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美麗的揚州已經三十五年了,今故地重游,看到既熟悉又陌生的那山那水那景,感慨萬千,心潮起伏。然而最能觸動心靈卻是對個園、何園瀏覽。
我和很多人一樣,喜歡旅游,喜歡觀景,可是我更喜歡帶著問題去觀景,在觀景中思考,在觀景中感悟。
第一次游個園是為寫長篇小說《村姑當官》找點素材,這次游個園是想就這一現象找點感悟。
個園、何園是旅游城市揚州的兩個旅游亮點,都是私家園林,其規模、園林藝術、社會影響力等在全國都占有重要的一席。
個園是中國的四大名園之一,位于揚州市東關街的中斷。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由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建于明代壽芝園的舊址之上擴建而成,占地23000平米。依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意,園內遍植翠竹。因竹葉形似“個”故名。個園是揚州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鹽商住宅園林。
何園有中國晚清第一名園之稱,原名寄嘯山莊,是揚州私家園林壓軸之作。何園坐落于揚州市的徐凝門街。何園又名“寄嘯山莊”,是清乾隆年間雙槐園的舊址。清同治年間,道臺何藏舠在雙槐園的舊址上改建成寄嘯山莊,占地14000余平方米。園名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意,辟為何宅的后花園,故而又稱“何園”。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園主歸隱揚州后,購得吳氏片石山房舊址,擴入園林。
走進個園、何園,宛如走進一幅歷史人文旖旎的畫卷,園主是集官僚、鹽商多重身份的傳奇人物,富麗堂皇的建筑,秀美的環境,豪華的家具,高檔的用料,無不展現主人的經歷和生活狀況,無不反映那個社會的狀況。一個封建揭示了官商的興衰命運,一個揭示了由封建走向開明世家大族興衰榮辱史。兩個私家園林不僅為我們留下了物質遺產,也給我們留下了更多的反思。
反映了封建官商的生活狀況。
黃至筠和何藏舠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官僚與商人的結合。
黃至筠(1770年-1838年),又稱黃應泰,字韻芬,又字個園。原籍浙江,因經營兩淮鹽業,而著籍揚州府甘泉縣,清嘉道年間為八大鹽商之一。
何藏舠,少年得志,官運亨通,清同治年間,湖北漢黃德道臺、江漢關監督(相當于海關關長)。他暗地經營鹽業,賺取巨額財富。何家與中國近代史上幾個赫赫有名的大家族關系緊密:與北洋大臣李鴻章、光緒帝老師孫家鼐是同鄉加兒女親家;與光緒帝另一位更有名氣的老師翁同龢以及清廷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也有姻親關系。
個園、何園一方面反映他們的富有,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們權傾朝野,顯赫一世。
個園建于1818年,他的文化理念,建筑風格以及園林的布局都完全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如園里植有大量的竹林,完全是受到了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理念,那高高的封閉式的閨樓,體現貴族小姐的封閉生活,那雅致的書房反映了主人對文化的重視。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封閉,與西方等強國的隔絕。
何園建于1883年,比個園要遲七十年,他的的建筑設計,園林布局,不僅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而且帶有明顯的西方文化元素,甚至一些建筑材料也是進口西方的。那畫室,鋼琴室更是彰顯西方文化。反映出當時封閉的國門已經被西方列強的大炮轟開,西方的影響已經滲入中國。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興衰史,都有自己發展的周期律。一個家族特別是那些名門望族也都有興衰的周期律。各個家族無不反映物極必反的鐵的規律來。那些名門望族如何長盛不衰,后繼有人,代代興旺發達,是一個深刻而不容回避的問題。
中國有一條古訓:財主無三代,清官不到頭。這是不是家族興衰規律的寫照,為什么家盛必衰,物極必反,古今未來,沒有人能打破?我想那就是富而忘教,富而忘仁,富而忘義,富而忘形。當顯赫一時也就利令智昏忘掉了一切。
家族的興衰還與走什么道路有關。富貴無常,書香致遠。自古從政、經商、投戎都會顯赫一時,唯獨教書育人,書香門第既不顯赫,也不貧困潦倒,倒可以平安長久。這就告訴人們凡是顯赫的行當,衰敗的也快,凡是平平淡淡的職業,卻長久平安。這也可能是書香門第可以避免政治、軍事、利益的紛爭和風險緣故。
如果我們從社會的階層看,豪富階層則容易被金錢所惑,被資本綁架,被利益所驅動,而日夜操勞,嘔心瀝血;貧困階層則貧困交加,饑寒交迫,生活的壓力太大,為生存而東奔西忙,身心憔悴;而中產階層則生活平靜,既無太大的壓力,也無辛勞之苦,承擔的社會風險較小,從而家族從容不迫,安居樂業。
國人對待財富有兩種心態,一是財不外露,一是張揚炫富。揚州老城有兩種現象,一是有大量居民區巷子窄而且深,以前在此上學,倒沒有悟出道理來,這次又看到深深窄巷,詢問了導游,經他一番解釋,我才恍然大悟,這叫財不外露,原來如此。這深深窄巷不僅體現財不外露,而且還出于安全的考慮。揚州還有一種現象就是豪宅顯赫,那園林設計之精湛,布局之精美,用料只講究,家具之豪華令人乍舌。
這不僅是對待財富的心態,而且也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更是一條由興到衰的規律。由財不外露到顯赫一時,便是由盛到衰的開始。
國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富裕了不是置地就是購房,總希望把更多的家產留給后人,把自己的名聲流傳于世。購置豪宅是一種情節,是上為光宗耀祖,中為揚名于世,下為兒孫享福。據說左宗棠在世時,擔心給子女留下金銀會被他們浪費殆盡,于是大量購置家產,以為這樣便萬無一失,結果事與愿違。
可以看出購房置地是自然經濟條件下積累財富的一種方式,也是很強的農民意識,這些達官貴族盡管早已脫離了農民身份,但小農意識還是根深蒂固的。
從兩園現狀看,早已人去樓空,據說個園的后人已經找不到了,何園的主人居住了十八年后,也早早離開了。這些豪華的私家園林,主人多則居住幾十年,少則居住十幾年,不是棄樓而去,就是丟樓而亡。
這里可以看出顯赫之時,便是衰敗之日。居住這樣的豪宅必須有財富、權勢的支撐,一旦失去權勢,那就充滿了變數。
還是老子說得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功也已成,就應該自身隱退,不居功,不自傲。
面對豪宅,令人深思,建這些豪宅有意義莫?與其留豪宅給后人,倒不如留教育,留志氣,留良好的傳統給后人,這才是家族興旺之道。
面對財富權勢鼎盛之時,不可利令智昏,不可肆無忌憚,不可目中無人,一旦不可一世接踵而來的便是身敗名裂。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