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那片凈土,那個人
---《從文自傳》讀后感
文/沈亦韡
不知道稱呼他為什么,暫且叫沈先生吧。或許是因為同姓的關(guān)系,才會產(chǎn)生一股莫名的親切感。想要了解先生的過去,了解他的一生。
雖說有一種親切與熟悉之感,可要不是那幾段被摘進語文書的《邊城》。至今都有可能不知道沈從文,也說不定如果當時沒能知道,終有一天還是會聽聞的。
尚且年幼的關(guān)系,某段時間總沉浸在那些現(xiàn)在看似幼稚無聊可當時卻為之笑中有淚,哭中帶笑的愛情小說之中,對于類似于沈先生的作家只有在課本里才能接觸到,課下卻也無心細究。
《從文自傳》寫下去的都是飽含情感的個人記憶,記敘了一個材質(zhì)平凡的鄉(xiāng)下青年,在社會劇烈大動蕩下,如何在一個小小天地中度過了二十年噩夢般恐怖黑暗生活。由于“五四”運動而有了掌握自己命運的轉(zhuǎn)機,從而進入了一個更廣大復(fù)雜的世界。
對于我來說,書里的最動人的莫過于那片湘西凈土,只要一聽到“苗人”這個詞,腦海中總是會浮現(xiàn)出一片男男女女穿著奇特的服裝站在山頭放歌,那余音飄過了溪水,響徹在大山之間的美好意境。總覺得無論是誰,心中懷有怎樣的忿恨又或是怨念,只要置身于那片凈土,都能釋然地放下一切,尋找到心靈真正的歸屬。
就像他在書中所寫到的那樣“這雖然只是一個輪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卻浮凸起來,仿佛可用手去摸觸,就像當初讀到《邊城》時那樣,過真如這般,那般屬于那個偏遠小城的清新躍然于紙間,光是憑想象令人神往不已。之所以形容它為凈土,至少對沈先生來說他的的確確是,只有湘西,只有這個名為“鎮(zhèn)筸”后來改名叫“鳳凰縣”的在地圖上只是一個小點的地方,才讓他的心靈擁有那份純粹的歸屬感,卸下他不愿承受的一切,但真正意義上它卻不是,要不是當初為了虐殺殘余苗族向在此吞下駐扎,或許那里只會是一片荒土一場殘害才能了這個小城。兩世紀來滿清的暴政以及后來的辛亥革命,血早已滲進了土地,融進了河水。那里也曾有過殺掠,但那里的人民正如《邊城》里一般民風(fēng)純樸,連兵卒也純善如平民。農(nóng)民勇敢安分,且敬神守法。如果不是統(tǒng)治階級的到來,或許那里便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個人間仙境。那里的山水,一株花草,一顆古樹,給沈先生的童年帶來了太多的回憶,留待他后半生仔細品味回顧。乍看這本書,除了對湘西的向往,對沈先生也有一個新的認識,這個文學(xué)作家的幼年充實著稀奇古怪的事,簡直就是一個頑劣的孩子,無論是剛開始的私塾還是后來的新式小學(xué),到處都充滿了逃學(xué)的回憶,童年對于沈從文來說是奇妙的,讀書的時期并未在學(xué)校學(xué)到些什么,都在逃學(xué)之余學(xué)會了很多工匠的技能。辛亥革命時期,革命失敗,血流成河,到處都堆放著尸體,幼時的他不知是有何勇氣,竟隨著父親一起去官府前看排列的頭。他說那時只覺得一切都是新奇的,書里描寫的一切離我終究很遠了,所以對于這些故事,我只能選擇遙望,可這故事卻也有一種說不出的力量,給人以勇氣信心,既是十分憧憬卻又太過陌生,我無法理解在那個時候的一些事,可我卻明了湘西一如沈從文筆下的文字一般過分得美好,卻又真真實實地存在,或許哪一天,我要去尋一尋湘西。
對于沈先生懷著的是一股既不是欽佩卻也不是敬畏情感,只覺得他是那種可以令人遙望很久的人,遙望他的一生。前二十年的苦難,進過了預(yù)備班,父親在他年幼時因為競選失敗,賭氣離家出走,直至多年后的一面成了父子的最后一面。高中之后的從軍路,異常坎坷,即便當他毅然決然拿起筆的時候,報考大學(xué)失敗,只能旁聽,他的前半生二十年是蹉跎的,向后的幾十年是他奉獻的一生。筆下的文字在經(jīng)歷了曾經(jīng)的那么一段時間后,那片湘西還是如此的純美。我不知是何力量使他在那段逆境般的噩夢中活下來的。或許那股力量就來源他所生長的地方,他的這本自傳里每一個字都是真真實實的,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個詞語“追遠”。它的意思是不要忘記自己的源頭,暗含著思源的意思。沈從文就懂得追遠,他在某篇題記中寫到,當他生活在大都會時,面對四壁的墻,耳邊卻是“船拉的笛聲,他從來不是一個屬于城市的作家,他的根在湘西,終有一天魂牽夢繞回到那片凈土,他不期盼有人懂他的《邊城》,他自己敘說《邊城》只能給讀者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很喜歡某段話關(guān)于生命的沫,今年來,生命沉靜了,生活轉(zhuǎn)到深秋,澄清見底,所以這泡沫為自己見到時,在晚春的藍天里覺得有灰色的暗淡。
或許沈從文本身就是沉靜的,所以那片湘西才能如此沉靜地被描繪,或許那種沉靜里有一股安寧的力量,大風(fēng)大雨過后一如往常那抹淡淡的微笑,夾雜著生命之沫的香氣在筆下流淌,在逆境中扳倒一切苦難。
沈先生與他所念所想的湘西都不是都市人能走近的,那只是我們在厭倦懈怠之時重新注入勇氣的夢,教會我們在社會的險惡之外還有美好存在過,人性的終究只是純善,如果要怪什么,只能怪世界變得太快,如果要厭惡什么,只能厭惡我們成長的太慢,所以對干這一切,除了遙望我無能為力,那片我踏不進的邊城,或許在現(xiàn)今只剩一張機票的距離,可對于我們城市人來說,短暫的旅行只是無意義的,因為我們早已踏不進那片生命凈土的過去,又何談未來,沈從文用他的文字至少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在今后,我們會想念著那種美好,只是站在現(xiàn)在的這個地方,學(xué)會靜靜遙望幾萬公里外的那個地方,遙望著早已魂歸九天之外的那個鄉(xiāng)村文學(xué)之父。
天上只有一個上帝,
人間只有一個Farinelli.
---記逝去百年的歌唱神話,最后的CASTRATO.
文/陳佳
Let me weep over my cruel fate, 讓我為我殘忍的命運垂淚,
And that I long for freedom! 我渴求自由!
And that I long, and that I long for freedom! 我渴望,我追求自由!
巴洛克時期最高尚的藝術(shù)杰作,FARINELLI.他絲絨感極盛的顫音與華美的花腔炫技,連同那些貴族劇院中輝煌的水晶吊燈,五彩插羽,凝聚成了無人可繪的畫作.CASTRATO,這個禁斷的名詞.帶給人們的是新奇與未知.然而,只有真正品味過這部電影的人才明白,美好的代價是巨大的創(chuàng)痛.從小所表現(xiàn)出的嗓音天賦,使他的一生都蒙受了屈辱與不堪.一心企望成為藝術(shù)家的哥哥喂下熟睡的孩子鴉片,并將他放入了灌滿牛奶的浴桶里,當那些紅色的血絲在純潔的白里蔓延開來,一位偉大的歌者誕生了.
他創(chuàng)造的是無人敢問津的諸如十度音程的跳進,是對于旋律的前無古人的深入解讀與演繹.僅僅需要一眼,一瞬,你便會被這個美麗的男子所吸引.即使你無法聽懂年歌詞中蘊涵的激烈悲愴.即使被扭曲了身體,這部近似于歌劇的電影并不是給一些為了滿足好奇與非正常心態(tài)的人看的.我們還未擁有足夠的閱歷足夠的知識足夠的對藝術(shù)的鑒別能力,也無法很好的明白在那個年代,人們對音樂的或膚淺或深入的兩種執(zhí)著追求.G弦上的詠嘆調(diào)或者彌賽亞被如今的人們依舊傳誦著,然而那些珍貴的精髓,卻是永沉地底了.
我們需要探討和接受的不是晦澀的過往和變態(tài)的人性,是一種只要擁有耳朵的人便可以感受到的美麗.就像它簡單地折服了我這個懵懂的喜歡音樂的女孩子.不是類似于MICHAEL JACKSON和貓王熾熱激烈的舞臺風(fēng)格,或是VR藝人的肆意黑暗.縱然已經(jīng)不存在這樣的機會,我依舊奢望著能夠回到三百年前的宮廷,在清晨露水未干的時刻,聽見那華麗而令人動容地想要流下眼淚的顫音.白色的巨鳥棲息在窗臺的邊緣,像是望著塵世的FARINELLI.
說遠了真是說遠了,這畢竟是一部電影~如果拋開一切藝術(shù)欣賞的累贅來說的話,它的故事,是非常簡單的.卻就是這樣簡單的故事,讓我產(chǎn)生了想更加去了解這個人在除了音樂之外的一切故事并有了在這里告訴大家的欲望.
影片的開頭,是FARINELLI用他天籟般的嗓音和小號手比音色的場景.神奇的就是那個發(fā)型簡單衣著樸素絲毫沒有多余裝飾的男孩子給我留下了比他華麗輝煌的后期舞臺裝束更深刻的印象.面目俊秀的FARINELLI是一塊尚未雕琢的璞玉,他像個孩子似的與臺上的演奏者賭氣比賽,一挑眉,一吸氣,一把扯起指揮者的衣領(lǐng)嘲笑他的狂妄..舉手頭足間的每一個細節(jié),儼然是純真的男子....馬車行進的途中,大笑著把哥哥Riccardo創(chuàng)作到一半的<俄狄浦斯王>扔出窗外,然后給以一個調(diào)皮到令人無法責(zé)怪的微笑,褐色長發(fā)輕輕飄動甩出一片明亮的風(fēng)景,寬大的帽子遮起了他笑得彎曲變形的眉毛與眼睛……
很喜歡那個時候的FARINELLI.因為他沒有苦痛,快樂地演唱著Riccardo為他所寫的每一首即使非常低俗的歌.因為他除了音樂,一無所有,既沒有作為男人的尊嚴,甚至連回憶都是虛假的,墜馬的悲劇只是他那虛榮的哥哥為了發(fā)揮自己所謂的完美編曲而編造的謊言.Farinelli只能讓那些空洞的跳躍音符和長達八個小節(jié)不能換氣的長音來滿足自己,他沒有更好的,也擔(dān)當不起更好的。可是我們忘記了天才總是會覺醒,他終有一天覺察出了那些僅僅是為了使人昏厥倒抽冷氣的音樂并不是自己的靈魂所渴望的.與哥哥的決裂似乎也是意料之中,投奔曾經(jīng)的敵人HANDEL,那個對音樂嚴謹而一絲不茍的男人.因為只有他,能做出匹配FARINELLI的音樂.
HANDEL說得真好,簡直是一針見血,叫人體無完皮.你只是一個CASTRATO,你只為音樂而存在,并非音樂為你而存在,離開了音樂你就什么都不是。于是FARINELLI開始了他對音樂本質(zhì)的探尋,當他傷痕累累地站在劇院中高唱任天堂流淚的時候,已經(jīng)找到了自己心中的真實,而這時,他們兄弟的情分也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Riccardo用殘忍的尖刀毀滅了一個男人卻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絕代歌者,這能不能認為是世事的可笑與矛盾呢?
歷史中的FARINELLI謙虛而善良,他在宮廷之中用自己的聲音為王公貴族們娛樂,震懾一批又一批的女人.當日食來臨的瞬間,天地陷入了混沌的黑暗,于是國王命令他歌唱,與此同時,他也發(fā)出了"塵世是否真的是地獄的感慨".這樣的一句話,恐怕是對這個偉大CASTRATO的最美詮釋.生于屈辱,死于榮耀,最終卻只是洪流中的滄海一粟.在那個沒有留聲機沒有電影的歲月,反而成就了他的另一番永恒.我們只能想象他的風(fēng)華絕代,想象他近乎神跡的演唱.
也許大多數(shù)人對HANDEL這個名詞是陌生的.那么你可聽說過名為哈里路亞的宗教歌曲,或是南拳媽媽的這首同名歌曲.如果他沒有遇見FARINELLI,那么這個人充其一輩子也只能是隨世俗漂流的藝術(shù)家.然而他們互相吸引,互相引出了彼此生命中最大的靈感與輝煌.你可以不懂歌劇,不喜歡高音連串的歌曲.但我始終相信《Lascia Ch'io Pianga》可以打動所有傾聽的人.不僅因為它是象征著巴洛克藝術(shù)的象征品,那種認真的幾乎嚴苛的的演唱與調(diào)動著身體上下每一根神經(jīng)的表現(xiàn),讓我?guī)缀蹩梢杂脙A國傾城來形容.
電影的結(jié)局與歷史中這個人的結(jié)局是可媲美希臘神話的悲劇的,一切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存在的生物終將退出歷史的舞臺,誰都不能例外.Farinelli象籠中的夜鶯一樣在宮廷中度過了他的黃金歲月。傳說他在西班牙宮廷中,每天為國王菲立普五世唱4首相同的歌,連續(xù)10年之久,這4首歌是哈塞(J.A.Hesse)歌劇《阿塔塞爾塞》(Artasaserse)中的《太陽暗淡無光》、《甜蜜的擁抱》,阿里奧斯蒂(A,Ariosti)的《我們的痛苦已幸運地過去》和賈科梅利(G.Giacomelli)的《那夜鶯》。他后來被繼任的國王逐出王宮,孤寂而終。人為的制造和雕琢使這樣一種擁有得天獨厚條件的人群在藝術(shù)的輝煌中慢慢走進衰落,后人所傾慕和感受到的,不過是意大利墓地中的一具白骨和使用了高科技影音技術(shù)集合而成的原音重現(xiàn).現(xiàn)代的制作者不得不用各種聲部的男聲,女聲來合成這樣一首只屬于FARINELLI的絕唱.當今世上,已經(jīng)沒有人可以再使用巴洛克的發(fā)聲方式了.
殘缺,是一種偉大的美麗.
孔乙己
文/胡依衡
魯迅先生的文字,在舊社會照樣四處傳頌:在新世紀,照樣受到追捧。魯迅先生,在他的時代,照樣受人尊敬;在我們的時代,照樣深入人心。魯迅先生的作品不會大肆張揚,轟轟烈烈得讓人震撼,但它給人的啟迪是持久的,互惠金流給人短暫的記憶,不會只適于與他同時代的人,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退出歷史舞臺,而總是一如既往的如恒星般有節(jié)奏,有規(guī)律的流傳下去。她的美不在于詞藻的華麗而在于她滲透進全中國的,那永不過時的帶著諷刺的警示,就像刻進堅硬的玄武巖里。她不是一服藥劑,讓你吞下忍受暫時的痛苦,痊愈后便忘了那痛:他只是一聲吶喊,響徹云霄,響徹幾個世紀讓這痛留在人們心里一生一世。
魯迅先生的文字風(fēng)格很多元,有時含蓄抒情,有筆調(diào)冷峻或詼諧幽默,或是冷嘲熱諷。《孔乙己》便屬于頗那輕松的一類,說其輕松,實則語調(diào)風(fēng)趣,非情節(jié)也。這又是一個悲劇,一個關(guān)于讀書人的悲劇。
故事放在一個小酒店里,是個閑人眾多的無趣地方,孔乙己,一介布衣,窮的吃不上飯,卻又好吃懶做。總做小偷小摸的事。于是他的每一次出現(xiàn)必招來酒店眾閑人的無情奚落,前后大約有四次,還沒算上人們私下對他的議論。而孔乙己每次都不慍不火,慢慢吞吞的滿口“之乎者也”回敬著,隨后招來了更大的嘲笑聲。
可以說,孔乙己是比較堅強的,如果是我,在一個地方受了嘲諷,下次絕不會再去那兒,然而孔乙己卻很“執(zhí)著”的去了一次又一次,經(jīng)歷著同樣的事情,回復(fù)同樣的話。有幾次他因為偷竊被懲罰,倒都挺過來了,特別是故事末尾,孔乙己被人打斷了腿,卻還用手撐著挪到了酒店,忍受完眾人的嘲弄,又“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終歸令人有些心酸。誰在乎這么一個人呢?可有可無,有時成為笑料,有時成為空氣,即使落魄的一無所有,仍是人們不經(jīng)意的談資。
當然,孔乙己被嘲笑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書讀的迂腐到生活中來,開口閉口的“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自是讓眾閑人貶低,而孔乙己也瞧不起這些人,他自視清高,自命不凡,認為讀書人是最高尚的,“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有時又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盡管總是在哄笑中走出酒店,但他每次絲毫不改的走進來,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其實孔乙己是個挺隨和的人,他會教小孩子認字,盡管人家不愿搭理他,他也會將自己的茴香豆分給鄰居孩子,盡管孩子們只是來看他的笑話。孔乙己已飽受了世態(tài)炎涼。只有欠錢而被人惦記。其他人仍就拿他的事說東道西。
魯迅先生輕松風(fēng)趣的講述了一個沉重而辛酸的故事,辛辣的鞭撻了封建科舉制對知識分子的荼毒。我感到了些許傷感,也許魯迅先生也這么覺得,他給了我們一個模糊的結(jié)局,也許一個人默默死去,對于孔乙己是最好的結(jié)局吧。
清醒的高貴——給林徽因的信
文/李韻蕓
有一本書,名字叫《蓮燈微光里的夢》,我坐在書店里靜靜的看,是寫你的,林徽因。
我會看這本書,是因為在心里將你定義為一個“浪漫而又才情的女子”,但絕對算不上是崇敬。我覺得被稱為才女的人,通常不需要這個庸舊的名號來裝點,這個名號,通常只代表別人的期許,你一旦被稱作為愛女,就應(yīng)該拿才女的標準評斷你,盡管這個標準本身內(nèi)容匱乏,并無意義。
人們所熟知的你,是大家閨秀,社交名媛,長袖善舞的你,亦寫了為數(shù)不多的散文、詩歌、小說,以及一個未完成的劇本,也被冠以了才女的稱號,這其中,未免有人情主義的作用。你定期舉辦文化沙龍,人稱“太太客廳”,光彩照人的你,善于掌握氣氛,即使是名流云集的場合,你也總是不容人忽視的焦點人物。
但是。這都不是完整的你。
一直患有肺病的你并非是林妹妹一樣的人物。你出身于官宦世家,卻選擇投身于中國建筑業(yè),與梁思成一起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跋涉千里,去尋訪那些湮沒在民間,可能明日就要毀于戰(zhàn)火不復(fù)存在的古建筑。為了不做亡國奴,你可以同梁思成放棄北京舒適的生活,攜家?guī)Э谒奶庍w徙,人們只看到你光鮮亮麗的一面,認為你只能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有誰知,你可以不計環(huán)境,放下身段,如同農(nóng)婦一樣,洗手做羹湯,你的肺病也由此惡化。最后回到北京做了腎切除手術(shù)。包括你為研究中國古建筑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還有太多是不為人知的。
我寫這樣一封信給你,是因為我覺得真實的林徽因應(yīng)該被更多人了解,她除了美麗聰穎,還有太多被負名緋聞?wù)谏w的優(yōu)點。人們在稱頌她的美麗時,常常理所當然的忘記他的堅毅。
你是美人,美得眾口稱贊,你也很聰明,聰明的毋庸置疑。你卻沒有迷失在浮華的榮譽里。
你是清醒著的高貴。林徽因。
致李清照
文/禇史敏
翻開厚重的歷史,踏入兩宋滾滾的狼煙,風(fēng)雨中那個被急遽的車
輪和馬啼踐踏得支離破碎的宋王朝,是誰的身影在牽動著我的目光。
李清照。
夢里縈徊,你,有著非凡的氣質(zhì),如水般透明,如空氣般清新,卻又帶著那一點神秘。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fēng)勢,故應(yīng)難看梅花。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那時的你享受著貴婦般的生活,幽情雅趣使你快樂。你與丈夫趙明誠對酒當歌,品茗香而作詩;你曾東籬把酒黃昏后,也將暗香盈滿袖。我多想就是你身邊的摯友,握著你的手分享著你的快樂,品味著你的幸福,陪你聽暮雨瀟瀟,看云起霞飛。
當你面對自己最愛的人的離別徹夜難眠,愁苦的滋味侵襲你的心緒。對丈夫無盡的思念,是傳唱千古的名句的來源。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之后,國破、家亡,但你依舊獨對斜陽,挺胸直立,用凄凄目光望向故土,卻無力回天。我多想握住你的手,陪你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陪你慵倚欄桿,看雁字成陣;陪你玉瘦香濃時,將翠簾低卷。
你的愁字有說不盡的韻味,有無盡的美好。如清風(fēng)蕩漾的湖面,如凄涼蕭瑟的秋色,如窗前懷悵的黃昏疏雨,如傲寒挺立的梅花,讓人感慨萬千。
我雖與你相隔千年,但你的才,你的情,你的愁,全在你的詩詞中流露。李清照,一代千古才女。用那絕世的孤獨跳了一曲完美的獨舞!
我看上官婉兒
文/趙佳伊
有一位女子,她并非是妃嬪的身份,卻是歷史上地位最高的女官;有一位女子,她生于氏族,身世坎坷,卻胸懷大志——她便是上官婉兒。
“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一曲《彩書怨》,那時她是這世間最幸福的女子。太子才華橫溢,容止端雅,他們每日吟詩作對,游園賞花,卻并不知這快樂是短暫的。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她本該是生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女子,卻無奈地被逼著一次次做出艱難的決定。她含著淚替武后擬下了將太子打入地獄的旨意。初時,我無法理解為何她不幫著心儀之人,卻反而站在了將她推入無窮深淵的武后身邊,后來卻終于明白。那般玲瓏剔透的女子很聰明,也很執(zhí)著,她太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世人皆道她放手放得瀟灑,卻始終看不穿那瀟灑背后的心酸與苦楚。
“三冬季月景龍年,萬乘觀風(fēng)出灞川。”十四歲便被武后看重,執(zhí)掌誥命。這究竟是幸或是不幸,似乎并無人能說得清楚,可沒有人能否認,那個女子的命運雖坎坷,卻終是充滿了她的堅持。
“歲歲年年常扈蹕,長長久久樂升平。”她也希望這世界沒有戰(zhàn)爭,可一次次的陰謀終是讓她知曉,并非一心付出就能得到別人同等的回報。“以德報怨”,是,只是如此,何以報德?于是她學(xué)會了反擊,反擊那些曾經(jīng)欺辱于她的人,將那些人對她的傷害,千百倍地償還回去。在那樣的亂世中,若非如此,她或許早就死于那一次次令人毛骨悚然的陰謀了吧。
紅妝不掩巾幗志,她雖自稱奴婢,卻是真才女。在那個暗潮涌動的年代,這個名叫上官婉兒的女子以她的才華與膽略譜寫了一份屬于她的傳奇。她的才思與傲氣,為大唐開辟出一條通往盛世的路。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xué)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quán)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