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北上爭霸開邗溝建邗城,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
揚州在歷史曾經是經濟繁榮,富甲天下,對外開放的重鎮。揚州在西漢中期、隋唐、明清曾經出現三次鼎盛時期。歷史上揚州不僅經濟繁榮,而且文化發達,文人輩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清康熙年間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
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們繪畫作品為數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僅據今人所編《揚州八怪現存畫目》記載,為國內外兩百多個博物館、美術館及研究單位收藏的就有八千余幅。他們作為中國畫史上的杰出群體已經聞名于世界。
鄭板橋的“難得糊涂”的人生觀更是膾炙人口。因為他不僅表達了一大批文人官吏的矛盾心理,而且表現出一種生存智慧,并引起廣泛的社會共鳴。
中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和處世方式千姿百態,各有不同,最具代表性的有這么幾種:
如屈原的寧可玉碎,不為瓦全;漁夫的滄浪水清用來洗我纓,滄浪水濁啊,用來洗我足;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紀曉嵐的方圓論;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關羽的“舍身取義”;宋公明的“替天行道”;曹操的“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梁山好漢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賈寶玉的混世魔王等。有遁入空門脫離紅塵;還有煉丹修性得道求仙;更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不過鄭板橋的“難得糊涂”也算一家之言,獨占一席,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可。
說到“難得糊涂”卻有一段生動的故事。
乾隆十六年,鄭板橋在山東濰縣當知縣,時遭大旱,民不聊生,他多次向前來察看災情的欽差大臣請示,開倉放糧。欽差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不僅不答應放糧,還向鄭板橋索要字畫。鄭板橋強忍內心的氣憤,寫了“難得糊涂”四字送了欽差大臣,并且暗自開倉放糧,賑災救民。老百姓額手稱慶。縣志上評價此事只用三字:“活萬人”。鄭板橋如此“糊涂”之舉,雖沒遭皇帝殺頭,但被記大過一次。鄭板橋心知肚明,“活萬人”之實效,使皇帝老子不敢違民心、逆民意殺他的頭。由此可見,鄭板橋的糊涂其實是假糊涂,真清醒。
如果單從“難得糊涂”四字理解鄭板橋當時心態難免會有偏頗,但鄭板橋寫的“難得糊涂”字幅下,有他題的一行款跋:
“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這行款跋,即是鄭板橋對“難得糊涂”的詮釋了。
一向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鄭板橋在當時黑暗的官場上很吃不開,常常受到惡勢力的嘲諷、刁難。他一面以糊涂之態與之周旋,一面又保持內心的清醒與警惕。可見他的內心是壓抑、苦悶、孤獨、自嘲、彷徨、清醒、正直、痛苦交織在一起。就是在這種情緒下,他寫了“難得糊涂”的字幅,不久便辭官歸隱。
從款跋中我們可以明白:“聰明難”——要進取,要“眾人皆醉我獨醒”當然難。“糊涂難”——得過且過本來并不難,但一個一心想勤政執法,為百姓做事的人心中并不愿意這樣做,因此也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抗爭不過官場的黑暗勢力,又不愿昧著良心去“糊涂”,這種“聰明”之后的“糊涂”更難。款跋最后一句“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在前面種種的“難”面前,只有小心從事,知進知退,不冒失,不惹禍,只求心里安寧,不求后世福報。
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難得糊涂并非消極懈怠,麻木不仁,而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一種迂回策略,是以退為進的技巧,是一種求生存謀發展的大智慧。所以“難得糊涂”至今仍然是人們的口頭談。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