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之行小記
王辰瑜以前只道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有刪改)——題記
暑假中偶爾發現有空缺時日,實則是忙里偷閑,參與紅色之旅倒本也是極好。后來得知是去往山東之曲阜與沂蒙山區,稍有欣喜。想起去年因故取消,不禁會多一些期待。
首日在虹橋站,卻是感慨一年多前南京生存訓練時候的早起貪黑、嘆青春離奇。與新高三諸位見面,感到既親切又疏遠。都是熟人,又都為自管會人士。再聊起北大清華的夏令營,才發現竟已經到了這般時候。想起前些日子與大級長的聊天,才覺曹二前四位級長都在清華,至吾蒙羞矣。聽些高人事跡,才感慨,幸虧身在最高層。好歹還能一睹風景,不然似井底之蛙才可悲。
火車上聊聊天神馬的時間便過,聽聽力的睡著了,做英語閱讀的也睡著了。還好、我看的是中文,聽的是德語,不過也有些昏昏沉沉吶。再觀新高二,方覺那才是風華正茂,我們似乎已經有些“不一樣”,我很少用引號來表特殊含義,這次不同。不過覺得高中時日算來本就不多,班級成員還要經歷些離別的苦楚,分分合合,五味雜陳。
會想到很多,但皆是些無用之憂,無源之思。
Teil1
三孔已隨時日褪去色澤,感覺曲阜一座城就圍繞著一個人,說不出的感受。
下午游覽聽得最多的便是:乾隆皇帝到過此地如何如何、倒也不知道這是孔廟呢還算是什么隨意題字之處。聽導游詞倒也偶有所得,也領略了一番建筑中的“鉤心”和“斗角”。孔廟孔府孔林中說有不少樹木死于雷火,還有很多受到文革破壞。孔廟的大成殿布置倒也是奇怪,但見孔夫子禮數還是不可少,宜鋮兄之三叩九拜禮卻也讓人佩服。三孔游完,稍稍有些小累,不過倒也還算可以,對吾輩之腳力來說也不吃力。
晚上書記三令五申,卻也難擋高三生的百無聊賴之出行欲望。詳細商定好計策以后,在七點半左右打點好準備出門。當然啦,我也已經做好被眾人推出去“就義”的準備。誰知六人同行,步出十米就被書記、袁老師、鄭老師活捉。不過竟然無事,三位老師還指導路徑,本來我們就是為了出行而出行,毫無目的。我們省了向導,她們有了開路先鋒,時刻掌握前途路況。
剛進一處城門不久就與老師們隔開了距離,再稍遠一些后,吾輩分頭行動,吃飯的買書的倒也不亦樂乎哉。后趕回薯格也算有所斬獲,只可惜楊婧妮部長與宜鋮兄一路歸途相談甚歡,倒是把說好回來分的贓悉數吃完。沿途我們還聽部長講起個故事,曩聽新世界之名,心向往之,結果根據百度一路乘車到了新界,花了200元打的回家。受到我們幾個一陣揶揄。
回到寢室仍舊活力十足,打牌狼人談八卦,拉上子瑜弟一起。或許弟會也有些無奈..沒事,讓高二級長見識一下高三生的瘋狂倒也是極好的,畢竟我們的青春即將遠行。真心話部分在此略去不表、其實除了裕銘兄之外都有失風度,我倒也不敢妄加言論。晚上就寢時辰已晚,倒是一身疲憊,身心俱疲。
Teil2
第二日早醒,用餐時,聽宜鋮兄談曹聰北大哲學夏令營之經歷。但也是有所驚嘆和觸動,這樣的年代了還有一寢室夜談玄學哲學之類的卻也是天方夜譚之類了。不過聽聞北大哲學系以馬哲為主,去的人又有些想入朝為官的青年才俊,倒也令我少了幾分向往。
忽然有一日,發現周圍的人的嘴邊都是北大清華,也不得不仔細審視和凝望它們。
第二天的目標是沂蒙山區,本覺蒙山沒有神馬名氣,才知道“登東山而小魯”的東山指的便是這座山哩!一天頓時來勁,上午走農家線路,一路“打家劫舍”有些好吃的貨色,最難忘的,路途上飛奪水橋之悲劇還是歷歷在目。真可謂“水路漫漫,八仙過海。”
下午山行雖然累,卻也有一覽眾山小之樂趣,第一個登上蒙山極頂,頓時就驕傲了。暴走不是白練的,從黃浦走回普陀一點不累我會亂說?然后各種求合照哈,新高二同學們買的幾只雞真心滲人啊...!雞之將死,其鳴也哀,古之人不予欺也。
下山之時,一路飆歌,書記也補上了欠我們的歌,一首《你是我的眼》引爆全車。袁老師還帶著來了首《同桌的你》,雖然有一些些的水分。(據說有美女的地方就有沈校長。)
回到賓館休息時,高三六人組又聚集在我的寢室,都有些倦色。宜鋮兄說,要是有一個不用動腦的游戲就好了,除去睡覺。然后這就是我們發現的:你拍一,我拍一,...其實,我們都有點長不大,換一種說法:什么青年歡樂多。
晚餐席上與沈校長、書記四人同坐,稍有緊張,席上還有高二子瑜,高三我、宜鋮、兩位部長:朱嘉欣、楊婧妮。開始有些小尷尬,但沈校長出去查看菜式后,我們倒也放開去了。就有一刻,書記問博雅班諸位:你們覺得去甘肅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我頓時聞到了答辯會的味道。聊起書記帶領的香港之行,也習得些英語口語之心法,然后轉而又是清華。據說今年新規,有實力考清華的學生不給予直推復旦交大,必須靠著加分硬上。晚餐在一種既輕松又不輕松的氛圍里結束。
賓館不能忍啊!各種詭異飛蟲,據說隔壁寢室洗澡時發現五條蜈蚣..我和我的小伙伴都震驚了!
Teil3
第三日孟良崮卻也沒什么可說,畢竟這不是正規的游記。
在車上司機放起《致青春》。離得比較遠一些,也看的不是很清楚。但聽到些老歌時還會有心潮澎湃,又有流淚的沖動。似乎這些有意無意的插曲和背景音樂也成了很重要的賣點。
孟良崮的紀念碑上還有陳毅的如夢令,還不錯。
我會告訴你,我們模仿這個拍了一
張么!→
回曲阜火車站的路上討論了一下課題,組長雖然是新高二,但卻沉穩有擔當值得欽佩。
到了火車站,玩抽烏龜我的戰績還是不說了,不過后來在火車上贏回一局,幸甚至哉。
看著《呼嘯山莊》,動車倒也是呼嘯而至,曲阜,徐州,南京南,蘇州北,上海虹橋站,江蘇路,上海西站,家。一場旅程到達了終點。
平淡的生活中,似乎添上了些助力的元素。吾輩資歷尚淺,又時常在些繁亂之事中泥足深陷,偶爾的消沉也是高中常有的狀態。這些點滴的小波瀾,會在不經意間掃開頹勢。
我不喜歡既定的結局,還是原句好吧:自緣身在最高層,正合我意。
啊啊啊,我沒有遵守早睡的諾言..算了、晚安魔都,只有你是金窩啊!
——2013.7.17夜深沉
燕趙行——在邯鄲
黃哲琦笙歌散盡游人去,還覓古息。
(有刪改)——題記
想來也是一件頗為幸運的事。今年四月參加的文博競賽獲二等獎,得以參加了此次的文博之旅。其實早些時候已從宜鋮兄口中得知了關于文博夏令營的二三事,不免對此次之行有著極大的期待。
河北天津,乃燕趙故地,故名此行為"燕趙"。
此次考察起于上海,歷邯鄲,磁縣,臨漳,邢臺,趙縣,石家莊,正定,定州,滿城,保定,薊縣,至于天津,經過齊,魏,趙,燕四國國境,遍經早期中國北方最繁華的地方。
八月一日下午經由濟南轉車后三時許抵達邯鄲,這曾與長安,洛陽,臨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的土地。
其實邯鄲的本名為"甘丹",歷經演變而成"邯鄲"。
我們的第一站為處于市中心的邯鄲博物館,了解一座城市本就應該以它的歷史看起。
邯鄲博物館的主體建筑與廣場連在一起,形成一種恢弘的氣勢。遠觀就已經感到了一種古樸,莊重。
上博與他們是早已取得聯系的,所以為我們這支隊伍配備好了專門的講解員。
上圖為邯鄲博物館。
進入大門迎面而來的三匹戰馬的雕塑,四壁也都是特地用木頭打造的浮雕,完整得展現了整個磁山文化的想象圖。磁山文化是有一點朦朧的印象的。最近在讀的《美的歷程》中,在龍飛鳳舞的原始美中提到了諸如仰韶文化,磁山文化這一類的文明。有許多東西重復了幾次才會留有印象,正好比了解了再去接觸是再一次的記憶與更好的領悟。
磁山文化為邯鄲后續發展出的深厚歷史文化做了積淀,是文明的萌芽,更是對于文明的托舉。
我們先看的是整個邯鄲的歷史遺跡介紹。其中響堂山石窟,鄴城金鳳臺遺址,趙王城遺址是比較熟悉的。因為正好是我們要前去的地方,所以做了點預調查。
邯鄲博物館共分為《磁山文化》、《趙文化》、《東魏茹茹公主墓》、《磁州窯》、《邯鄲百年》、《邯鄲市城市建設規劃成就》六個專題,此處就挑選一些印象頗深或有感觸的記述一二。
隨著講解員指引,我們進入了磁山文化陳列室。在里面首先拍下的是一只陶盂,用三腳作為支撐的。只因此處想到一段《美的歷程》原文“它的形象并非模擬或寫實(動物多四足,鳥類則兩足),而是來源于生活實用基礎上的形式創造,其由三足造型帶來的穩定,堅實(比兩足)簡潔,剛健(比四足)等形式感和獨特形象,具有高度的審美功能和意義。它終于發展為后世主要禮器(宗教用具)的鼎。”所以會格外在意此種形狀的容器。但在陶器紋飾示意圖上,卻并未找出一些承載著原始信仰的花紋。定是圖示的時間是前期,所以盡是由規整,簡單線條組成的紋樣。
叢臺公園
陸續走出博物館,穿過馬路就是叢臺公園了。
叢臺之名來源于當時的許多亭臺樓閣連接成片。據載“連接非一,故名叢臺”,相傳叢臺始建于戰國趙武靈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為趙武靈王觀看歌舞、檢閱兵馬操練之地。如今早已是笙歌散盡,游人卻如織。多為在此小憩的民眾,或在參天古木的掩罩下的小道,或在一水環繞的亭臺樓榭旁。
公園里接近門口的地方就有一座坡度十分陡的橋,走過去便是趙王所筑的叢臺。環繞其的水呈墨綠色,不是十分澄澈。我所拍的照片中并沒有很好地利用光線以及角度,“一水護臺登臺,賞景,照相。在小亭里,在石磚路上。
上圖為趙王城遺址
抵達趙王城遺址時已經五點半了,它是新建的公園,在邯鄲市的西郊。
我們要徒步半小時行走至遺址,二十分鐘后我們成功登頂,只見不遠處插著兩面迎風在飄揚的旗幟。聽著隨行的老師跟當地人的領隊人談論著王城的故址和這堆土丘的由來。兩千多年前的王宮故址早已隨著歲月消逝,土丘上只留有幾處的紅色帳篷搭著,其下圍坐著當地的人們,口中像念咒般念叨著我們所聽不懂的語言。土丘上也是被植被覆蓋了的,草長及膝蓋。當然,除了那些被腳踩出來的路。
“百里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造天,朱欞赫以舒光。盤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當年趙王城的恢弘氣勢早已不復存在,剩下的均是滿目滄桑。此刻,又有誰在為此感慨呢?
來到土丘的邊緣,終發現自己剛才付諸的努力是有所價值的。
土丘不是很高,但卻足以俯視近處的田地丘陵,遠處的房屋高樓和連綿群山。山水畫便是如此釀造的,歷來如”登東山而小魯“的氣魄胸襟也是這樣一點點被沖擊,滌蕩出來的。
九時二十三抵邯鄲的西南部的響堂山石窟,下車步行。
一路向上,經過一座殘損了的宋塔,聳峙的山峰也仿佛跟著斜坡回環,處處可見薄霧含著淺色的帶有層次的山巒。緩坡處的爬行并不吃力,只是沒過多久就遇上了臺階。當地導游說依照我們這種速度需要半個小時。雖說我們參觀的是響堂山石窟,對石窟的深刻印象是全無半點的。只記那處香火繚繞,一座大內室里陰暗又潮濕,肅穆又威嚴的佛像俯瞰眾生。氛圍是肅靜壓抑,氣息是深不可測。不小心地踩中了一處水塘,冰涼的水四濺開,受驚不少,慌忙與沈陳悅挽在一起。因為奶奶是基督教徒,所以我想不宜在此處多作停留吧。猶記當年與阿姨在無錫因喜愛而買回的造型可愛的小羅漢們,之后奶奶便不能下地行走,動了大手術,最后還是用小榔頭一個個地敲碎。這樣的險絕不能再犯一次。再怎么樣,自己也是半個基督教徒吧,小時候去教堂唱贊美詩、看大人禱告的場景還深深印刻在那里。雖然佛教作為一種異教的存在,兩教有著如此極端的沖突令人費解。但這種不能稱之為迷信的東西來源于的是信念與信仰的力量,這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更是千千萬萬人所匯聚起來的精神,其堅固更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命運本身總是有一種稱之為“冥冥之中”的東西,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作為半個異教徒,懷著一顆無雜的心看異教是重要的。此處的無雜是指不被異教的力量撼動而動搖信仰,但被其藝術、歷史、文化甚至是異教徒信仰的堅韌的撼動是可以有的,這種詛咒的最初本意也是勸誡人們不要撼動自己內心的信仰吧,這樣的撼動才是可畏的。
我是個極想去西藏的人,而西藏又以藏傳佛教為主流。過去參觀最多的,氛圍環繞最多的都會與佛教有所粘連,所以首先攻克心靈這一關是極為重要的。原本還試圖安慰著自己:藏傳佛教本就與內地的佛教不盡相同,那是一種與世隔絕的虔誠信仰,而現在所看到的大都是大眾化了的、庸俗化了的佛教。但它們的本質卻是一樣,甚至藏傳佛教更可用“獰厲”來形容,一種直逼人心的氣勢。大小昭寺布達拉,星星點點連成片的酥油燈,年年輪回于各處圣地的朝拜者,這種力量更撼人心。所以,一定要試著打開心胸,解放自己。
以上都是后話了。
后來大家一次次地進入石窟,我都沒有進入,打開扇子煽動著鼻子前的佛教氣息。
左圖為響堂山石窟。
我們先去的是北響堂山,而后是南響堂山。驅車前往。那處便無需爬那么多山路了,斜坡一走便是。有修筑好的古代院落,里邊拾級幾步便是為數不多的石窟了。同樣,沒有尾隨大部隊深入。
宜鋮兄有一作名為《眼淚為誰而流》,也講的是這響堂山石窟。篇中提及的多是觸目而及的歷史感悟,為自己并未深入洞窟而遺憾。但也罷,從宜鋮兄、可達兄、沈陳悅的文章中也可窺見一斑。
左圖為鄴城遺址。
金鳳臺隸屬鄴城遺址的一部分了,也只有它是保存完整的。首先進入時一座塑像是極其顯眼的——曹操。他被刻畫的大肚圓腹,但身形挺立,雖看不見眉宇,但一定有軒昂之氣。遠眺的是遠方,左手握劍收于腰間的他讓人立刻聯想到的是“天下歸心”四字。
登了上去,旁邊是一個轉軍洞。頗和后來所去的冉莊地道相類似。一行人隨著導游兜兜轉轉在地道里,出口處是金鳳臺夯土丘的另一側了。沿著干土的道路再次走回前面的入口處,通向那里的路由青石磚塊鋪就.
雖不見其“高八丈,臺上有屋一百三十五間”,雖不見那時土,那時磚,那時瓦,也確有歷史殘余氣息在胸腔中的滌蕩。
兩日之行結束了,我們也就此和這座歷史名城別過。但在心頭,卻彌漫上了一層厚重的歷史氣息,久久不會散去吧。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