立地成佛。
孫悟空的每個階段都鮮明的突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社會的思想。
第一階段,孫悟空憑借自己過人的膽識和不凡的智勇,做成一個山大王。但他并沒有滿足現狀,他是一個有遠大目標和美好理想的妖猴,他不甘心做一個山的猴王,他想成為神仙,他想成為一個武藝高超的猴精。為了長生不老,為了學到過人的本領,他毅然離開了花果山,到國外留學了。他從東敖神洲的敖來國,不遠萬里到西牛賀洲尋師求藝。
第二階段,孫悟空拜菩提祖師為師,學會了72變,學會了騰云駕霧,修成了長生不老,成為神猴。應該說孫悟空的思想是開放的,視野是寬廣的,認識是超前的,理念也是先進的。可以說他是走出國門求學的先行者,他是外為我用,古為今用開拓者。如果說唐僧是一個思想解放者,善于學習國外經驗的榜樣,那么悟空則比唐僧還有早600年!
在這個階段,是悟空的關鍵的時期,是悟空打基礎的階段,更是他力量、智慧、武藝積累和成長階段。這個階段為以后的第三、第四階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階段,悟空不滿足于草頭王,他要求取功名,謀求所謂的正道,他想擺脫民間,融入官方的上流社會,一句話,他要做皇帝。玉皇大帝為了穩定社會,避免大的混亂,對武藝高強的悟空,采取了招安的方法,給了悟空一個小小的弼馬溫官位,剛做了弼馬溫,悟空是盡心盡職的,把天庭的馬養的又壯又肥。當悟空知道弼馬溫是一個什么樣的官的時候,悟空一氣之下,回到了花果山。于是玉皇大帝又第二次招安,給了悟空一個有職無權,有名無實的齊天大圣職務。悟空再一次上當受騙,他把蟠桃園管理的秩序井然,桃樹是他栽,桃園由他管,然而蟠桃會他卻沒有資格參加。大鬧蟠桃會,近而大鬧天宮也就是必然的結果。
在象征封建王朝的天庭里,可是他出身異己,既不是皇親,又不是國戚,朝中更無關系,悟空縱有一身的本領,也無法融入天庭的主流社會,當官談何容易!
他從反對天庭的不合理做法,逐漸認識到天庭官員的無能和制度的腐朽,最后看清楚了是玉皇大帝腐敗。他要挑戰玉皇大帝的皇權,喊出了“皇帝輪流做,今天到我家”的口號。
但是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最終徹底失敗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主如來等等官僚和精神皇帝,都是同流合污,互為依存。他們本來都是欺壓和欺騙人民的豺狼虎豹。只不過是手段、面貌、方法不同而已。
悟空認清了,可惜已經遲了,被壓在五行山下,600年不得翻身。其實不僅僅是悟空被壓,天下百姓哪個不是壓在五行山下?豈止東敖神洲、南贍部洲、就是西牛祝賀洲、北俱蘆洲哪個又能逃脫五行山的壓迫?
第四階段,是悟空思想急劇變化的階段。奮斗的一生的悟空,在失敗后反思,在五行山下醒悟,縱有一身本領,縱有滿腔熱血,卻沒有俺老孫一席之地。占山為王,天庭不讓,求官報國,玉皇拒絕,滿腹經綸,空有其名。面對腐朽的天庭,腐敗的玉皇,無用的道教,他無法打破成規舊習,是屈服,是妥協還是歸順?萬般無奈,悟空別無選擇,皈依佛門是他的唯一途徑。
既然改變不了社會,那就只好改變自己。悟空只好死心塌地跟著唐僧,西天取經求得正果。也只有西天取經,才能成佛,才能擺脫緊箍帽,才能徹底解放!
縱觀悟空的一生,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他的每個階段,都有追求,都有人生目標。盡管各個階段目標和追求不同,但他有一個根本性的目標,那就是自我的解放。從反抗到失敗,從斗爭到妥協,從藐視到歸順,這就是悟空的人生軌跡。
當然我們在分析悟空一生的變化時,盡管他戰妖斗魔,為民除害,不是出于本義,出于私利要求,更多的是具有小乘佛教的痕跡,但是我們并不否認他的精神的偉大,他與妖魔鬼怪,與艱難困苦,與黑暗勢力斗爭的精神,將永遠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按修行目的劃分,佛教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追求個人解脫,以自利修阿羅漢果作為最高目標,所以本質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社會。大乘則宣稱以普渡眾生為宗旨,以利他修菩薩行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所以本質是主觀為社會,客觀為眾生。
實際上大乘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忘我”和“無我”,出家人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甚至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不坐地獄誰坐,我不吃苦誰吃等,都有主觀為社會的含義。
因此,大乘佛教思想是小乘佛教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今天,一些自稱做官是主觀我自己,客觀為社會的人,實際只有小乘教的境界,作為人民公仆,切不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社會,有心栽花,無意插柳,歪打正著。而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公仆,應該努力實踐科學發展觀,應該主觀愿望和客觀效果相結合,把自己融入成為普通的社會一員,只有全社會的進步,全民的發展,自己才能得到最終的進步和發展。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