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說里的人物起名字,有著獨特的藝術(shù)性,是很值得研究的一門學(xué)問。人物名字起的好,可以突顯人物的風(fēng)格特征,可以幫助我們對人物個性的理解,更可以增強我們對人物的記憶。《西游記》中的人物名字就很有特色,有的名字是佛教術(shù)語,有的名字寓意深刻,有的名字反映了作者的意愿,有的名字體現(xiàn)了百姓的愛憎喜怒,總之《西游記》中的人物名稱,反映了作者的審美觀、道德觀,體現(xiàn)了藝術(shù)性和趣味性,使小說更加深動,更加豐滿,更加多彩。
以佛教用語作為人物的名字最突出。
在《西游記》里最典型的是唐僧師徒四人的名字,都是佛教用語,并有特定的含義。
唐僧嬰兒的時候,母親因擔(dān)心賊臣劉洪加害,一天,乘劉洪因公事外出,將其抱出衙門,用緯帶縛在一片木版上,放置江中,任其漂流。后木板被金山寺長老發(fā)明和尚救起,取乳名江流,十八歲后取法門玄奘。
貞觀十三年,玄奘受唐太宗李世民委托,上西天拜佛取經(jīng)。唐王十分感謝玄奘忠賢,便與玄奘拜為兄弟,口口聲聲稱“御弟圣僧”。唐太宗在為玄奘送行的時候,問道:“御弟雅號怎么稱呼?”玄奘道:“貧僧出家人,未敢有號。”太宗說:“當(dāng)初觀音菩薩對我說,西天有經(jīng)三藏,御弟可指經(jīng)取號,以大唐為姓,號唐三藏,如何?”
有皇帝哥哥為其取名,唐僧欣然接受,這也是一個榮耀啊。
號是古人別名,如別號、綽號、尊號、謚號等,號可以自己取,也可以由朋友贈與。
三藏就是佛教用語,一般指經(jīng)、律、論。經(jīng)是佛自述的記錄;律是戒律規(guī)則;論是后世信徒對經(jīng)義的解釋。三藏是對佛教經(jīng)典的總稱。藏原意是盛放東西的竹篋,佛教用以概括全部佛教典籍,類似“全書”。
不過《西游記》里的三藏是另一個意思。如來看到東土大唐所屬的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揚,是非惡海,要將手中三藏真經(jīng),傳給大唐,以勸人為善。三藏即《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jīng)》一藏,度鬼。三藏共計35部,15144卷,乃是修真之經(jīng),正善之門。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美猴王有兩個師父,各為他起了一個名字。
美猴王的第一個師父是菩薩祖師,問猴子叫什么名字,猴子說無名無姓。菩薩祖師看到猴子像個猢猻,就以身相取姓氏。菩薩祖師思考了很久,道:“教你姓猢,猢字去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不如姓猻,猻字去獸旁,乃是個子系(繁體字的孫)。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就姓孫吧。按照菩提祖師門中的輩分,祖師門中有十二字,分別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猴王排到第10輩,于是起名孫悟空。
孫悟空的第二個師父唐僧,也要給他取法名,孫悟空對唐僧說,他原來的師父已經(jīng)為他起了法名,叫孫悟空。唐僧聽了,便對悟空說:“悟空這個名字正合我們宗派,你這樣子,就像小頭陀一般,我再給你起個混名,稱為行者,好么?”
悟空聽了十分贊賞,連說:“好!好!”
孫悟空和孫行者都是佛教用語,都有一定的佛教含義。
念經(jīng)信佛講究一個悟性,悟性有漸悟和頓悟兩種,釋迦牟尼就十分推崇頓悟。信佛的人悟什么,就是一個字“空”。佛教全部理論可以用一個字加以概括,就是空字,四大皆空,五蘊俱空(色是物質(zhì),蘊是精神)。
悟空就是要“頓開塵鎖”、“了悟真如”,他在初得“悟空”之名時,撰者隨即說道:“打破頑空須悟空”。這幾個字見諸《西游記》首回末尾的結(jié)句。這一方面是說悟空必先“打破頑空”nbsp;才能真正“悟空”,其悟空之名亦才能符實;而由“頑”到“悟”,正是他專意為求正果而全力奮斗的過程。他在得道之前,曾笑世人都是名利之徒;卻在得道之后,自己也著意爭逐名利于天壤之間,“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休”,甚至妄想覬覦天位,而終于被壓在五行山下受苦。可見他雖得長生之道,卻依舊停在“頑空”的階段;要使他能夠“悟空”,非得棄道從佛,棄仕入佛不可。他加入唐僧取經(jīng)團體的目的便是在此。“使氣倨傲成何濟,好名爭強總是空”。從他終于受封為“戰(zhàn)斗勝佛”的結(jié)果看來,亦可推知他確已打破了“頑空”。
什么是空,怎么樣才能悟空?唐朝的禪宗五祖弘忍年高,欲選接班人,要求眾僧寫法偈,看誰的悟性好。門人都推崇他的大弟子神秀,可神秀不敢貿(mào)然作偈。只是夜間在墻壁上貼了一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僧都叫好,可是弘忍看了似乎不太滿意,說他只是到了門前,還沒入得門來,要他重作,神秀苦想數(shù)日,還是作不出新偈。
一直干雜活的慧能徒弟,與神秀有不同的認識,請人代寫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佛性本來就是清凈的,世界本來就是四大皆空的,怎么會染上塵埃?弘忍看了非常滿意,結(jié)果成為禪宗六祖。
行者也是有含義的,佛教將周游四方,以行乞為生的僧人稱呼為行者,因此,行者也就是和尚的意思。
唐僧的二徒弟豬八戒也有幾個名字。
他的第一名字叫豬剛鬣(lie)。他原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帥,因在蟠桃會上喝醉nbsp;酒,調(diào)戲嫦娥,被貶下了凡間,可是命運不佳,投錯了胎,嘴臉像野豬模樣,雖然是豬頭人身,但性靈尚存,就以相為姓,喚名豬剛鬣。
豬剛鬣在高老莊被悟空降服,拜唐三藏為師。唐僧收了徒弟,就要為徒弟起個法名,豬剛鬣說:“師父,觀音菩薩已經(jīng)給我起了法名,叫豬悟能。”唐三藏聽了很高興,笑著說:“nbsp;好!好!,你師兄叫做孫悟空,你叫豬悟能,其實是我們法門中的宗派。”
豬悟能說:“師父,我受了菩薩戒行,就斷了五葷三厭,我在丈人家是持齋把素,更不動葷;今天見了師父,我開了齋罷。”三藏忙說:“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葷素厭,我再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從此悟能又叫做豬八戒。
所謂法名,就是指佛教的名字,它是區(qū)別俗家名字的稱呼。
豬八戒的八戒也有兩個含義。
一是指佛教的八戒齋,即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6不涂脂粉、香水,不穿華麗服裝,不觀玩歌舞妓樂。7不睡臥高大床褥。8不非時食。
不過豬八戒的八戒不是上面的意思,而是戒“五葷三厭”的意思。
佛教將五種氣味強烈有刺激性的蔬菜稱五葷,即蔥、蒜、韭、薤(也叫藠頭)、興渠(亦為蔥蒜類),佛教是禁止食用的。三厭,則是道教禁食的三種動物,即天上飛的大雁,大雁是嚴格遵守一妻一夫制;地上跑的狗,狗絕對忠于主人的;水里游的黑魚,黑魚堪稱孝魚。厭,是不忍吃的意思。
由此可知豬八戒名字的真正含義,更重要的是,這五葷三厭的八戒,為豬八戒以后所作所為埋了伏筆,以至于八戒在跟唐僧西天取經(jīng)途中,常貪色好吃甚至喝酒,都沒有遭到唐三藏的強烈批評。這是因為,當(dāng)初入門的時候,我八戒就沒有戒這些東西,這也是你唐三藏所默認的,現(xiàn)在因為這些事情來責(zé)怪我,就沒有道理了罷。
沙僧原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卷簾大將。就是列車服務(wù)員,或者就是車夫。只因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玉皇大帝大怒,令打八百大板,貶下界來。在流沙河饑餓難忍,干起了吃人的勾當(dāng)。
一天,觀音菩薩到東土大唐路過這里,勸他皈依沙門,并與他摩頂受戒,指沙為姓,起了沙悟凈法名。
唐僧三個徒弟只有沙僧一個名字。
沙僧的姓是沙門的沙,還是沙河的沙?作者是別具匠心的,這不是巧合的,我想是吳承恩巧妙的構(gòu)思吧。
沙門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熄滅諸多煩惱的意思,成為出家修道者的通常稱呼。
悟凈的凈字就有很深的含義,凈土是佛教術(shù)語。不過凈土這個概念遠在佛教出現(xiàn)之前,古印度的婆羅門教認為,凈土是護持神所居住的地方。
佛教在小乘教時期雖然也有信奉此觀點,但所論不多。大乘教出現(xiàn)后,伴隨著一系列的造神、造佛活動,各種各樣的凈土都被創(chuàng)造出來。后世僧人有對凈土尤為看重,如東晉慧遠和尚,曾經(jīng)邀集僧俗18人,成立白蓮社,發(fā)愿去西方凈土。唐期有人依據(jù)《阿彌托佛》等經(jīng)創(chuàng)立凈土宗。
佛教中對凈土還有另一種解釋,《維摩經(jīng)》云:“若菩薩欲得凈土,當(dāng)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中國禪宗主張凈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否認心外有所謂的凈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教對凈土的有兩種認識,一種是物質(zhì)的,認為凈土是佛教的圣地。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寺廟就是凈土。另一種認為凈土不是物質(zhì)的,而是精神的,是心靈的清凈。
非常有趣的是吳承恩給唐僧的三個徒弟取的法名是悟空、悟能、悟凈,有著多層含義。
一是空、能、凈都靠一個悟字,指出了念佛修行途徑和方法。
二是悟空、悟能、悟凈都是佛教的宗派。
也許作者是在暗示人們,世界就沒有真正的空、能和凈土,悟空、悟能、悟凈實質(zhì)就是無空、無能、無凈的意思。也許是空——能——凈;也許是凈——能——空。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xué)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quán)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