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迪克的午睡醒了,這是在飛往迪拜的阿聯酋航空飛機上
他看見膝蓋上放著一本《麗塔海華絲及蕭山克監獄的救贖》的書,那是斯蒂芬·金的作品。
傍邊還有一本書,是《大地燃情》,那是雷迪克自己的作品,是在饑餓的時候誕生的。
解釋一下吧。2010年春天,雷迪克的第四本書—一本小說《大地燃情》問世了。那本書并不成功。書評家不是對它感到迷惑不解,就是用輕描淡寫的贊揚讓它顯得一文不值。
讀者也對它置之不理。盡管雷迪克費勁地扮演小丑或高空秋千表演者的角色,卻對媒體這個馬戲團不起任何作用。
雷迪克的書仍然賣不動。一本本書排列在書店的書架上,就像一個個孩子在排隊等著打棒球或踢足球,而那本書就像一個瘦長而笨拙、根本不適合做運動員的孩子,誰都不愿意讓他加入自己的球隊。
它很快便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失敗的結局并沒有對雷迪克造成太大的影響。
他已經開始創作另一個故事了,驚悚作品《迪拜驚魂》,這方面的大師是斯蒂芬·金,他1947年9月21日出生于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一貧困家庭。在州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畢業后因工資菲薄而走上寫作道路。
斯蒂芬·金在70年代中期聲名漸起,被《紐約時報》譽為“現代恐怖小說大師”。
自80年代至90年代以來,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他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
在雷迪克看來,斯蒂芬·金的作品超越于傳統的恐怖小說,他不靠具體的意象來獲得恐怖效果,而是通過對事件氣氛的營造來震懾讀者。
雷迪克嘗試著學習他的手法風格。
------------------------------------------------------------------------------------------------------------------------
飛機快接近迪拜了。
迪拜是阿聯酋的一個城市,人口在200萬左右。
阿聯酋是阿拉伯半島東南邊上的一個小國家,人口400萬左右。
阿聯酋由七個小城市組成,迪拜是其中之一。
這七個城市也就是當地人常說的七個酋長國,以前是七個部落,最早是奧斯曼帝國的屬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奧斯曼帝國死翹翹了,整個阿拉伯半島屬于英國的勢力范圍。二戰后,精疲力盡的英國人也撒手不管了。1969年,在奧斯曼時期就打打殺殺的7個酋長國坐在一起(當年是英國人撮合的),簽了一個著名的休戰協議。就這樣,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就誕生。(本來按照當時的協議,為了體現平等,首都是在七個部落中輪流做的,總統也是由七個部落的酋長輪著當的,輪到那家,期間的國防開支也由那家承擔。其中酋長國中,烏姆蓋萬是一個大一點村莊而已)。。。。。
下了飛機,一走出迪拜機場,雷迪克便覺得不一般。
都說米蘭、巴黎是世界時裝之都,其實,迪拜也絕對不比那些地方差。
這么說的原因不是說迪拜的服裝真正走到了世界潮流的前端,而是迪拜的服裝實在是太有特色了,說它有特色并不是因為伊斯蘭的婦女穿的那種面紗,因為這種情況在整個22個阿拉伯國家都有,說它有特色,是因為在迪拜,可以看到幾種迥然不同的服裝風格。
首先,穿的最多的絕對是本地人,即阿拉伯人。他們清一色的大褂,從頭遮到尾,尤其是女人,當地正宗的阿拉伯女人,的的確確把自己蒙的只剩下一雙眼睛露在外面。
其次呢,在迪拜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他們也穿著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裝,那些印度人尤其喜歡把頭包的象個粽子一樣。
阿聯酋應該算是最容易出入的富裕國家了(只要有護照,一般2天就可以申請到短期簽證,買個機票就過來了。),當年好多失戀的,離婚的,逃債的,腐敗了怕被雙規的,跑來迪拜,本來是散散心,避避風的,結果一不小心,搞點小項目就發財了。
十年之前的中國貨在迪拜,簡直是供不應求——“只要你的產品對路,就會有接不完的訂單”——這是最早一代進軍迪拜的中國商人的肺腑之言。而這十年之間已經有太多人受不了迪拜的“誘惑”,全球各地的商人紛紛搶灘迪拜市場,中國制造在迪拜受到的挑戰和壓力可謂陡增。
現在的迪拜華人,掙錢不容易了。
來之前,雷迪克聽說中國商人們在前不久閉幕的法蘭克福迪拜汽配展上交出的傲人成績單,還是讓人頗為欣慰地在迪拜市場上看到了希望的。目前,中國汽配零件出口迪拜的數量是僅次于日本,位居第二的。
中國的汽配展商瞅準了迪拜廣闊的中端汽配市場(在迪拜,中端汽配產品占整個格汽配市場的65%—85%),強力出擊大獲成功!可見如今的迪拜,雖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納入囊中”,但動動腦筋研究一番,還是大有可為的。
迪拜國內的資源是單一且貧乏的,因而對進口的依賴性很大;加之迪拜地處歐、亞、非三地交接處,又有全球排名第三的轉口港助陣,當地的商貿是十分發達的。
迪拜就像是一個不散的集市,正是全球各地的商人共同打造了這個沙漠里的財富傳奇。
可見,迪拜并沒有傳說中的那么神秘與不竭,它之所以是一個黃金商業區,是因為他是一個機會——一個面向全球市場的平臺。
全球市場的興榮才是迪拜興盛的源源不斷的“燃料.”。
---------------------------------------------------------------------------------------------------------------------------------------
雷迪克剛剛破獲一個大案,想放松一下,便拿起了一份迪拜當地最大英文日報――<<海灣新聞>>上,有一個招聘專欄,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獵頭公司放出月薪10000-30000DHS的誘餌(1DHS等于1.8RMB),吸引獵物。當然,同時也要求完美的門面:什么美國原裝的MBA啦,英語最好是倫敦口音啦,什么五年以上的海灣國家經驗啦,還加母語是阿拉伯語優先。。。。。??粗@些,雷迪克覺得可以嘗試著打份短工,這樣有樂趣!
一會他就發現在一欄分類廣告上,有一些招聘的信息,招什么保姆和司機,電焊工和會計,不要求美國MBA和倫敦口音的英語以及阿拉伯母語,雷迪克看到了希望——就好像是在早年在深圳時,找到了筍崗路人才大市場的入口一樣。
當晚。雷迪克入住酒店,一睡覺到天亮。
第二天,雷迪克拿著簡歷一家一家往老外的店面里散發――作為中東最大的貿易中心,迪拜沒有制造業,只有遍地的批發店面和和寫字樓。
沒想到這一招還真管用。
當晚,他就接到一個電話。電話的那端,英語里夾著的那濃濃的阿拉伯語腔調,熏得雷迪克有些頭暈,他想只有埃及人或黎巴嫩人才有這種口音功底。等他清醒了一下,明白了,叫去面試!
----------------------------------------------------------------------------------
雷迪克比相親還重視,專門就面試主意事項請教了同胞中的老迪拜。
但是被告知:阿拉伯人同中國人一樣,進入現代社會也很晚,沒有什么獨特的職場文化,就當作是在深圳好了。
雷迪克心里沒有底。只好,挑了一件純白的襯衣,淺色的褲子和皮鞋,再加淺色的領帶――雷迪克用盡了自己所有的想象力和我所擁有的所有的人體包裝材料,來迎合阿拉伯人服飾習慣中的白色喜好。
誰知,一進門才發現,對面坐著的是一個黑西裝的印度人,皮膚黑得夠不上非洲朋友那樣純正,只相當于夏季農忙季節時中國南方地區的農民。他的英語發音中的舌頭音特別重,聽起來總讓雷迪克感覺到是兩沖程的摩托車加大了油門。
好一會,雷迪克才回過神來,發現他舌頭的顫抖音是”R”的發音,還有每逢詞尾的“er”他必發重音。掌握了他的規律,就好應付了。
他問了雷迪克幾種產品在中國國內的的價格,雷迪克憑借豐富的經驗,說了大概價格,然后說大工廠價高,小工廠價低,自己能做的就幫他找到能滿足要求的最低價格的小工廠。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