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洛陽不免要看白馬寺。
白馬寺位于河南洛陽城東10公里處,古稱金剛崖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第一所官辦寺院。
白馬寺有很多的故事讓游客饒有興趣,并流連忘返。據說當年佛教從印度出入中國,第一部佛經,就是用白馬馱到此地,為了紀念白馬的功勞而起名白馬寺。
還說武則天的情夫就是白馬寺的和尚,名叫薛懷義,本名馮小寶,千金公主為了讓母親陰陽平衡,長命百歲,將薛懷義推薦給她,據史書上說,武則天試用之后,感覺很不錯。后因馮小寶縱欲過度,床上功夫漸漸衰退,武則天又愛上身邊御醫沈南璆,醋意大發的馮小寶放火燒了明堂,表示不滿。惱羞成怒的武則天下密詔讓自己的寶貝女兒太平公主殺了薛懷義,將其尸體運回了白馬寺。
不過白馬寺還有一個特別重要意義,就是官方第一次將佛教道場稱為寺。這是中國特有的稱謂。因為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把佛教道場統稱為伽藍,意思是僧眾共同居住的園林。佛教從西漢末年傳入我國后,開始并沒有正規的佛教道場,也沒有把這類場稱為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仍然使用伽藍來稱呼佛寺。直到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5年)白馬寺的建立,才正式將佛教道場稱謂寺,此后歷朝沿用至今。作為寺,本來是我國朝廷的官場,也是官員的一種職稱。在先秦文獻中原指宮廷內的近侍,表示宦官,是一種官職。《詩經》說:“寺人,內小臣也。”到了漢代,三公居住的地方成為“府”,九卿居住的地方成為“寺”,如漢代政府部門有的就稱太常寺、太仆寺、鴻臚寺等。“院”則是這些衙門或九卿居住所在地的院落,合稱寺院。直到明清時,皇家賓館、接待部門還叫光綠寺。作為官署,光祿寺在明清兩代是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明洪武元年(1368)置,八年(1375)改稱司,三十年(1397)復名寺。從三品衙門。設卿1人,少卿2人,寺丞2人。
白馬寺是公認的我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位于河南洛陽市東,背靠邛山,面臨落河,為中原形勝之地。據說是古印度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經到我國,明帝敕命建造精舍。把佛教精舍成為寺,這不是簡單翻譯或隨意的稱呼,他是當時朝廷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也是一個大膽的創舉,它給我們留下來太多的思考和信息。
首先它表明白馬寺是一個官辦的佛教道場,是以一個官方的部門坐落在國人的面前。這是因為寺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部、委、辦、局。稱謂寺也就相當于稱白馬部、白馬局、白馬辦、白馬委,可見它的地位。可以推斷在我國一些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佛寺,基本上都是官辦,或者是佛辦官助。離開官方支持是很難建成的,即使建成也很難為續。
其次,以寺冠名的目的,就是體現官佛一家,要求百姓、大臣們把白馬寺視為官方的一個衙門來尊重、敬畏和服從。
再次,寺的稱謂必然得到統治階級高層,特別是皇帝的認可和支持。把朝廷的官稱交給了佛教,如果沒有當時的漢明帝首肯,誰敢當家?
同時這充分證明佛教傳入我國主要途徑是社會高層和文化思想領域,顯示了先官后民,先上后下,層次分明的特點,這里關鍵的推手是皇帝。不管佛教是人生哲學,還是精神家園,或是信仰理念,也不管佛教教義多么先進還是多么圓滿,作為皇帝首先從政治的角度去審視,它必須有利于朝廷的統治,有利于社會的安定,有利于百姓的信服,而佛教基本達到了統治者要求。即便后來出現過三武滅佛,那也是佛教與朝廷的經濟矛盾,而并非政治矛盾。
可以說,白馬寺是一個我國佛教的里程碑,從此,我國的佛教道場一律稱為寺,盡管佛寺還用其他一些別稱,如蘭若、東山、荒山、叢林、祗園、浮屠等,但最廣泛最普遍最正規的稱呼還是寺。它為佛教在我國的傳播、社會地位,建寺的方式等無不起到了示范作用。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