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反思
——讀《采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
陸彥瑾
也許這些掛在網上的對“藥案”的激烈辯論,那些措辭的近乎刻薄,那種所謂的被突然激起而爆發的“民憤”,才是這件事在沸沸揚揚鬧騰了許久之后我們該接觸,該深入,該理解,該反思的東西。
是的,我一直很認同一句話,簡單,卻意味深長“都是人,只是人”。社會上那些或成了功的,或成了名的,或犯了罪的,或蹲了獄的,從高層到基層再到社會的底層,那些被眾人看不起甚至蔑視忽視而被唾棄的,也是人,都是人。我們可以去看破一些事件背后的劣根性,比如傳統教育的不周,責任心的普遍不強……但我們不能言辭激烈地以一種看盡世間大千萬象,唯我一人獨清高的姿態去指責一個人,我們都是人,人與人之間本性無異,更何況那本身就給人帶來心理上極大的傷害。而且,我們既是人,既是這種感情無比豐富的動物,那么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上,我想應該也會有過許多艱難經歷或難言或僅搪塞了之。在藥家鑫身上只不過這些長久積累在了一起,那艱辛經歷未愈的傷痕層層疊加,痛到難以復加,到達承受極限便過了看似極端甚至被視為恐怖異常的惡性事件宣泄出來,這程度卻大過了法律道德的底線,使其在精神上便被社會狠狠批駁打擊,可以說是判了“死刑”。
我覺得精神上被判決“死刑”比肉體上的更可怕。人總是喜歡把一個污點不斷放大,直到滿沒了人本身的其他優點,展現在眼前的是被摧折之后全然的病態,然后就對其進行負面的剖析。說得好聽,叫剖析,倒不如說是將人本有的人性與窄面局限的道德觀一層一層的剝離,那種感覺比古時的炮烙更煎熬,因為在心里是赤裸裸,血淋淋的傷,你甚至能看得到那些已被努力壓下的陰影:自卑,受壓迫,過多的束縛,抑郁,潛性暴力。“人有時候很感性,感性到了可以為了捍衛某些(東西)去死。”清華大學某教授曾這樣評價過人。看到上述話語,再轉而看看那些被我們鄙棄的詞,是不是能感受到當事人的痛苦,那種萬蟻啄心,不能再做一個正常“人”的絕望,那種無奈與懺悔,那種咆哮著要近乎淹沒了理性的悲傷。
我們都是人,且只是人,就如古語中就提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在藥家鑫被執行死刑后,一些輿論仍然緊緊抓住其父母及被害人家屬不放。“為什么人們好像很享受他的死亡?”集體快意圍觀,歡呼別人的死亡,這挑戰我做人的底線。是,這種處事接物方式也顫動了我的神經。在精神上,他們無一例外被成了中心抨擊的對象——心理上的受害者,輿論發表者是否有過對自己的反省和人生比對?是否有過對人性的思考?很顯然亦很令人惋惜的是,大多數人過度拘泥于這案件的本身了,直到把主人公及涉世人員的尊嚴被橫掃得一敗涂地,事件落幕了,兇手被執行死刑了,似乎一切又正常了,發了言的人又回到原本的生活中去了,那件事有沒有帶給我們一些價值?什么也沒有,只有更深的對社會的厭惡和消極情緒,滋長著我們與法律、道德、人性相違背的陰暗面。什么都照舊,什么都沒有改變,這并不是案件被曝光后的初衷啊!要是再有類似事件發生難道又只是一番言論的激辯么?
我想,我們真正要懂的,應是那短短的幾個字“(我們)都是人,只是人”。在人的角度觀人,觀己,思己,思人,給這樣的事件之后有更多的人性的反思。如王開嶺(柴靜同事)所說:“把一個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點,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這個人孤立和開除出去,才能看清這個事件對時代生活的意義。”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