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中華傳統文化自成體系,很少與外來文化交流,成為閉關保守沒有創新的文化,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緊箍咒。很多人往往只看到中華傳統的保守的一面,而沒有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更沒有看到中華文化的開放性。
細讀西游,我們便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具有包容性,而且具有開放性。《西游記》不僅僅是一部情節復雜,想象豐富,出神入化的神話小說,而且是一部文化含量極為豐富,寓意非常深刻的借古說今,借神說鬼,借天說地,借妖罵吏的小說。同時這是一本融三教為一體,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優秀性、包容性和開放性的小說。
從唐僧收徒西天取經到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有這樣幾件事,是令人深省的。
首先是唐僧西天取經的這個團隊,是一個多國團隊。領頭的唐僧是南贍部洲東土大唐,海州弘農郡聚賢莊人氏,孫悟空是東勝神洲敖來國人,豬八戒和沙僧都是玉皇大帝手下神仙,因**被貶成為霸占一方的魔主。就是這個多國團隊的運載工具,白龍馬也是龍子,也是外來品。當然這個多國團隊的領隊是唐僧。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組合,才顯示他的戰斗力。
《西游記》第100回有這么一段敘述:太宗更喜,教:“光祿寺設宴,開東閣酬謝。”忽見他三徒立在階下,容貌異常,便問:“高徒果外國人耶?”長老俯伏道:“大徒弟姓孫,法名悟空,臣又呼他為孫行者。他出身原是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因五百年前大鬧天宮,被佛祖困壓在西番兩界山石匣之內,蒙觀音菩薩勸善,情愿皈依,是臣到彼救出,甚虧此徒保護。二徒弟姓豬,法名悟能,臣又呼他為豬八戒。他出身原是福陵山云棧洞人氏,因在烏斯藏高老莊上作怪,即蒙菩薩勸善,虧行者收之,一路上挑擔有力,涉水有功。三徒弟姓沙,法名悟凈,臣又呼他為沙和尚。他出身原是流沙河作怪者,也蒙菩薩勸善,秉教沙門。那匹馬不是主公所賜者。”太宗道:“**相同,如何不是?”三藏道:“臣到蛇盤山鷹愁澗涉水,原馬被此馬吞之,虧行者請菩薩問此馬來歷,原是西海龍王之了,因有罪,也蒙菩薩救解,教他與臣作腳力。當時變作原馬,**相同。幸虧他登山越嶺,跋涉崎嶇,去時騎坐,來時馱經,亦甚賴其力也。”
豬八戒原是天蓬元帥,負責管理天河和八萬水兵大眾。《西游記》第19回對豬八戒有這樣的介紹:“只因王母會蟠桃,開宴瑤池邀眾客。齋
那時酒醉意昏沉,東倒西歪亂撒潑。逞雄撞入廣寒宮,風流仙子來相接。
見他容貌挾人魂,舊日凡心難得滅。全無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
卻被諸神拿住我,酒在心頭還不怯。押赴靈霄見玉皇,依律問成該處決。
多虧太白李金星,出班俯囟親言說。改刑重責二千錘,肉綻皮開骨將折。
放生遭貶出天關,福陵山下圖家業。我因有罪錯投胎,俗名喚做豬剛鬣。”
有關沙僧的身世,《西游記》第22回也有交待:“三千功滿拜天顏,志心朝禮明華向。
玉皇大帝便加升,親口封為卷簾將。南天門里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
腰間懸掛虎頭牌,手中執定降妖杖。頭頂金盔晃日光,身披鎧甲明霞亮。
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只因王母降蟠桃,設宴瑤池邀眾將。
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個個魂飛喪。玉皇即便怒生嗔,卻令掌朝左輔相。
你卸冠脫甲摘官銜,將身推在殺場上。多虧赤腳大天仙,越班啟奏將吾放。
饒死回生不典刑,遭貶流沙東岸上。飽時困臥此山中,餓去翻波尋食餉。
樵子逢吾命不存,漁翁見我身皆喪。來來往往吃人多,翻翻復復傷生瘴。
你敢行兇到我門,今日肚皮有所望。莫言粗糙不堪嘗,拿住消停剁鲊醬。”
應該說,唐僧在接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委托到西天取經之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和認真的思考,對于途中可能出現的困難,不能不認真對待。此時此刻,唐僧會認識到,一個人孤軍西進,是難以完成這項非常堅艱的任務,必須是一個團隊,必須得到別人的幫助,必須集眾人的智慧,挑選助手也就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
選什么樣人同行,是唯能、唯才、唯智,還是唯親、唯友?是局限國內,還是放眼世界?這不僅是現實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觀念問題。
現在我們來看看他是怎么選人的。
首先,不以相貌取人。孫悟空是尖嘴猴腮,身材矮小,并且非男非女;豬八戒肚大腰圓,肥頭大耳,全身臃腫;沙僧禿頭敗頂,胡子拉碴,滿臉兇像。但都沒有影響唐僧的唯才是舉。《西游記》第十六回,唐僧師徒進了觀音禪院,那和尚忽見行者相貌,有些害怕,便問:“那牽馬的是個什么東西?”三藏道:“悄言,悄言!他的性急,若聽見你說是什么東西,他就惱了。他是我的徒弟。”那和尚打了個寒噤,咬著指頭道:“這般一個丑頭怪腦的,好招他做徒弟?”三藏道:“你看不出來哩,丑自丑,甚是有用。”
其次,不受國界限制。孫悟空是東勝神洲敖來國人氏;豬八戒西牛賀洲人氏,沙僧是流沙河人氏。豬八戒沙僧都是上天**的神仙。三人都不是南贍部洲大唐王朝的勇士,但唐僧用了。
第三,沒有門派之見。孫悟空開始是道家的****,豬八戒和沙僧原是上天的官員,都不是佛門****,也沒有影響唐僧的選用。
最后,善待別人,包容不足。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在幫助唐僧西天取經時,都沒有很好的誦經念佛,并屢屢違反佛教的清規戒律,同時都犯有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但唐僧卻能包容他們,團結他們,最終帶領他們到達了智慧的彼岸,修成正果。
唐僧作為西天取經的領隊,沒有大智大勇,沒有過人的膽略,沒有超前的認識是做不到的。可以說唐僧是中華民族對外引進人才的第一人。他的行為不僅是他優秀品格得到表現,而且是中華文化對外開放的具體體現,并折射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越性。
唐僧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托,到西天取經,既是把中華文化向西方傳播的具體行動,又是把西天佛教文化引進中華的大膽行動。如果中華民族是一個保守的民族,不開放的民族,中華文化是一個閉關保守的文化,大唐皇帝能安排這樣的行動嗎?退一步說,就不是大唐皇帝的安排,那么大唐王朝和中華文化能接受外來的文化嗎?
當然我們不否定佛教和儒家文化,和道家卻是產生過碰撞和矛盾,有時甚至存在尖銳的對立。經過幾百年的磨合,中華文化還是接受了佛教文化,包容了佛教文化,從而使佛教成為中國化,使佛教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構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三教文化。
當我們仔細琢磨和認真分析《西游記》,我們就會感受到,我們的語言里,有很多的佛教用語,如:因緣,有緣,緣分,法寶,識相,師父,徒弟,報應,圓滿,洗禮,導師,心猿意馬;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四大皆空;三生有幸;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三姑六婆;三教九流;方便之門;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六道輪回;六根清凈;功德無量;功德圓滿等等。
當然還有很多的佛教思想影響著國人,并被中國化的改造,已經成為國人的普遍共識,如:自度度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間一到,必有其報;天助自助者,人尊自尊者;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送佛到西天,擺舟到岸邊;善必壽長,惡必早亡;等等。
中華文化在接受佛教文化的同時,我們也清楚的看到佛教文化在與中華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也進行了很多方面的改造,并大量吸收了道教思想和儒家文化,從而使佛教更加中國化,和道家儒家聯系的更緊了。
在細讀《西游記》之后,我們深深的感到,中華文化的開發性和包容性。深深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先進性,并為偉大燦爛的中華文化而自豪和驕傲。
回顧歷史,面對今天,展望未來,我們對中華文化仍然充滿信心。我們沒有理由擔心漢文化被西化的可能,沒有必要擔心漢文化不能適應經濟的全球化,沒有必要擔心漢文化適應不了市場經濟的要求,更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否定。這是因為中華文化本來就是開放的文化,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的文化,它具有接納外來文化的能力,具有包容外來文化的能力,它是一個海納百川,虛懷若谷的優秀文化。
正是在這樣文化的熏陶下,它啟示我們每個人,在新的環境中,在新的條件下,要敢于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要善于汲取外來文化的先進性,包容外來文化,任何閉關自守,墨守成規的做法都是沒有出路的,也必將被歷史所淘汰!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