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有一本日記本。打開面,紙張厚實,五百多頁。暗紅的硬封面和書脊上都有四個燙金字“生活日記”。打開本子,每頁的上角都印有一句名人名言:高爾基,培根、胡適……每隔幾頁,還有彩印的油畫。放在書架上,遠看儼然像一本圣經。
據說,這是二伯伯給爸爸的生日禮物。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生日本就是一種奢侈,何況是精美的禮物。時過境遷,從它保存的完好程度來看,必是萬分珍惜的。
如此精美的日記本里,爸爸到底寫下了怎樣的日記呢?
然而,它只是一本本子,至今沒有變成一本日記。其實,它曾經有幾次差點就是了。
第一次見到這本本子,是讀小學時。我得到了自己的第一本日記本,是當時流行的那種帶鎖的卡通日記本。爸爸拿出他的生活日記,告訴我有朝一日,我把手頭的本子寫滿了,就用他的這本。
帶鎖的小日記本寫滿的時候,小學即將畢業,作為獎勵,爸爸真的把生活日記給了我。但是那時的我,非常享受那種給日記上鎖的感覺,好像是在行使自己神圣的隱私權。于是,取而代之的,是又一本帶鎖的本子。
種種原因下,第二本帶鎖的日記始終沒有記滿。生活日記也消失了很久,期間經歷了搬家,我一度以為它也在那次“浩劫”中失落了。然而,在高三那年,我又見到了它——原來爸爸一直小心地收著。
高三的題海戰場,已經蔓延到了作文,并美其名曰“隨筆”。我的隨筆,爸爸幾乎都看過,評價過。熟能生巧,終于,他認為我的文筆有了“些微的進步”,于是,我又一次有機會將生活日記當做自己的隨筆本了。但對于每天都要背著沉重書包來來回回的高中生來說,還是薄薄的練習本更加方便實用。
大學學的是中文,離開家,天高任鳥飛。網絡日志開始流行,本子們都被束之高閣。爸爸也開始習慣在屏幕前評論我的文章。在他看來,一些文章是有可取之處的,但是寫得還太少,書看得還不夠。而我,則繼續我行我素地寫著。
漸漸地,我似乎很難找到哪篇文章是爸爸沒有看過的,但是我也很難想起他上一次為我逐字逐句地批改文章是什么時候了。只有“寫得還太少,書看得還不夠”這句話,和我文章的數量一樣多。直到現在,我們依舊是這樣心照不宣地寫著,讀著。
最近整理房間的時候,又看見了那本生活日記,四個大字依舊金光燦燦。打開封面,一條條淡綠色的線上,仍舊是一片空白。早年的記憶涌上心頭,像是闊別多年的老友相會,有很多話想說,于是我拿起筆。醞釀良久,我最后還是合上了封面,小心地將它插進了書架的深處。
放手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絲慶幸,我想,我還是沒有這個勇氣去用它,沒有這個資格去用它。也許就是因為自己的字還不夠好,而且“寫得還太少,書看得還不夠”。
生活日記本,就讓它繼續等待吧。也許它會一直等下去。雖然爸爸經常說,一樣東西要用了才能體現價值,但是我想,這日記本的“留白”,同樣是珍貴的吧。
是為教師作品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