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寫過一首著名的《西塞山懷古》,大家可能讀過。詩云:“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間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于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边@首詩先是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概括了西晉滅吳的史實,道出若不能修明政治,大江、鐵索這些東西皆不足恃的道理;隨后抒發“一切是非成敗,轉瞬之間,即成故壘;唯有山形、寒流依舊”的浩嘆,大氣磅礴,深沉滄桑,尤能引發讀者“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的歷史感慨。
這首詩中的首句中提到的一個歷史人物,非常關鍵,這人就是王濬。在西晉初年那場滅吳的戰役中,王濬的水軍駕著碩大的樓船,從益州順流而下,直搗建鄴,使得吳國引為倚恃的長江天險優勢瞬間化為烏有。而最后率先攻入建鄴,使吳主孫皓銜璧輿櫬,出城請降的,也是王濬。因此,跟羊祜和杜預一樣,王濬也是西晉滅吳戰役能夠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我們甚至可以說,是王濬親手給“三國”這段在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極高的時代畫上了終止符。這樣一個人,他有著怎樣的故事?
王濬字士治,弘農湖縣(今河南省靈寶市西)人。跟羊祜一樣,王濬祖輩許多代都做高官,世為二千石。王濬年輕的時候,人長得帥,書讀得多,精通三墳五典??墒撬@個人不太注重禮節,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比較喜歡耍個性,所以親戚和鄰居都不大喜歡他。后來年紀大些了,隨著學識和閱歷的增長,王濬逐漸意識到先前的年少輕狂,感到“今是而昨非”,這才開始注重修持,努力去改正先前那些不良的習慣。
有一回,王濬家建新宅子。宅子建好后,他把門前的路鋪得有幾十步寬。圍觀的人對他這樣的舉動都不理解,問道:“不至于這么夸張吧,兄臺?宅子沒多大,路卻鋪這么寬,做啥子用?”王濬回答道:“門口的路如果不夠寬敞的話,哪里容得下許多長戟和幡旗的儀仗呢?”大伙一聽都笑了,心說王濬你真是吹牛不上稅啊,就憑你現在的出息,哪里會用到那些依仗呢?王濬對他們的嘲笑,根本不予理會。他笑笑,對他們說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毫無疑問,這些人在他的眼里,與燕雀無異。從年輕時候起,王濬就蓄心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了。
因為王濬的家世好,學問也不錯,他后來被州郡辟為河東從事。這是個主管紀檢督查的官職。王濬上任后,鐵面無私,整頓官風,動靜鬧得很大。后來,那些有過作風問題的州縣守令們攝于他的威勢,不等王濬親自上門查問,自己倒先把官印包好了,望桌上一擱,直接跑路了。
王濬的名氣,就這樣漸漸大了起來,他逐漸吸引了朝中許多當權人物的注意,刺史徐邈就是其中的一個。徐邈這人,名望很高,還在曹魏時期,他就是國家的重臣,入晉以后,更是受到武帝的仰重。徐邈有個閨女,堪稱才貌雙全,可是大概是因為條件太優越了,一直沒能挑到一位可心的人兒。徐邈因此愁得不行,心說總不能讓女兒老死在家吧。他想了個主意,讓一些年輕的官吏到他府上來作客,然后讓閨女躲在屋簾兒后頭偷看,相中了誰,就選誰作女婿。
人到齊了,大家各自落坐,開懷暢飲,氣氛很是熱烈。這些人在客廳里喝得痛快,卻不知徐小姐在內室,輕輕地把布簾兒掀開一道縫,瞪著一雙含情似怨的美目,朝外面也看個痛快。她的目光在那些人身上掃過來,又掃過去,最后終于鎖定在一人身上,不再動了。這人,自然就是王濬啦。徐小姐看著他,心中暗贊:“好個俊秀的郎君,看他這長相,這身材,這氣派,真是沒的說,我的如意郎君呀,就是你了!”她拽過身邊掩口偷笑的母親來,拿纖纖玉指向王濬的方向一點,就敲定了兩人的良緣。王濬討到一房嬌妻,又得了一位頗有名望的岳父大人,他以后的官路就更加順利了。
此后不久,王濬受到羊祜的薦舉,被任命為巴郡(今四川閬中)太守。巴郡跟吳國相毗連,位于晉國的西南邊境。因為其特殊的軍事意義,這里青壯年的男子多半要服軍役和徭役,而這些人后來不是戰死疆場,就是累死在繁重的勞務中。時間久了,這個地方就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無論誰家生了男孩,不但并不感到欣喜,反而不愿去養活他。這是一個很要命的習俗。若是讓這種習俗繼續下去的話,巴郡之地哪里還有兵源,晉國的西南邊境,哪里還能守得住???因此,王濬到任后,實行比較寬松的政策。他減免當地百姓的徭役,并且鼓勵他們多多生育。他向大家拍著胸膛保證:當年生育子女的家庭,不但不會被抽丁服役,反會得到一定的物質獎賞。此令一下,當地年輕的男女們搶著結婚,比賽生孩子。據統計,從王濬上任以后,巴郡得以保全的男嬰達數千人。
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王濬轉任廣漢太守。上任以后,他仍然堅持貫徹先前寬厚仁和的政策,當地百姓們對他由信賴而生愛戴,將其視若父母。得到這樣的擁戴,王濬的心情應該是很不錯的??墒怯幸惶煲估铮隽艘粋€怪夢,夢見自家房梁上懸著三把刀,搖搖欲墜,怪嚇人的。這還不算,沒過一會兒,梁上頭居然又加掛一把刀。王濬一下子被驚醒了,很煩,心說這是TMD什么鬼夢啊,因此一連好幾天,心情都非常不爽。
王濬手下做主簿的李毅聽說此事后,踮踮兒地跑來,跟王濬說道:“王公不用煩惱,這是個好夢哇。三把刀,這是個“州”字,又“益”一把(文言中表示增加的意思時,常用“益”字),這預示著您要掌管益州啊。”這件事之后不久,益州(今四川省一帶)刺史皇甫晏被手下張弘殺害,朝廷果然命王濬接任益州刺史的職位。王濬到益州后,設計將張弘一黨全部誅滅,使得益州的形勢重新歸于安定。另外,他在任期間,注意懷撫遠近,豎立威信,使得當地的“蠻夷之人”紛紛前來歸順。朝廷因為他的政績卓著,拜他為右衛將軍,授給他大司農的爵號,并有意調他回京任職,然而這樣的意圖,卻遭到荊州都督羊祜的反對,武帝尊重他的建議,最后仍命王濬駐扎守益州。
其實,武帝之所以會對羊祜那么依從,因為他的確已經把滅吳納入自己的五年計劃了。羊祜的戰略構想,是水陸并進,用江北的陸軍去牽制吳國的守軍,同時命一位大將擁艦隊自益州順流而下,直取吳國都城建業。那么,這支艦隊的統帥,選誰為好呢?在《望碑墮淚》中,我曾給大家講過,還在晉國君臣醞釀著滅吳之役的時候,吳國有首童謠盛行來,道是:“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羊祜知道王濬才能過人,而湊巧王濬的小名又是“阿童”,正應了吳下童謠之言。羊祜因此認定,將來能夠滅吳之人,非王濬莫屬,于是上表請求讓王濬繼續都督益州諸軍事,并給他加龍驤將軍。武帝接受了羊祜的建議,遂讓王濬在巴蜀大造戰船,訓練水軍。
接受了任命的王濬,知道他即將迎來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機會了。他明白,吳國素來以水戰見長,要想打敗他們的水軍,那就必須得在戰船上下功夫。王濬是個聰明人,他初到益州的時候,就知道這里地處長江上游。若是從這里出發,與吳軍水戰,則可占盡地利。因此訓練水軍的地點,非益州而無他選。因此,武帝的命令一下,王濬就找來全國各地最好的船匠,命他們設計一種足以對付吳國水軍的大船。
王濬吩咐船匠們設計的這種大船,得有多大呢?負責任地講,那是相當的大。這船,光甲板的寬度就有一百二十余步。造成以后,單是一艘船就可以盛兩千多人,號稱“樓船”。據記載,造這船的時候,船匠要把木頭搭起來,壘成高達十余丈的架子,遠遠看去,仿佛高樓,這就是“樓船”之名的由來了。造船的時候,船上要開設四道門梯,甲板上跑馬,都不成問題。船造好后,王濬又命人在船頭雕刻出各種怪獸的圖樣,用以震懾江神。這樣的巨船,只需一艘,挾江水之勢沖下去,都可以把數只小船碾碎。這種規模的船,造價之高,可想而知。王濬不惜血本,命船匠可勁兒了造,能造多少就造多少。全部造好后,上百艘樓船浮在江上,浩浩蕩蕩,摩云壓岸,仿佛可以移動的水上堡壘。這種壯觀的場面呵,王濬叉腰站在岸上,怎么看也看不夠,笑得嘴都快合不上了。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